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练―古诗文阅读7.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4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年高 语文 二轮 复习 古诗文 阅读
- 资源描述:
-
1、201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练古诗文阅读(1)一、(2010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胡叟,字伦许,安定临泾人也。世有冠冕,为西夏著姓。叟少聪敏,年十三,辨疑释理,知名乡国,其意之所悟,与成人交论,有尠有屈焉。学不师受,友人劝之,叟曰:“先圣之言,精义入神者,其唯易乎?犹谓可思而过半。末世腐儒,粗别刚柔之位,宁有探赜未兆者哉?就道之义,非在今矣。”及披读群籍,再阅于目,皆诵于口。好属文,既善为典雅之词,又工为鄙俗之句。以姚政将衰,遂入长安观风化,隐匿名行,惧人见知。时京兆韦祖思,少阅典坟,多蔑时辈,知叟至,召而见之。祖思习常,待叟不足。叟聊与叙温凉,拂衣而出。祖思固留之
2、,曰:“当与君论天人之际,何遽而反乎?”叟对曰:“论天人者其亡久矣,与君相知,何夸言若是也。”遂不坐而去。至主人家,赋韦、杜二族,一宿而成,时年十有八矣。其述前载,无违旧美,叙中世有协时事,而末及鄙黩。人皆奇其才畏其笔。世犹传诵之,以为笑狎。叟孤飘坎壈,未有仕路,遂入汉中。刘义隆梁、秦二州刺史冯翊吉翰,以叟才士,颇相礼接。授叟末佐,不称其怀。未几,翰迁益州,叟随入蜀,多为豪俊所尚。时蜀沙门法成,鸠率僧旅,几于千人,铸丈六金像。刘义隆恶其聚众,将加大辟。叟闻之,即赴丹阳,启申其美,遂得免焉。复还于蜀。法成感之,遗其珍物,价直千余匹。叟谓法成曰:“纬萧何人,能弃明珠?吾为德请,财何为也?”一无所受
3、。(节选自魏书胡叟传)【注】探赜:探索深奥的道理。鄙黩:轻贱侮慢。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遂入长安观风化,隐匿名行,惧人见知。译文:_(2)吾为德请,财何为也?译文:_解析:明确各句中重点的实词、虚词,如(1)中的“遂”“行”“见”等,(2)中的“请”“何”等,注意把握其中的古今异义词和句式特点,如(1)中的“风化”即“风俗民情”,(2)中的“何为”是宾语前置句。答案:(1)于是(他)来到长安观察风俗民情,不露姓名,隐藏行踪,害怕别人看见并认出。(2)我为德行而请命,拿钱财干什么?【参考译文】胡叟,字伦许,是安定临泾人。家中历代为官,是西夏著名大族。胡叟幼时聪明机敏,年方十三,就以
4、善于辩答疑问、解释事理,闻名于城乡,他以思考感悟的见解,与成人交互辩论,也很少屈服。学问不由师傅传授,友人劝他,胡叟说:“先圣的著说中,精深而得变化之道理的,难道不是只有易经吗?(我)还是认为通过思考就多半能感悟到道理的。衰败世道中的迂腐儒生,略能区分乾坤的方位而已,岂有能从不显明的征兆中探索深奥的道理的人?求师问道的礼仪,不是现在能施行的。”及至翻读各类书籍,一天阅览两遍,都能背诵。好写文章,既善于写典雅的文字,又擅长用通俗的语言。 因姚氏政权即将衰亡,于是(他)来到长安观察风俗民情,不露姓名,隐藏行踪,害怕别人看见并认出。 当时有京兆人韦祖思,从小熟读经典,常常看不起当时的同辈,知胡叟来,
5、召他相见。祖思以习惯的态度,对胡叟很冷淡。胡叟勉强与他寒暄后,愤怒地拂衣而去。祖思坚决挽留他,说:“正要与君讨论天人之间的关系,为何仓促而回呢?”胡叟答道:“可以共论天人问题的人早已死了,与君相交,何必说如此大话。”最终不入座而离去。 回到主人家,写长赋铺叙韦、杜二家事,一夜而成,当时他已十八岁。他追述韦、杜的过去,没有掩去其旧日美德,叙及中古,则符合当时的事,而近代则叙有轻贱侮慢的事。人们都惊叹他有才华,畏惧他文笔含讥。至今还有人传诵他的文章,作为谈资。胡叟孤独漂泊坎坷失意,没有仕进的途径,于是到汉中。刘义隆的梁、秦二州刺史冯翊人吉翰,因胡叟是有才华之人,便以礼相待。授胡叟为小官,不符合胡叟
6、本意。不久,吉翰调任益州,胡叟随其入蜀,常常被益州豪士俊杰所推崇。 当时蜀有僧人法成,聚合僧徒,有近千人,共铸一丈六尺高的金佛像。刘义隆厌恶他聚集徒众,将要把他处以死刑。胡叟得知此事,立即奔赴丹阳,陈述申明事属善行,法成终得免罪。胡叟又回到蜀地。法成感激他,赠送胡叟珍贵物品,价值一千多匹绢。胡叟对法成说:“安贫乐道的织蒿人,为何能抛弃明珠?我为德行而请命,拿钱财干什么?”最后未收一物。二、(2011年阜阳质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
