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自相矛盾-2022-2023学年五年级语文下册课文类文阅读理解(部编版).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15课 自相矛盾-2022-2023学年五年级语文下册课文类文阅读理解部编版 15 自相矛盾 2022 2023 学年 年级 语文 下册 课文 阅读 理解 部编版
- 资源描述:
-
1、自相矛盾类文阅读知识点: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一、课内阅读(一)(2021春河南新乡五年级统考期末)课内阅读。自相矛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1加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誉之曰(称赞)B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你)C于物无不陷也(穿透)D或曰(或者)2请用“”标出句子的停顿处并写出它的意思。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断4处)这句话的意思是: 3楚人自认为他的矛_,他的盾_,“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_。(
2、前两空用原文语句)4如果你是这位楚国人,该如何推销自己的“矛”和“盾”呢? 5“自相矛盾”已演变成一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比喻什么?现实生活中,你见过类似这样的人吗?请举例说明。 【答案】1D2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意思: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3于物无不陷也 物莫能陷也 因为他自己把“矛”和“盾”的功力都夸大到绝对化程度,使自己不能自圆其说,处于尴尬局面,无法回答。4卖矛的时候,可将自己的矛和一个质量不如自己的矛加以比较,卖盾的时候,用同样的方法加以比较,这样既可以证明自己的矛的锋利,也能证明自己的盾坚固。5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
3、抵触。刚刚还在劝别人要守信,自己却不完成承诺别人的事。【分析】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无论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有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样?”,那个人被问的哑口无言。什么矛都刺不穿的盾和什么东西都能刺穿的矛,不能同时出现。1该题考查的是对词语含义的正确理解。要学会掌握理解其中的重要的字,就容易理解整个词语的意思了,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或曰:有人问他。或:有人。2本题考查学生对朗读节奏和句子的理解。“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的意思是什么矛都刺不穿
4、的盾和什么东西都能刺穿的矛,不能同时出现。故正确的句子停顿为: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3本题考查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结合“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可知,因为他把自己的矛和盾都夸大到了一个绝对的程度,前后矛盾,使自己不能自圆其说。4本题考查了学生的表达能力。结合自己的想法完成,言之成理即可,但要避免“自相矛盾”。示例:卖矛的时候,可将自己的矛和一个质量不如自己的矛加以比较,卖盾的时候,用同样的方法加以比较,这样既可以证明自己的矛的锋利,也能证明自己的盾坚固。5本题考查了对寓言故事包含的道理的理解。这则寓言讲的是一个楚国人同时夸
5、耀自己的矛和盾,因为互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而被世人笑话的故事。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后用“自相矛盾”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写一个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例子即可。(二)(2022春全国五年级假期作业)读文言文自相矛盾,做题。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众皆笑之。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6写出下列句中带点词语的意思: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吾盾之坚( ) 物莫能陷也。( ) 其人弗能应也。( )7写出下面“之”的不同意思。楚人有鬻盾
6、与矛者,誉之曰( )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 )众皆笑之。( )8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9下面词语中不能与“自相矛盾”构成反义的是()A自圆其说B漏洞百出C言行一致D表里如一10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11本文选自韩非子难一,作者_是战国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我还知道的寓言故事有_等。【答案】6卖 坚固 穿透、刺穿 不7代词,指代楚人的盾。 的 的 的 代词,指代楚人。8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9B10说话、做事都要认真考虑周到,不要自行相互抵触,产生矛盾。11韩非 揠苗助长
7、 东郭先生和狼 守株待兔【解析】6本题考查字词解释。楚人有鬻盾与矛者: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鬻:卖。吾盾之坚:我的盾坚固无比。坚,坚固。物莫能陷也: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陷:穿透、刺穿的意思。其人弗能应也: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弗能:不能。弗,不。7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之:代词,代指楚人的盾。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之,的。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之,的。众皆笑之:众人都嘲笑他。之。代词,他。8本题考查句子翻译。夫:用在句首,引
8、起议论。陷:穿透、刺穿的意思。矛: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矛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口骹式等。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句子翻译:。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9本题考查反义词。自相矛盾,该成语比喻行事或言语先后不相应、互相抵触。在句中常用作谓语、定语,不能用于两方以上,只能用于单方自我抵触。自相矛盾的反义词:并行不悖、顺理成章、自圆其说、言行一致等。A 自圆其说,意思是指使自己的说法前后一致,没有自相矛盾的地方。B 漏洞百出,意思是形容作文、说话或办事破绽很多。C 言行一致,意思是说的和做的完全一个样。D 表里如一,原义是表面
