201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辅导资料: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 第三部分文言断句与翻译.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6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辅导资料: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 第三部分文言断句与翻译 2012 高考 语文 二轮 复习 专题 辅导资料 文言文 阅读 第三 部分 文言 断句 翻译
- 资源描述:
-
1、201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辅导资料: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 第三部分 文言断句与翻译知识点一 文言断句【考纲内容】能为文言文断句。能力层级:E级(运用)【考纲阐释】 文言断句其实考测学生对文句内容的理解。因此,将断句考点单列,符合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2011年高考试卷中,北京卷、重庆卷、广东卷、浙江卷、湖南卷、江西卷等六套试题中以不同的题型对该考点进行了考查。【考点分布】 (1)“句”指句末的停顿。(2)“读”指句中的停顿。【考点透析】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其句读”就是教学生断句。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地写下来的
2、,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u)。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典例分析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访练兵简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剖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断句是较高要求,但所断文句通过找谓宾,即可得到答案,故难度适中。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整体了解,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之处。标点的使用要合乎现代汉语标点的规范。断句要注意:(
3、1)借助名词、代词的位置。名词常作主语和宾语。(2)看虚词。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代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它们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如“其、尔、若、夫、且夫、盖、然则、是故、然而、犹且、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之、也、矣、欤、焉、哉、乎”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常用在句中。(3)找顶真和排偶。顶真使句子前后相承,语势连贯。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4)明对话与引文。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
4、,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答案:访练兵简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复习方法1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好。马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读一遍两遍一晃而过也不行。我们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2给一段文章加标点,往往有易有难。我们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凭
5、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这是一种先易后难的方法。比如可以根据一些明显的标志(如下面讲到的虚词、对话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断开。3要有全文意识,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推敲,确定在适当的地方断句。4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我们在学习中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记住一些文言文的习惯句式,可以帮助断句。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5古人不知道语法结构,只是凭着模糊的语感去断句。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文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
6、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另外,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般在中心词前。如掌握了文言语序规律,就会为准确标点文言文奠定基础。可见,语法分析能够帮助准确断句。6题目做完后,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借语感,根据文言文断句的基本要求,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
7、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如果内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点错。例如:“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资治通鉴卷十六)这段话中,虽然每句话本身都讲得通,但“争投水死者十余万”一句有悖情理:营垒崩溃,打了败仗,弃甲逃命的兵士,为什么“争投水死”呢?他们争着投水,是为了活命,而不是自杀。因此,正确的标点,应在“争投水”后加上一个逗号。7要以课本为本,掌握实词、虚词、句法、词法,培养扎实的文言功底;熟读一些典范的文言文,培养语感。此外,就像古人说的“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要适当
