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7

类型第15课自相矛盾-2022-2023学年五年级语文下册课文类文阅读理解(部编版).docx

  • 上传人:a****
  • 文档编号:152526
  • 上传时间:2025-11-09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1.78M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第15课 自相矛盾-2022-2023学年五年级语文下册课文类文阅读理解部编版 15 自相矛盾 2022 2023 学年 年级 语文 下册 课文 阅读 理解 部编版
    资源描述:

    1、自相矛盾类文阅读知识点: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一、课内阅读(一)(2021春河南新乡五年级统考期末)课内阅读。自相矛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1加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誉之曰(称赞)B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你)C于物无不陷也(穿透)D或曰(或者)2请用“”标出句子的停顿处并写出它的意思。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断4处)这句话的意思是: 3楚人自认为他的矛_,他的盾_,“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_。(

    2、前两空用原文语句)4如果你是这位楚国人,该如何推销自己的“矛”和“盾”呢? 5“自相矛盾”已演变成一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比喻什么?现实生活中,你见过类似这样的人吗?请举例说明。 【答案】1D2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意思: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3于物无不陷也 物莫能陷也 因为他自己把“矛”和“盾”的功力都夸大到绝对化程度,使自己不能自圆其说,处于尴尬局面,无法回答。4卖矛的时候,可将自己的矛和一个质量不如自己的矛加以比较,卖盾的时候,用同样的方法加以比较,这样既可以证明自己的矛的锋利,也能证明自己的盾坚固。5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

    3、抵触。刚刚还在劝别人要守信,自己却不完成承诺别人的事。【分析】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无论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有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样?”,那个人被问的哑口无言。什么矛都刺不穿的盾和什么东西都能刺穿的矛,不能同时出现。1该题考查的是对词语含义的正确理解。要学会掌握理解其中的重要的字,就容易理解整个词语的意思了,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或曰:有人问他。或:有人。2本题考查学生对朗读节奏和句子的理解。“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的意思是什么矛都刺不穿

    4、的盾和什么东西都能刺穿的矛,不能同时出现。故正确的句子停顿为: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3本题考查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结合“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可知,因为他把自己的矛和盾都夸大到了一个绝对的程度,前后矛盾,使自己不能自圆其说。4本题考查了学生的表达能力。结合自己的想法完成,言之成理即可,但要避免“自相矛盾”。示例:卖矛的时候,可将自己的矛和一个质量不如自己的矛加以比较,卖盾的时候,用同样的方法加以比较,这样既可以证明自己的矛的锋利,也能证明自己的盾坚固。5本题考查了对寓言故事包含的道理的理解。这则寓言讲的是一个楚国人同时夸

    5、耀自己的矛和盾,因为互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而被世人笑话的故事。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后用“自相矛盾”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写一个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例子即可。(二)(2022春全国五年级假期作业)读文言文自相矛盾,做题。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众皆笑之。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6写出下列句中带点词语的意思: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吾盾之坚( ) 物莫能陷也。( ) 其人弗能应也。( )7写出下面“之”的不同意思。楚人有鬻盾

    6、与矛者,誉之曰( )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 )众皆笑之。( )8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9下面词语中不能与“自相矛盾”构成反义的是()A自圆其说B漏洞百出C言行一致D表里如一10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11本文选自韩非子难一,作者_是战国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我还知道的寓言故事有_等。【答案】6卖 坚固 穿透、刺穿 不7代词,指代楚人的盾。 的 的 的 代词,指代楚人。8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9B10说话、做事都要认真考虑周到,不要自行相互抵触,产生矛盾。11韩非 揠苗助长

    7、 东郭先生和狼 守株待兔【解析】6本题考查字词解释。楚人有鬻盾与矛者: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鬻:卖。吾盾之坚:我的盾坚固无比。坚,坚固。物莫能陷也: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陷:穿透、刺穿的意思。其人弗能应也: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弗能:不能。弗,不。7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之:代词,代指楚人的盾。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之,的。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之,的。众皆笑之:众人都嘲笑他。之。代词,他。8本题考查句子翻译。夫:用在句首,引