9、和内心象一个东西,形容言行和思想完全一致;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定语。根据词语含义,可知选B。10本题考查文章主旨。本文主要讲了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矛和盾,他说的话前后互相抵触,不能自圆其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话要前后一致,实事求是,不能夸夸其谈,自相矛盾。11本题考查作家作品和课外积累。自相矛盾出自先秦韩非的韩非子难一,文章主要讲了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矛和盾,他说的话前后互相抵触,不能自圆其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话要前后一致,实事求是,不能夸夸其谈,自相矛盾。寓言故事还有:刻舟求剑、亡羊补牢、画蛇添足等。【点睛】参考译文: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
10、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众人都嘲笑他。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二、类文阅读(一)(2023春全国五年级专题练习)拓展阅读郑人买履,完成练习。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注释:度(du):衡量。坐:坐:通“座”,座位。操:拿。度(d):这里之量好的尺
11、码。12读句子,为下列句子中的“之”选择正确的意思,将序号填入括号中。的代词到去,往A反归取之( )B至之市( )C吾盾之坚( )13根据文章内容填空,并谈谈郑人买履失败的原因。14以下哪些寓言故事中的主人公和郑人有相似之处()A刻舟求剑B守株待兔C揠苗助长D自相矛盾【答案】12 1314A【解析】12本题考查字词理解。“反归取之”是“之”是个代词,意思是:它。“至之市”中的“之”的意思是:到去,往。“吾盾之坚。”中“之”的意思是:的。13考查了内容理解。结合“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可知,郑人买履失败的原因是他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常人的想法是:尺码不重要
12、,适合自己的才行。14考查对寓言故事的积累。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都告诉我们遇事要实事求是,要懂得灵活变通,不能死守教条。【点睛】参考译文: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先测量好自己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前往集市,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就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后郑国人没能买到鞋子。有人问他说:“为什么你不用自己的脚去试一试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二)(2022秋全国五年级期末)阅读与理解 徐孺子赏月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
13、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注释】尝:曾经。瞳子:瞳仁,瞳孔。15联系句子,给加点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填在括号里。(1)尝月下戏。( ) A戏弄B演戏C玩耍(2)不然。( )A不错B不对C不像16面对别人的提问,徐孺子是怎样回答的呢?请你用现代的话写一写。有人对他说:“如果月亮中没有什么东西,是不是会更明亮呢?”徐孺子答: 17和杨氏之子一样,徐孺子也显示出了自己超越寻常孩童的地方。那他的不同寻常孩童之处体现在哪里呢? ()A徐孺子和杨氏之子一样,对于别人的看法不苟同,善于表现自己。B徐孺子和杨氏之子一样,懂得运用自己的智慧,巧妙地应对,发表自己的观点。C徐孺子和杨氏之子一样,能言善
14、辩,聪慧过人。【答案】15C B16不是这样的,如同人眼中有瞳孔,没有它,眼睛就一定看不见。17B【解析】15考查了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理解。(1)文中“尝月下戏”意思是曾经在月光下玩耍。“戏”是玩耍的意思。故选C。(2)“不然”这句话中“然”是这样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是这样的。故选B。16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文中当有人问徐孺子:“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即:如果月亮中没有什么东西,是不是会更明亮呢?徐孺子答道:“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意思是:不是这样的,如同人眼中有瞳孔,没有它,眼睛就一定看不见。17考查了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文中的徐孺子显示出了超越同龄孩子的智慧,当有人
15、问他“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时,他的回答是非常聪明的,他用类比的方法,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贴近生活,让人一听就懂,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故选B。【点睛】参考译文:徐孺子九岁的时候,曾经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对他说:“如果月亮里面什么也没有,会非常明亮吧?”徐孺子说“不是这样的,如同人眼中有瞳孔,没有它,眼睛就不明亮。(三)(2022秋五年级单元测试)课外阅读。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 q)其舟,曰:“是吾(w)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注释:涉:跋涉,这里指渡过江河的意思。自:从。坠:掉,落。遽:立刻,
16、急忙,马上。契:动词,用刀刻。所:的地方,表处所。亦:也。惑: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不理解的意思。乎:呢、嘛、吗,语气词。18补充题目:_。19解释加点字的意思。(1)舟已行矣( )(2)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20选段中的加点字分别指什么?把正确的选项填到()A掉了剑的那个人B剑(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2)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 ( )21用自己的话翻译下列句子。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答案】18刻舟求剑19行驶、行动 在,到20A A B21用这样的方法来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解析】18本题考查了学生加标题的能力。标题一般能体现章的主要内容或表达的主题。根据译文可知楚国有个渡江
17、的人,渡江的时候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了,他在掉下去的地方做了记号,并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所以可加标题“刻舟求剑”。19本题考查词语理解。(1)句意:船已经走了很远。行:行驶、行动。(2)句意: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于:在,到。20本题考查代词。(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意思是: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其:代指掉了剑的那个人。(2)“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意思是: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其:代指掉了剑的那个人。之:指剑。21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52526.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