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山东省各地高三一模语文分类汇编7:现代文阅读(二).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7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山东省 各地 高三一模 语文 分类 汇编 现代文 阅读
- 资源描述:
-
1、现代文阅读(二)【山东省济南市2012届高三3月高考模拟考试】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舜文化尚书云:“德自舜明。”史记载:“天下明德皆自虞帝(虞舜)始。”舜帝是“德”的化身,简言之,舜文化就是舜帝身体力行所创造的道德文化,它是一种原生性的道德本体文化。因此,舜帝是中国道德文化的鼻祖。舜所处的时代,是中国社会发展的转折时期。在这个时期,东夷集团与华夏集团的融合已经完成,亦即炎、黄民族的融合已经完成,在部落联盟的体制沿袭了数千年后,国家已经初步形成;作为个体的人,也已经进入了由部落联盟诸侯国组合起来的“古国”大社会。因此,在社会生产之中,需要有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关系和双方都能接受和遵守的准则,才
2、能维护诸侯国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团结与和谐。作为诸侯国联盟首领的舜,正是适应了这一社会发展的需要,身体力行地创造、想方设法地推行了这些准则,并使整个社会都遵守这个“道德”规范,成为人类由文明产生阶段进入文明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的继承性。我们说孔子是儒文化的创始人,然而,孔子的功绩在于集文化之大成;儒家文化实际上只是孔子对舜文化的继承和弘扬;纵使是儒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仁”,也只是孔子在总结商周文化基础之上的画龙点睛。儒学三重道德人伦道德、社会道德、宇宙道德的源头来自于舜帝的道德文化。楚简中的唐虞之道写道:“爱亲忘贤,仁而未义也;尊贤遗亲,义而未仁也爱亲尊贤,虞舜其人也。”由此可以
3、证实,儒家三重道德的基本构架就是发轫于舜帝所创建的道德文化。各民族的文化都以本民族的特有形式发展起来,形成本民族的传统。舜文化产生在炎、黄民族融合之后,所以,它代表的是炎黄子孙的共同利益,这也是舜文化得以继承和不断弘扬的原因。舜帝虽然居“三皇五帝”之末,但是,舜帝开创了“德治”文明的崭新时代,具有里程碑的作用和历史意义。以农耕文化为内涵的炎帝文化,以政体文化为内涵的黄帝文化,以道德文化为内涵的舜帝文化,这是中华文化的三块里程碑。农耕文化、政体文化、道德文化是中华远古文化的源头。又特别以舜文化为博大精深,它涵盖了社会、自然两大学科,其内容包括了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文艺、民族关系等各个领域。舜
4、文化是以儒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源头。唐代著名思想家韩愈在他的原道一文中梳理儒家的传授关系时说,是“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以是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 。孔孟传之于后人。中华传统文化之根脉是舜文化。舜文化是儒家道德价值之根脉。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舜文化这个道德文化的源头,就不可能使中华民族保持强大的国家凝聚力和民族亲和力;没有舜文化的润泽,就不可能培养出国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没有舜文化的熏陶,就不可能造就出以国家强盛民族兴旺为己任的一批又一批国家精英。6. 下面对“舜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舜文化是民族大融合进程中产生的具有原生性特征
5、的道德文化。B. 舜文化是在社会转型期为适应社会发展由当时的舜帝创造的文化。C. 舜文化是中华民族由文明产生的阶段进入文明发展阶段的标志。D. 舜文化以道德文化为内涵,它涵盖了社会、自然两大学科。7. 对文中“舜文化是以儒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源头”一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舜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源头。B. 儒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核心。C. 儒家文化脱胎于舜帝所创造的舜文化。D. 儒家文化是舜帝创造的舜文化的核心。8. 下面对文意的分析和概括,正确一项是()A. 舜文化是为了适应诸侯国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团结而应运而生的和谐文化。B. 舜文化得以继承并且发扬
6、光大,其原因是它代表了炎黄子孙的共同利益。C. 农耕文化、政体文化、道德文化是中华远古文化的源头,其中道德文化最重要。D. 舜文化的滋养和润泽是中华民族自古至今保持国家强大凝聚力的根本保证。【答案】6. A7. D8. B【山东省威海市2012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态修建军“和”与“同”是先秦时期两个重要的哲学概念。和同之辨早在西周末年国语、左传中就有明确记载。孔子有关和同之辨的理论,是对前人学说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和而不同”是孔子理想人格的一个重要标准。和与同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原则性和差异性。承认差