    8、起议论。陷:穿透、刺穿的意思。矛: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矛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口骹式等。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句子翻译:。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9本题考查反义词。自相矛盾,该成语比喻行事或言语先后不相应、互相抵触。在句中常用作谓语、定语,不能用于两方以上,只能用于单方自我抵触。自相矛盾的反义词:并行不悖、顺理成章、自圆其说、言行一致等。A 自圆其说,意思是指使自己的说法前后一致,没有自相矛盾的地方。B 漏洞百出,意思是形容作文、说话或办事破绽很多。C 言行一致,意思是说的和做的完全一个样。D 表里如一,原义是表面

    9、和内心象一个东西,形容言行和思想完全一致;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定语。根据词语含义,可知选B。10本题考查文章主旨。本文主要讲了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矛和盾,他说的话前后互相抵触,不能自圆其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话要前后一致,实事求是,不能夸夸其谈,自相矛盾。11本题考查作家作品和课外积累。自相矛盾出自先秦韩非的韩非子难一,文章主要讲了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矛和盾,他说的话前后互相抵触,不能自圆其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话要前后一致,实事求是,不能夸夸其谈,自相矛盾。寓言故事还有:刻舟求剑、亡羊补牢、画蛇添足等。【点睛】参考译文: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

    10、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众人都嘲笑他。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二、类文阅读(一)(2023春全国五年级专题练习)拓展阅读郑人买履,完成练习。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注释:度(du):衡量。坐:坐:通“座”,座位。操:拿。度(d):这里之量好的尺

    11、码。12读句子,为下列句子中的“之”选择正确的意思,将序号填入括号中。的代词到去,往A反归取之( )B至之市( )C吾盾之坚( )13根据文章内容填空,并谈谈郑人买履失败的原因。14以下哪些寓言故事中的主人公和郑人有相似之处()A刻舟求剑B守株待兔C揠苗助长D自相矛盾【答案】12 1314A【解析】12本题考查字词理解。“反归取之”是“之”是个代词,意思是:它。“至之市”中的“之”的意思是:到去,往。“吾盾之坚。”中“之”的意思是:的。13考查了内容理解。结合“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可知,郑人买履失败的原因是他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常人的想法是:尺码不重要

    12、,适合自己的才行。14考查对寓言故事的积累。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都告诉我们遇事要实事求是,要懂得灵活变通,不能死守教条。【点睛】参考译文: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先测量好自己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前往集市,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就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后郑国人没能买到鞋子。有人问他说:“为什么你不用自己的脚去试一试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二)(2022秋全国五年级期末)阅读与理解 徐孺子赏月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

    13、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注释】尝:曾经。瞳子:瞳仁,瞳孔。15联系句子,给加点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填在括号里。(1)尝月下戏。( ) A戏弄B演戏C玩耍(2)不然。( )A不错B不对C不像16面对别人的提问,徐孺子是怎样回答的呢?请你用现代的话写一写。有人对他说:“如果月亮中没有什么东西,是不是会更明亮呢?”徐孺子答: 17和杨氏之子一样,徐孺子也显示出了自己超越寻常孩童的地方。那他的不同寻常孩童之处体现在哪里呢? ()A徐孺子和杨氏之子一样,对于别人的看法不苟同,善于表现自己。B徐孺子和杨氏之子一样,懂得运用自己的智慧,巧妙地应对,发表自己的观点。C徐孺子和杨氏之子一样,能言善

