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纸的发明-2022-2023学年三年级语文下册课文类文阅读理解(部编版).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10课 纸的发明-2022-2023学年三年级语文下册课文类文阅读理解部编版 10 发明 2022 2023 学年 三年级 语文 下册 课文 阅读 理解 部编版
- 资源描述:
-
1、纸的发明类文阅读知识点:了解课文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一、课内阅读(一)(2021春重庆永川三年级统考期末)读下面的一段话,完成练习。大约在一千九百年前的东汉时代,有个叫蔡伦的人,吸收了人们长期积累的经验,改进了造纸术。他把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捣烂成浆;再把浆捞出来晒干,就成了一种既轻便又好用的纸。用这种方法造成的纸,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制造,价格又便宜,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所以这种造纸方法就传承下来了。1这段话一共有三句话,第一句话讲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第二句话讲_,第三句话讲为什么这种纸能传承下来。2请用“”勾划出具体写这种纸传承下来的原因的语句。
2、3串连起三句话,这一段话的内容主要讲了什么? 4结合句子意思,给带点词语选择正确的理解,把番号填在括号里。(1)吸收:吸取;组织或团体接受某人为成员。A有个叫蔡伦的人,吸收了人们长期积累的经验,改进了造纸术。( )B少先队把我吸收为少先队员了。( )(2)容易:做起来不费事;发生某种变化的可能性大。A喝生水容易生病。( )B用这种方法造成的纸,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制造( )【答案】1蔡伦是怎样造纸的2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制造,价格又便宜,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3这一段话主要讲了东汉时代蔡伦改进了造纸术。4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句子意思。第二句话中的关键语句“原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就成
3、了”可知第二句话讲蔡伦造纸的方法。2本题考查寻找关键句子。通过“用这种方法造成的纸,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制造,价格又便宜,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所以这种造纸方法就传承下来了。”可知“所以这种造纸方法就传承下来了”这句话是总结,前面的是原因,所以这种纸传承下来的原因是: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制造,价格又便宜,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3本题考查概括主要内容。这段话是围绕一个意思来写的,中心句是“大约在一千九百年前的东汉时代,有个叫蔡伦的人,吸收了人们长期积累的经验,改进了造纸术,”故可以概括为:东汉时代蔡伦改进了造纸术。4本题考查选词填空。(1)A 句子所要表达的意思是蔡伦吸取经验,改进造纸术。所以选
4、择。B 句子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少先队接受了我。所以选择。(2)A 生病说明身体发生了变化,所以选择。B 原料容易得到说明很简单、不用费事就能得到,所以选择。(二)(2021春江苏淮安三年级统考期中)课内阅读。纸的发明(节选)大约在一千九百年前的东汉时代,有个叫蔡伦的人,吸收了人们长期积累的经验,改进了造纸术。他把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捣烂成浆;再用这种方法把浆捞出来晒干,就成了一种()轻()好用的纸。用这种方法造的纸,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制造,价格又便宜,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所以这种造纸方法就传承下来了。5填入文中括号里最恰当的关联词是()A既又B不是而是C不但而且D
5、虽然但是6以下不是造纸原材料的一项是()A树皮B麻头C麦草D破布7蔡伦是怎样造纸的?请找出片段中表示动作的词语,把造纸流程图补充完整。剪碎切成段_捣_晒8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选段中告诉你原因的句子是()A第句B第句C第句D第句9对选段中划线句子中的“改进”一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这句中的“改进”是指通过改变某些做法,使其在原来基础上进一步向好的方面发展。B用“改进”,是因为造纸术的发明不是蔡伦一个人的功劳,而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不断累积的结果。C“改进”不可以换成“创造”,因为“创造”是指以前从来没有的,是从无到有的,而在蔡伦之前,我国已经有了记录文字的材料。D“改进”
6、一次可以换成“创造”,因为造纸术的发明就是一种创造。【答案】5A6C7浸 捞8A9D【解析】5本题考查关联词的运用。“轻”与“好用”是并列描写纸特点的词语,所以要用表示并列关系的关联词“既又”。6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理解。由“他把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捣烂成浆;再用这种方法把浆捞出来晒干,就成了一种既轻有好用的纸”可知,造纸原材料为树皮、麻头、稻草、破布,不包括麦草。7被题考查课文内容理解与分析,要在文中找出表示动作的词语,把造纸流程图补充完整。由“原料剪碎或切断”可知,首先是剪碎切成段;由“浸在水里”可知,然后的动作是“浸”;由“捣烂成浆”可知,接下来的动作是“捣”;由
