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二语文:唐诗宋词 19 青玉案元夕教案(苏教版选修).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高二语文:唐诗宋词 19 青玉案元夕教案苏教版选修 2012 语文 唐诗宋词 青玉 案元夕 教案 苏教版 选修
- 资源描述:
-
1、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教学设计【设计思路】1、学生方面:学生对古诗文学习已有了一定的积淀和理解力,故本词的字词句可以通过让学生对文本的诵读,乃至背诵加以感知和理解;再通过学案完成,对本词作者、背景、感情、手法等方面进行复习识记和初步探究。2、文本方面:本词字词句层面理解起来不难,关键是文中“他”的寓意,及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以及表现这种感情所运用的艺术手法。所以,应该让学生在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的前提下,通过反复地、深入地、多种形式地诵读,把握作者的真实情感;再通过比较阅读,把握本词的艺术手法。3、课堂方面:让学生自主学习,诵读感知文本为主,通过对学案完成和诵读文本,感知词作基本内容;引导
2、学生结合作者常识、写作背景和词作内容,理解感知作品“他”的寓意,及作者的真实的爱国情感;通过诵读、思考和比较让学生分析体味本词的艺术手法。【教学重点】结合时代背景,理解作品,准确把握诗歌主旨和作者情感;鉴赏本词的艺术手法【教学难点】理解“他”的寓意,领悟作者的爱国情操;鉴赏本词的艺术手法【教学目标】1、记住常识,了解写作背景,反复朗读,理解字词句含义,体味情感;2、结合时代背景和辛弃疾遭遇,把握诗歌主旨,体味作者爱国之情;3、比较阅读,学习、鉴赏本词中运用的艺术手法反衬。【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比较【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语】传说古时有一神鸟因迷
3、路降落人间,被猎人射死。天帝大怒,遂令天兵在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想烧死所有人。天帝之女冒死泄露天机给人们。大家都吓得不知该如何是好。一老人说:“到正月十五日,每户人家都挂起红灯笼,点爆竹,放烟火;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众人赞同。到正月十五晚上,天兵发觉人间一片红光,以为人间已焚,就禀告天帝不用放火了。人们保住了生命及财产,因此每到正月十五日,每家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庆祝。这就是元宵节的来历。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更多关于元宵节的知识啊?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青玉案元夕。【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南宋爱国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
4、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 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舞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韩侂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主要表现了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批判南宋王朝偏安江左、妥协投降政策,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
5、,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 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 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整体感知】1、 自由朗读,初步感知文本字词句,结合注释,疏通文意;2、 小组朗读,选出朗读最佳者,小组比赛,标准是看谁最能读出本词味道,作者情感;3、 集体朗读,力争读对句读,读出韵味,读出作者内在的情感,标划出表明作者感情的词句;4、 配乐朗读,找出字音、句读、语调与自己不同的地方,比较上下阕作者所描写的内容上的异同。5、 教师指导朗读的细节,如字音、句读、语调
6、等,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研读文本】默读全词,完成思考问题:1、 上阕写了哪些景象?下阕写了哪些形象?其特点怎样? 学生完成学案,讨论作答;教师引导、点评,板书重要意象及其特点,引出艺术手法。上阙通过“花千树”、“星如雨”、“宝马雕车”、“凤箫声”、“鱼龙舞”等意象,写出元宵节热闹狂欢景象。下阙通过“蛾儿”、“雪柳”、“黄金缕”描写了盛妆艳服、欢声笑语的人群,突出了“灯火阑珊处”的他。2、再读全词,思考本词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反衬在诗歌中,通过描写与主要对象相反的事物,借以衬托主要对象,称为“反衬”。 反衬又有以动衬静、以声衬寂、以乐景衬哀情、以多衬少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至今商
7、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2)托寓手法的运用3、齐读末句,探究作者要找的是怎么样一个人? 为什么要寻这样一个人,“他”还有寓意吗? 学生结合背景知识和文本词句,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发表见解;教师参与小组探究,聆听并引导学生讨论;小组达成共识,分条记录并陈述结论,展开全班研讨;教师补充相关内容:本词作于宋淳熙元年或二年。在当时,南宋势衰,外强虎视眈眈,而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南,不思进取,粉饰太平。辛弃疾有心补天,无路请缨。于是,当看到人们都“笑语盈盈”,朝廷皆狗苟蝇营时,他便将满腔郁闷、怨恨寄托笔墨,在诗词中苦寻与自己共忧国难的知音志士。但“过尽
8、千帆皆不是”,但“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些“蛾儿雪柳黄金缕”都不是作者知音,唯有“灯火阑珊处”的“他”,才是作者所追求的知音。显然这个“他”是有所寄托的,含蓄地反映了作者怀才不遇,自甘寂寞,不与投降派同流合污,以保高洁之操。语含意深,言为心声。【小结】本词通过对元宵盛况的描写,表现“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格,寄托了词人的理想人格不同流俗,志怀高远,别有所求的志向。其含义就是不与主和派同流合污,坚持抗敌报国的正义立场。 【比较阅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2018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课件:1.沁园春.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