    14、辩,聪慧过人。【答案】15C B16不是这样的,如同人眼中有瞳孔,没有它,眼睛就一定看不见。17B【解析】15考查了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理解。(1)文中“尝月下戏”意思是曾经在月光下玩耍。“戏”是玩耍的意思。故选C。(2)“不然”这句话中“然”是这样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是这样的。故选B。16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文中当有人问徐孺子:“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即:如果月亮中没有什么东西,是不是会更明亮呢?徐孺子答道:“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意思是:不是这样的,如同人眼中有瞳孔,没有它,眼睛就一定看不见。17考查了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文中的徐孺子显示出了超越同龄孩子的智慧,当有人

    15、问他“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时,他的回答是非常聪明的,他用类比的方法,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贴近生活,让人一听就懂,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故选B。【点睛】参考译文:徐孺子九岁的时候,曾经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对他说:“如果月亮里面什么也没有,会非常明亮吧?”徐孺子说“不是这样的,如同人眼中有瞳孔,没有它,眼睛就不明亮。(三)(2022秋五年级单元测试)课外阅读。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 q)其舟,曰:“是吾(w)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注释:涉:跋涉,这里指渡过江河的意思。自:从。坠:掉,落。遽:立刻,

    16、急忙,马上。契:动词,用刀刻。所:的地方,表处所。亦:也。惑: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不理解的意思。乎:呢、嘛、吗,语气词。18补充题目:_。19解释加点字的意思。(1)舟已行矣( )(2)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20选段中的加点字分别指什么?把正确的选项填到()A掉了剑的那个人B剑(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2)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 ( )21用自己的话翻译下列句子。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答案】18刻舟求剑19行驶、行动 在,到20A A B21用这样的方法来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解析】18本题考查了学生加标题的能力。标题一般能体现章的主要内容或表达的主题。根据译文可知楚国有个渡江

    17、的人,渡江的时候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了,他在掉下去的地方做了记号,并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所以可加标题“刻舟求剑”。19本题考查词语理解。(1)句意:船已经走了很远。行:行驶、行动。(2)句意: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于:在,到。20本题考查代词。(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意思是: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其:代指掉了剑的那个人。(2)“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意思是: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其:代指掉了剑的那个人。之:指剑。21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

    18、词达句顺。重点字词:求,寻找。句意:用这样的方法来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点睛】参考译文:楚国有个乘船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这样的方法来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三)(2022秋五年级单元测试)小古文阅读。墨鱼自蔽海有虫,拳然而生者,谓之墨鱼。其腹有墨,游于水,则以墨蔽其身,故捕者往往迹墨而渔之。噫!彼所自蔽者,乃所以自祸也欤?人有恃智,亦足以鉴。注释:墨鱼:乌贼。蔽:隐蔽。拳然:屈曲成一团的样子。迹:循着踪迹,即跟踪。所以:的原因

    19、。自祸:给自己带来祸患。恃:凭借,依仗。22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字。故捕者往往迹墨而渔之。故:_渔:_亦足以鉴。鉴:_23翻译下面的句子。则以墨蔽其身。 人有恃智,亦足以鉴。 24为什么说“彼所自蔽者,乃所以自祸也欤”?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5这个故事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答案】22所以。 捕捉。 借鉴。23(它们)就用墨汁隐蔽自己。 也有觉得自己智力很高而自负的,也应该借鉴墨鱼了。24因为渔人会发现它们的墨汁,跟踪墨汁就会捕捉到它们。25不要聪明反被聪明误。【解析】22此题考查字词解释。故捕者往往迹墨而渔之。意思是:所以捕鱼的人往往跟踪着墨迹就能逮到他们。故,意思是:所以;渔,意思是:捕捉。亦

    20、足以鉴。意思是:也应该借鉴(墨鱼)了。鉴,意思是:借鉴。23此题考查句子翻译。答题时,需要注意字词的用法和文言句式。则以墨蔽其身。蔽:隐蔽。句子意思是:(它们)就用墨汁隐蔽自己。人有恃智,亦足以鉴。恃:凭借,依仗。句子意思是:也有觉得自己智力很高而自负的,也应该借鉴墨鱼了。24此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彼所自蔽者,乃所以自祸也欤”,意思是:他们用来掩护自己的东西,竟然给自己带来了灾难。联系上文可知原因:“则以墨蔽其身,故捕者往往迹墨而渔之”,因为渔人会发现它们的墨汁,跟踪墨汁就会捕捉到它们。25此题考查文章内容主旨。墨鱼自蔽讲了墨鱼体内有似墨的一种汁,遇到危险时就放出墨汁,巧妙地使自己隐蔽起来。