7、“把浆捞出来”可知,接下来的动作是“捞”;由“晒干”可知,最后的动作是“晒”。8本题考查课文理解与分析。文章写了蔡伦的人,吸收了人们长期积累的经验,改进了造纸术。介绍了他制造纸的流程,还说明因为用这种方法造的纸,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制造,价格又便宜,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所以这种造纸方法就传承下来了。选段中说明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的句子为第句。9被题考查句子中词语的理解,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子的意思理解词语的意思。“有个叫蔡伦的人,吸收了人们长期积累的经验,改进了造纸术”说的是,蔡伦在人们长期积累的经验下,改进了造纸术。“改进”的意思是改变旧有情况,使有所进步。“创造
8、”的意思是发明,制造前所未有的事物。D项理解错误,“改进”不可以换成“创造”,虽然造纸术的发明就是一种创造,但这种发明不是蔡伦创造出来的,在蔡伦之前,我国已经有了记录文字的材料。而蔡伦只是在这种发明上加以改进,使这种方法有所进步,甚至传承下来。二、类文阅读(一)(2021春三年级课时练习)课外阅读。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毕昇是一家书坊的印刷工。他在印书的过程中,感觉到当时用的雕版印刷的方法太不方便了。印书时,要事先在硬木上刻好版,一页书就得刻一块版。一本字很多的书,版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刻完。爱动脑筋的毕昇想:能不能用一种新的印刷术来代替雕版印刷呢?他想过用一个一个的单字来排版,用完后还可以拆开再
9、用。可是,他用木头制成的单字试验了好多次,都失败了。因为木活字沾水后就会膨胀,导致版面高低不平,印刷效果极差。经过许多次尝试,最后,毕昇在烧窑工人的帮助下,用一种很细的黏土做成小方块,晾干后用刀刻上字,然后放在窑里烧硬。一个个坚硬的单字就这样制成了。他又找来书本大小的一块铁板,在上面敷上松脂、蜡和纸灰,再在铁板上放一个铁框,把一个个活字排进去。排满一框后,放在火上让松脂和蜡稍微融化,再用一块平板把字面压平。等到松脂和蜡冷却凝固后,框内的活字就变得平整而坚固,成为完整的一版,这时就可以上墨印刷了。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既省工又省时,把印刷技术大大推进了一步。后来,活字印刷术传到了朝鲜半岛、日本、越
10、南、埃及以及欧洲,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0雕版印刷术很不方便,具体表现在一页书就得_,一本字很多的书要很长时间才能刻完,十分浪费_。11木活字有什么缺点?用“_”在文中画出来。12根据短文内容排序。( )在铁板上敷上松脂、蜡和纸灰。( )用平板把字面压平。( )松脂和蜡冷却凝固后,上墨印刷。( )在晾干的黏土小块上刻字。( )在铁板上放铁框,排入活字。( )把黏土活字烧硬。( )把排满字的铁板放在火上烤。13活字印刷术有什么优点?起了什么作用? 【答案】10刻一块版 时间11木活字沾水后就会膨胀,导致版面高低不平,印刷效果极差。12 13活字印刷术把印刷技术大大
11、推进了一步。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分析】10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结合原文内容“印书时,要事先在硬木上刻好版,一页书就得刻一块版。一本字很多的书,版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刻完。”可以得出,雕版印刷术很不方便,具体表现在一页书就得刻一块版,一本字很多的书要很长时间才能刻完,十分浪费时间。11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结合题干的要求,木活字的缺点在原文中可以找到即“木活字沾水后就会膨胀,导致版面高低不平,印刷效果极差。”12本题考查的是按照课文内容进行排序分析。结合短文的语序内容进行分析。关于活字印刷的方法,原文是“毕昇在烧窑工人的帮助下,用一种很细
12、的黏土做成小方块,晾干后用刀刻上字,然后放在窑里烧硬。一个个坚硬的单字就这样制成了。他又找来书本大小的一块铁板,在上面敷上松脂、蜡和纸灰,再在铁板上放一个铁框,把一个个活字排进去。排满一框后,放在火上让松脂和蜡稍微融化,再用一块平板把字面压平。等到松脂和蜡冷却凝固后,框内的活字就变得平整而坚固,成为完整的一版,这时就可以上墨印刷了。”进行分析排序即可。13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分析,结合原文内容“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既省工又省时,把印刷技术大大推进了一步。后来,活字印刷术传到了朝鲜半岛、日本、越南、埃及以及欧洲,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得出,活字印刷术的优点
13、和作用是活字印刷术把印刷技术大大推进了一步。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2021春全国三年级专题练习)火药的发明火药是中国人发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火药的研究始于古代炼丹术()中国是最早发明火药的国家。隋朝时,出现了硝石、硫黄和木炭三元体系的火药。黑色火药在唐代时正式出现。火药是由古代炼丹家发明的,从战国至汉初,帝王贵族们沉醉于做神仙和长生不老的幻想之中,驱使一些方士与道士炼“仙丹”,在炼制过程中逐渐发明了火药的配方。唐代炼丹家于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首创了硫黄伏火法,主要原料是硫黄、硝石、皂角子。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又创状火矶法,用硝石、硫黄
14、及马兜铃一起烧炼。这两种配方,都是把三种药料混合起来,已经初步具备火药所含的成分。火药最初并非应用在军事上,而是应用在宋代诸军马戏的杂技演出,以及木偶戏中的烟火杂技上药发傀儡。宋代演出“抱锣”“硬鬼”“哑艺剧”等杂技节目,都运用刚刚兴起的火药制品“爆仗”和”吐火”等,以制造神秘气氛。宋人同时也以火药表演幻术,如喷出烟火云雾以遁人、变物等以达神奇迷离之效。中国发明的火药首先运用于制造烟火,不久后就将其运用于军事,并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支火箭。宋代,中国火药的军事运用已经相当成熟,使得中国的科技遥遥领先于世界。14在第一自然段的括号中填上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A, , 。B, 。 。C, 。 。D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52083.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