7、异,有差异性的统一才是“和”。“和而不同”,被公认是典型的中国哲学智慧。 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正是“和而不同”、海纳百川的文化心态的历史体现。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在对传统文化进行全面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的文化理想但是孔子并未一味求“同”于周礼,而是在对三代文化的“损益”、“因革”有着清醒认识的基础上,采取了取其所长、择善而从的态度。整个儒学的发展史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征战国中后期以来,儒攀的所谓的“驳杂不纯”的特征就日渐明显汉代以后所谓的“独尊”的儒学,也是儒、道、墨、法、阴阳等等诸子思想的结合体。实质上,自汉代开始,阳儒阴法或者说儒显道隐,
8、一直是中国文化发展的特征,而其他诸子学说,也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脉脉潜流,从而成为中国文化的不竭源泉。文化心态体现为一种社会心态,“和而不同”还表现在中华文化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上。汉代以来,随着中国本土道教的产生以及印度佛教的东采,中国逐步形成了儒、释、道三教鼎立以至三教融合的局面。这期间从对立到交融,经过了一个长期过程后来伊斯兰以及基督教的传入也属于这种情形。自从16世纪末叶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又得以在与异域文化的交锋中实现交融,从而使得中华文化更加丰富并发展。 “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态有助于人们对文化的发展有清醒的认识。全球化使今天的世界文明面临着两个课题:一方面,积极寻找各种文明间深层
9、对话、沟通与理解的文化路径;另一方面,民族性的存在和坚持也同样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和必要。“文化全球一体化”与“文化全球多元化”使文化价值的发展陷入一种悖论之中。中华文明在全球化时代将扮演怎样的角色、起到怎样的作用?“和而不同”就是我们的哲学依据,“寻找现代文明的普遍标志和中华文化的契合点”、高扬“文化自觉”、实现传统文化的“综合创新”,应是我们对待中华文化的理性而现实的态度。“和而不同”文化心态的价值追求是“有容乃大”。当今中国的文化建设,既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数千年形成的传统文明,又要面对高新科技浪潮的冲击和急剧动荡的世界局势。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从“文化自觉”到实现“和而不同”,必须处理好几
10、个“要”和“不要”的问题:诸如:要充满自信,看到中华文化极其丰富的优秀成分,同时要敢于正视中华文化中一些糟粕成分;要自觉吸收外来文化中对我们的文化建设有益的东西,而不能全盘西化等等。这样,才会使我们的新文化既具有浓厚的民族性,又具有高度的智慧性。 (原载20111230光明日报,有删节)6下列有关“和”与“同”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作为哲学概念的“和”与“同”早在先秦时期就被提出。其概念之争在西周末年的书籍中早有记载。B“和”与“同”在争论之初两者是相对立的,是孔子将其继承和发展,提出了“和而不同”的观点。 C“和而不同”这一观点的提出本身就遵循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规律,体现了“和” 与“同
11、”两个概念在争辩中的进步发展。 D。“和”就是承认事物的差异性,在承认差异的基础上寻求统_;“同”就是不顾事 物之间的差异一刀切的要求统一。7下列不属于“和而不同”文化现象的一项是( )A孔子复周礼,并不是一味的照搬“周礼”,而是对“礼”的内涵不断的充实发展。B战国中后期以来的儒家学说存在着“驳杂不纯”的特征,时隐时现的有着其他诸予学说的影子。C中国的“儒道”文化之外,吸收了印度佛教的思想,形成三教鼎立乃至融合的局面。D伊斯兰教及基督教的产生与发展也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在交锋中实现交融,内容更加丰富。8下列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但同时它又不排斥其他学说的存
12、在,形成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B“和而不同”既表现在中华文化自身的发展上,也表现在中华文化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上。C在全球化时代,“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态对如何既保持文化的民族性又让自身的发展融入到全球的发展与文明之中很重要;D“和而不同”就是既要充满自信,看到中华文化极其丰富的优秀成分,又要广泛吸收外来文化,丰富自我。【答案】6B(错在“和”与“同”的争论之初两者是相对立的。)7D(错在“两教的产生与发展受到中华文化影响”,应为两教的传入体现了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态。)8D(错在“广泛吸收外来文化”;另,其他的表述内容是实现文化自觉到和而不同需要的条件,而非和而不同的内容。)【山东省烟台市20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