8、做一些专题练习。这样,正确断句的能力就会在阅读中形成,在实践中成熟,在运用中提高。断句技巧文言文断句的方法,一般是由大到小,由易到难,点面结合,句句突破。意思就是说,在标点之前,要认真通读全文,把容易断开的句子先断开,再依次缩小断句范围。对于疑难句子,要联系上下文意,抓住关键词,仔细推敲,切不可顾前不顾后,粗心大意。断句时,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标点的使用要合乎现代汉语标点的规范。还应反复诵读,增强语感。断句可以遵循如下几条规律: 1找名代文言文中名词,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如以下两段文字: 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9、/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项脊轩志)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鸿门宴)2看虚词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代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他们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如:其、尔、若、夫、且夫、盖、然则、是故、然而、犹且、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之、也、矣、
10、欤、焉、哉、乎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常用在句中。如: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3明顶真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语势连贯。如: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又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4据
11、排偶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如: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5依总分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于是予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
12、/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游褒禅山记)这段文字始句为总起句,故应断为句。接着紧承始句,发“叹”,其中“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为总叹。下文分“夷以近、险以远”而至者“多、少”及其原因、结果,“有志者”“力不足”、“有志与力”而“无物”“相”者、“力足以至(而不至)”者、“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几种情况进行议论,最后又用“此予之所得也”作结。辨明哪些是“总”、哪些是“分”,又“分”几层,就可以大致断句了。6理对引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
13、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理清问者、答者,明辨句读。如: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 又如: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寡人之于国也) 这段文字是孟子对梁惠王所说的话,故应用引号。孟子的话中又引用了某种人的话“非我也岁也”“非我也兵也”,故应用单引号。7察反复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典例分析给下面一段文字加上标点
14、。时帝姊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宋弘传)第一步,反复通读,先抓住主要之点,如文中说的是什么人,办的是什么事,采用的是什么方式,取得了什么结果等。看人物,文中提到的人物有湖阳公主(有“帝姊”),帝(刘秀),宋公弘(因有“弘曰”,可断定是一个人)。这样可断定文中共提到三个人。再看事件。综观全文,说的是湖阳公主死了丈夫(新寡),帝要为她物色一个丈夫。看办事的方式。帝“微观其意”,是想了解女方的意向;后来帝又询问宋弘,是要了解男方的态度。看事情的结
15、果。最后帝曰:“事不谐矣。”“谐”是成功的意思,可知这件事没有成功。这样,就基本上了解了本文的大意,便可断句了。第二步,要确定词的句中意义、注意语序、分析句式。反复研究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是句还是读。“湖阳其意”之间,“湖阳公主”是专名,其间决不能断;“湖阳公主新寡”有主有谓,叙一事,是主谓句,应当断;“朝臣”是“论”的宾语,当属上;不能做“观”的主语,决不能属下;至“其意”处,一事已叙完,应断为“句”,其它为“读”。文中“方且图之”的“之”,是属上还是属下?按现代汉语习惯,容易把“之”和“后”连起来读。但这里“之”是“图”的宾语,一定要属上,不能属下与“后”连用。第三步,找出整齐对称的上下句
16、。这可供我们断句时参考。如帝引用的谚语,应断作“贵易交,富易妻”,不能断为“贵易交富”,而使“易妻”属下。这里的“易”是更换的意思,不是“容易”的“易”。又如“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也当根据这一点,断为“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不能断为“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第四步,找到对话的标志。文中的“主曰”“帝曰”“弘曰”“谚言”等。但这时要注意“曰”后的文字到什么地方为止。如“谚言”后的文字,只能是“贵易交,富易妻”六字,“人情乎”是帝的问话,不是谚语。因而“乎”后加双引号,六字谚语加单引号。第五步,找虚词。文中的“方且图之”的“之”,“人情乎”的“乎”,
17、“事不谐矣”的“矣”,都可作断句时的参考。 这样得出如下句读:时帝姊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糖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跟踪训练1、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惇久窃朝柄迷国罔上毒流搢绅乘先帝变故仓卒辄逞异意睥睨万乘不复有臣子之恭。答案:惇久窃朝柄/迷国罔上/毒流搢绅/乘先帝变故仓卒/辄逞异意/睥睨万乘/不复有臣子之恭。2、请用“/”为下面的文字断句。臣 闻 李 斯 之 相 秦 也 行 申 商 之 法 重 刑