    21、但这种隐藏的方式反而让捕鱼的人跟踪着墨迹就能逮到他们。告诉我们做人要实事求是,不要聪明反被聪明误,不做自以为是、自诩聪明的人。【点睛】译文:海里有一种生物,拳头大小,叫做墨鱼。他的腹部里面有墨汁,在水里游泳,就用墨汁掩护自己,所以捕鱼的人往往跟踪着墨迹就能逮到他们。啊!他们用来掩护自己的东西,竟然给自己带来了灾难?也有觉得自己智力很高而自负的,也应该借鉴墨鱼了。(四)(2022秋五年级单元测试)阅读理解。北人食菱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

    22、强不知以为知也。【注释】 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坐:因为。26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或曰:“食菱须去壳。”( )(2)其人自护其短( )27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文字断句。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2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29本文给人多方面的启示,请你选择一个方面,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答案】26有的人、有人 短处、缺点27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28之所以连着壳一起吃,是想用它来驱除身上的热气。29人人都有缺点,但不要掩饰

    23、缺点。人的知识是有限的,因此我们要虚心学习,不要不懂装懂。要听取他人的正确意见。【解析】26本题考查对加点词语的理解。(1)由译文可知:或曰:“食菱须去壳。”可解释为:有人对他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故加点字“或”的解释为:有的人或有人。(2)由译文可知:“其人自护其短”可解释为:“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故加点字“短”的解释为:短处或缺点。27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要求学生结合译文和自己所学知识,给下列句子划分断句。断句方法:(1)凭语感,先断易首先默读一至两遍,大体了解文段,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先易后难。文言文中,名词常做主语、宾语、定语。断句

    24、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然后再考虑有哪些人,人物间是什么关系,有什么事,有什么过程和结果。(2)借助“特征”,巧妙断句“特征”即特殊词语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曰”“云”之类的动词,一类是虚词。尤其要注意虚词,因为虚词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强,借助虚词,能帮助我们准确断句。(3)注意句式,辅助断句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或排比,或对偶,或对称。这种形式有时候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断句。按照上述方法,该句可断为: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28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结合译文可知:“并”译为:连;“者”译为:的人;“欲”

    25、译为:想要;“以”译为:用来。故原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可翻译为:有的人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29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整体理解。通读原文并结合译文这则文言文给我们的启示有:(1)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人不可能什么都懂,因此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反而不会有人笑你,应实事求是,才能弄懂问题。(2)不要去掩盖自己的短处,应实事求是。(3)要多多听取他人正确的意见,不要自以为是。【点睛】译文:有个出生在北方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他在酒席上吃菱角,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对他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说:

    26、“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问的人说:“北地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菱角生长在水中,而不是生长在土里,这是因为他为了装作有学问,硬要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五)(2022春全国五年级专题练习)鲁相嗜鱼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jin)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长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既无受鱼而不免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sh)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

    27、自为也。【注释】相鲁:做鲁国的宰相。即:假如。下人:迁就他人。色:脸色。枉:歪曲。免:罢免。恃:依靠30“嗜鱼”的意思是()A喜欢养鱼B喜欢吃鱼C喜欢钓鱼D喜欢玩鱼31“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的原因是()A公孙仪嗜鱼B公孙仪有威信C公孙仪是鲁国的宰相D公孙仪能帮人做事32结合注释,翻译下面的句子。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 33用“ ”画出能体现文言文所蕴含道理的句子。34文言文中的公孙仪具有()的品质。【多选】A机智聪明B精打细算C秉公执法D清正廉洁【答案】30B31C32如果我接受了别人的鱼,就一定要迁就别人的脸色;迁就别人的脸色,就必定会做歪曲法律的人