7、;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楚之边邑曰卑梁,其处女与吴之边邑处女桑于境上,戏而伤卑梁之处女。卑梁人操其伤子以让吴人,吴人应之不恭,怒,杀而去之。吴人往报之,尽屠其家。卑梁公怒,曰:“吴人焉敢攻吾邑?”举兵反攻之,老弱尽杀之矣。吴王夷昧闻之,怒,使人举兵侵楚之边邑,克夷而后去之。吴、楚以此大隆。吴公子光又率师与楚人战于鸡父,大败楚人,获其帅潘子臣、小帷子、陈夏啮。又反伐郢,得荆平王之夫人以归,实为鸡父之战。凡持国,太上知始,其次如终,其次知中。三者不能,国必危,身必穷。孝经曰:“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
8、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楚不能之也。鲁季氏与郈氏斗鸡。季氏之鸡不胜,季平子怒,因归郈氏之宫,而益其宅。郈昭伯怒,伤之于昭公,曰:“禘于襄公之庙也,舞者二人而已,其余尽舞于季氏。季氏之舞道,无上久矣。弗诛,必危社稷。”公怒,不审,乃使郈昭伯将师徒以攻季氏,遂入其宫。仲孙氏、叔孙氏相与谋曰:“无季氏,则吾族也死亡无日矣。”遂起甲以往,陷西北隅以入之,三家为一,郈昭伯不胜而死。昭公惧,遂出奔齐,卒于干侯。鲁昭听伤而不辩其义,惧以鲁国不胜季氏,而不知仲、叔氏之恐,而与季氏同患也。是不达乎人心也。不达乎人心,位虽尊,何益于安也?以鲁国恐不胜一季氏,况于三季?同恶固相助
9、。权物若此其过也,非独仲、叔氏也,鲁国皆恐。鲁国皆恐,则是与一国为敌也。(节选自吕氏春秋先识览察微,略有改动)【注】赐:子贡,姓端木,名赐。禘:d,古代祭名。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译文:_(2)不达乎人心,位虽尊,何益于安也?译文:_答案:(1)孔子能依据细微之事预见事情发展的趋势与结果,对事物的发展变化看得很远。(2)不了解人心,地位即便尊贵,对安定又有什么益处呢?【参考译文】鲁国的法令规定,鲁国人在其他诸侯国给人当奴仆,有能赎出他们的,可以从国库中领取赎金。子贡从其他诸侯国赎出了做奴仆的鲁国人,回来却辞让,不领取赎金。孔子说:“端木赐做
10、错了。从今以后,鲁国人不会再去赎人了。从国库中领取赎金,对品行并没有损害;不领取赎金,就不会有人再赎人了。”子路救了一个溺水的人,那个人用牛来酬谢他,子路收下了牛。孔子说:“鲁国人一定会救溺水的人了。”孔子能依据细微之事预见事情发展的趋势与结果,对事物的发展变化看得很远。楚国有个边境城邑叫卑梁,那里的姑娘与吴国边境城邑的姑娘一起在边境上采桑叶,嬉戏时吴国的姑娘伤了卑梁的姑娘。卑梁人带着受伤的姑娘去责备吴国人,吴国人应对很不恭敬,卑梁人很恼怒,杀死了那个吴国人就离开了。吴国人去报复,把那个楚国人全家都杀死了。卑梁公大怒,说:“吴国人怎么敢攻打我的城邑?”他发兵反攻吴国人,把老的小的全都杀死了。吴
11、王夷昧听到这件事以后大怒,派人率兵侵犯楚国的边境城邑,攻克并夷为平地后离开。吴国、楚国因此展开大战。吴公子光又率领军队在鸡父跟楚国军队交战,把楚军打得大败,俘虏了楚军的主帅潘子臣、小帷子以及陈夏啮。又回师攻打郢都,俘获了荆平王的夫人,把她带回吴国,这实际上还是鸡父之战的继续。凡是要守住国家,最重要的是知道事情的起因,其次是知道事情的结局,再次是知道事情的发展过程。这三样都做不到,国家一定危险,自身一定困窘。孝经上说:“位高却不倾危,凭此就能够长期保持尊贵;物丰却不外溢,凭此就能够长期保持富足。富足尊贵不离身,然后才能保住国家,并使人民和谐。”楚王不能做到这些。鲁国的季氏与郈氏斗鸡。季氏的鸡没有
12、斗胜,季平子很生气,于是侵占郈氏的宫室,扩建自己的住宅。郈昭伯非常恼怒,就在昭公面前诋毁季氏,说:“在襄公之庙举行大祭的时候,跳舞的仅有十六人而已,其余的人都到季家去跳舞了。季家的舞乐人数超过规格,他目无君主已经很长时间了。不杀掉他,一定会危害国家。”昭公大怒,不加详察,就派郈昭伯率军队去攻打季氏,攻入了他的宫内。仲孙氏、叔孙氏互相商量说:“如果没有了季氏,那我们家离死或逃亡也没有几天了。”于是发兵前往救助,攻破西北角进入季氏宫中,三家合兵为一,郈昭伯不能取胜而被杀死。昭公害怕了,于是逃亡到齐国,后来死在干侯。鲁昭公听信诋毁季氏的话,不能分辨是否合乎道理,他只害怕鲁国不能胜过季氏,却不知道仲孙
13、氏、叔孙氏也很恐惧,他们与季氏是患难与共的。这是由于不了解人心啊。不了解人心,地位即便尊贵,对安定又有什么益处呢?凭鲁国恐怕敌不住一个季氏,更何况三个季氏呢?他们所厌恶的都相同,本来就会互相救助。昭公权衡事情错误到如此地步,不只是仲孙氏、叔孙氏,整个鲁国都会感到恐惧。整个鲁国都感到恐惧,这就是与整个国家为敌了。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任伯雨字德翁,眉州眉山人。伯雨自幼,已矫然不群,邃经术,文力雄健。中进士第,调施州清江主簿。知雍丘县,御吏如束湿,抚民如伤。县枕汴流,漕运不绝。旧苦多盗,然未尝有获者,人莫知其故。伯雨下令纲舟无得宿境内,始犹不从,则命东下者斧断其缆,趣京师者护以出,自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5 负荆请罪 |苏教版(共20张PPT).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