18、 名 之 家 杜 私 门 张 公 室 弃 无 用 之 费 损 不 急 之 官 惜 日 爱 功 亟 战 疾 耕 答案:臣闻李斯之相秦也/行申商之法/重刑名之家/杜私门/张公室/弃无用之费/损不急之官/惜日爱功/亟战疾耕(当断而不断,不当断而断,都算错。“申”“商”之间断,不算错。)3、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语句断句。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于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答案: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于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4、用“/”给下面阅读材料断句。苏代以土偶笑田文楚人以弓缴感襄王此
19、隐而讽之也五者相倾险诐之论虽然施之忠臣足以成功何则理而谕之主虽昏必悟势而禁之主虽骄必惧利而诱之主虽怠必奋激而怒之主虽懦必立隐而讽之主虽暴必容。答案:苏代以土偶笑田文/楚人以弓缴感襄王/此隐而讽之也/五者/相倾险诐1之论/虽然/施之忠臣足以成功/何则/理而谕之/主虽昏必悟/势而禁之/主虽骄必惧/利而诱之/主虽怠必奋/激而怒之/主虽懦必立/隐而讽之/主虽暴必容。 知识点二 文言翻译【考纲内容】理解并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B级(理解)【考纲阐释】“理解”,就是准确把握字句在文段中的正确的意义;而“翻译”则是将所提供的文言句子译为规范的现代汉语。它是高考文言文考查中的一种综合性考查方式,旨在考
20、查考生是否读懂了文章的内容。考查的句子是有特点的,在实词、虚词、句式、活用、通假字等方面有典型性的句子。【考点透析】文言文翻译的原则、要求与重点:原则遵循信、雅、达的原则。信: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达: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雅: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要求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文从字顺。要准确翻译一个句子的意思,就必须要有语境意识,不能孤立地去翻译这个句子本身。因为有些句子中的实词或虚词,在这个独立的句子中作出的解释是行得通的,但这个句子来源于整个文段,如果把这个句子翻译放回到原文中去,可能就不符合原文语境了。这说明不
21、能独立地对所考查的语句进行翻译,必须要结合语境给文言文句定位。重点(1)文言实词重点是文言文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通假字(含古今字、异体字)。也要注意偏义复词、同义复词、联绵词、数量词的特殊表示。(2)文言句式除了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否定句这四种常见文言特殊句式,特别要注意的是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或谓语动词、省略宾语、省略介词的宾语,以及介词的省略)和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数词后置、状语和补语的特殊语序)。(3)文言虚词重点掌握考试大纲所要求的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4)对古代的专用语、制度习俗等文化常识也应有一些基本的了解。(5)对言
22、简意丰的句子或使用了比喻、借代、婉曲、互文、用典等修辞手法句子,意译。翻译步骤1找到要译句子在原文的位置,仔细审读要译句子前后的句子,揣摩这段话的大致含意,明确这段话说的方向和范围。2找到句子的特点,即得分点。3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句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直译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这时就要采用“留、换、删、补、调、缩”等方法。1留即保留法。保留古今意
23、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如: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译:至和元年七月某一日,临川王安石作记。“至和元年”是年号,“临川”是地名,翻译时应该保留。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译:光武认为河内防守很难,向邓禹询问道:“众将中谁是可以派去镇守河内的人?”“光武、邓禹”等为人名,“河内”为地名,应该保留。2换即替换法。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在译文中,应换这些古语为今语。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诸葛亮出师表)这里的“卑鄙”应替换为“地位低、见识浅”。文言中还有
24、一些特称词语,即各个领域中的习惯用语,如“下车”、“乞骸骨”、“除”、“拜”、“左迁”,表时间、年龄、风俗的称谓等,翻译时也要换成现在的说法。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译:我希望(皇上)把崇尚节俭思虑深远作为准则,把喜好奢侈及时行乐作为警戒。“伏”,是谦称。翻译时要将“伏”换成“我”。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轼赤壁赋)译:壬戌年秋天,七月十五。“既望”是古代时间称谓,大月为十六,小月为十五。这里七月为大月,故应译为现代的说法“十六”。履至尊而制六合。(贾谊过秦论)译:登上王位而治理天下。“六合”,本义是“天地四方”,但翻译时要更换为“天下”。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贾谊过秦论)译
25、: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促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2006年高考湖北卷) 译:在朝廷当官,不知道有战场上的危急;依仗有俸禄的收入,不懂得有耕作的劳苦。两例,“藩篱”是比喻修辞,应换译为“边防”。“庙堂”本指“庙宇”,这里比喻“朝廷”,应该替换。文言句子中还有不少的修辞格,翻译时一般采用更换的方法。诸如此类的还有“萧墙”“黔首”“阡陌”“七庙”“万乘”“神器”“垂拱”等。3删即删削法。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译文时可删削。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41303.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