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新高考语文二轮专题训练课件:3-8-1 依“五知”法读懂诗歌 .ppt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6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届新高考语文二轮专题训练课件:3-8-1 依“五知”法读懂诗歌 2021 新高 语文 二轮 专题 训练 课件 读懂 诗歌
- 资源描述:
-
1、第八节 古代诗歌鉴赏第1讲 依“五知”法,读懂诗歌核心知识思维导图关键能力靶向突破【典例剖析】1.(2020新高考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9分)赠别郑炼赴襄阳杜 甫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把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为于耆旧内,试觅姓庞人。【注】把:握,执。岘首山,在襄阳。耆旧:年高望重的人。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
2、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五知法读懂诗歌知人知作者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诗备受后世推崇,影响深远。知形象“峨眉”“岘首”是诗歌中两个形象,“峨眉”代指蜀地,“岘首”是襄阳的代指,意在说明两地距离遥远。知体从诗体上看,本诗是一首五言律诗;从诗题上看,本诗是一首送别诗。五知法读懂诗歌知言首联点明“困局”:这个世界兵荒马乱,而自己困居柴门,又老又病。颔联在上述两般伤心事上又递一层:老友即将离开,面对离别,怎不叫
3、人惊心伤神!“过日”杜甫活用陈后主叔宝囚禁这一典故,说郑炼的诗好比美酒,能让自己得到些慰藉,借此度过难捱的时光。这是对郑诗的赞美。颈联写景抒情,虽路途遥远,再见无期,但诗人希望友人在道路尽头遇到一个春天!一个“春”字领起了下面诗意的转折“为于耆旧内,试觅姓庞人”。杜甫希望郑炼回到故乡,能觅得识己者,一展才能。五知法读懂诗歌知情本诗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不愿分离,依依不舍之情。同时希望友人在新的地方再遇到一个春天!知法全诗表达的情感复杂而多变,由自伤到不舍,再到宽解与希望,几番转折,表达婉曲。在手法上,多用典故,在看似平直的叙述中,深含多层意指,从而形成了言简意赅的效果。同时,它又具有格律谨严的特点。
4、全诗前三联对仗,第三联以“峨眉”对“岘首”自然天成,堪称绝妙。步骤思路读题干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回应原文“念此”的“此”应结合首联“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理解,诗人想到在此战乱时期,自己又年老多病,一别将再难相见,故此心惊神伤,不是为“离别”而心惊神伤。“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有误。【满分展示】答案:B(2)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高分攻略】【满分展示】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颈联中的物象“峨眉”“岘首”,诗中用“峨眉”代指蜀地,目的是引出下句的“岘首”的代指襄阳。以物象“峨眉”“岘首”代指蜀地
5、、襄阳两地,意在说明两地距离遥远,地阔天高,含不舍之意。“峨眉”“岘首”两座山,峨眉在蜀地,代指诗人分别的地方,而岘首在襄阳,是友人要回的故乡。以两山相距之远来表达与友人不愿分离,依依不舍之情。答案: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的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2.(2019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9分)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6、3分)()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高分攻略】全诗情感:抒发自己心存儒道、不愿奔走权门、不愿轻易接受别人恩惠的耿介和清高情怀。【满分展示】解析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D项中“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分析不正确。尾联“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表明了自己一般不接受平常的恩惠,接受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原则
7、立场,即符合“道义”。答案:D(2)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答:【高分攻略】第一步:诵读全诗,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分析颈联,明确颈联描写了哪两个具体场景。第二步:从抒情方式的角度上,对比分析颈联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不同方式。第三步:分别从情感表达上和结构安排方面上分析这种抒情方式的表达效果。【满分展示】析场景析情感明效果雨中垂钓颈联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孤高、具有鸿鹄之志的人物形象,是情感情怀的形象化表达。颈联这样写缓和了前面直陈式的叙述,使诗歌变得婉转从容。风中鸿雁答案: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
8、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备选例题】(2019北京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12分)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陈与义其一巧画无盐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从教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其四含章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兔毫。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注】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从教:任凭。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首前两句认为,不论怎样描画无盐
9、也无法变丑为美,墨梅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B.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比造化的画技。C.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D.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没有描绘含章殿和九方皋,诗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高分攻略】五知法读懂诗歌知人陈与义(1090-1138),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知体这两首诗均为七言绝句题画诗。标题中往往有“和”“酬”“赠”等。唱和的对象,可以是诗作,也可以是一幅画等。五知法读懂诗歌知言其一:彩绘无法除掉无盐的丑,水墨画
10、中的梅花之风韵却更加清秀美丽。前两句说出了水墨画的艺术特质:追求神韵的表现,而不是外在。后两句说纵然水墨画中的梅花变成了黑色,但是画家将梅花的高贵品格特质表现的淋漓尽致,在气质神韵上,桃李只能作为梅花的仆人。是对画作精当的理解、最大的褒扬,又是对画家刻骨的高超画技的赞叹。其四:前两句,第一句前隐约再现了画作的景象,第二句直接夸赞画家画笔功夫了得。整首诗夸赞画作不追求外在妖艳,而注重内在精神品格的表现,又和梅的精神气质相切合。五知法读懂诗歌知情诗人从气质神韵的角度欣赏画作,眼光独到,注重内在精神品格的表现,对画家刻骨的高超画技的赞叹。知法诗中用典较多,但有注释,所以降低了阅读理解上的难度。结合注
11、释,理解起来是比较容易的。还有对比、烘托手法的运用。【满分展示】析选项C项“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对应原诗“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说法有误。题目为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说明画作的主要内容是墨梅,并没有说“还描绘了桃花、李花”,桃花、李花只不过是诗人用以与墨梅来构成对比的,并不能说明墨梅图中就“描绘了桃花、李花”。答案:C2.题画诗往往包含“画外音”。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首反映了诗人爱好清姝、不喜浓艳的审美追求。B.第一首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C.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表现梅花的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