    28、,做了歪曲法律的人,就会罢免我宰相之位。33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34CD【解析】30本题考查字词理解。“公孙仪相鲁而嗜鱼”意思是公孙仪做鲁国的宰相并且特别喜欢吃鱼。“嗜鱼”的意思是喜欢吃鱼。故选B。31本题考查文章的理解。结合文中“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可知,“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的原因是公孙仪是鲁国的宰相。故选C。32本题考查语句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即:假如。下人:迁就他人。色:脸色。枉:歪曲。免:罢免

    29、。句子意思是:如果我接受了别人的鱼,就一定要迁就别人的脸色;迁就别人的脸色,就必定会做歪曲法律的人,做了歪曲法律的人,就会罢免我宰相之位。33本题考查找寻关键句子。本文主要讲述了公孙仪嗜鱼但拒鱼的故事,千百年来之所以被人们传为美谈,就是因为他能够清醒认识个人好恶与事业兴衰成败之间的关系,始终做到管住小节,抵御诱惑,慎其所好。给我们的启示:清白做人,堂正为官。故能体现文言文所蕴含道理的句子是“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34本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从文中句子“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可以看出,公孙仪认为接受了别人送的鱼

    30、,就欠了人情,顾虑到人情,执法就有失公正。这表现了公孙仪清醒自律、廉洁奉公的思想性格。故选CD。【点睛】参考译文:公孙仪做鲁国的宰相并且特别喜欢吃鱼,全国都的人都争相买鱼来献给他,公仪先生却不接受。他的弟子劝他说:“您喜欢吃鱼而不接受别人的鱼,这是为什么?”他回答说:“正因为爱吃鱼,我才不接受。假如收了别人献来的鱼,一定会有迁就他们的表现;有迁就他们的表现,就会枉法;枉法就会被罢免相位。虽然爱吃鱼,这些人不一定再送给我鱼,我又不能自己供给自己鱼。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宰相,尽管爱吃鱼。我能够长期自己供给自己鱼。”公孙仪懂得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懂得靠别人为自己,不如自己为自己。(六)

    31、(2022春全国五年级专题练习)迂公修屋有迂氏者,世称迂公,性吝啬,篱败不修,瓦裂不葺(q)。一日,夜半暴雨,屋漏如注,妻子东藏西匿,仍半身淋漓,且号且诟,妻诘曰:“吾适尔,因汝家富,不意乃受此累。汝何以为父?何以为夫?”迂公无奈。旦日,延人治屋。然自后二月,天晴月朗,不见雨兆。迂公叹曰:“适葺治,即不雨,岂不徒耗资财?”【注释】据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古今谭概专愚部迂仙别记中的相关段落改写。诟(gu):责骂。诘(ji):责问。适:指女子出嫁。延:请。适:刚刚3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篱败不修 _(2)不意乃受此累 _ (3)不见雨兆 _ (4)岂不徒耗资财_36文中有三个字意思相近,都表示

    32、修理,它们分别是_ _ _37用原文作答。本文开头点出了人物的特点“_ ”,具体表现在“_、_ ”。暴雨屋漏,他的家人“ _,_,_”。由于妻子的责问,他才“_”,可他修好房子后两个月却是“_,_”。他认为“_”。38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迂公叹曰:“适葺治,即不雨,岂不徒耗资财?” 39你同意迁公最后说的话吗?为什么? 40对故事寓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故事讽刺了贪财吝啬、视财如命的人B故事讽刺了只顾及自己,不考虑他人感受的人C故事讽刺了目光短浅,看不见长远利益的人D故事讽刺了不早做准备,临时抱佛脚的人【答案】35毁坏,败坏。 料想。 征兆,预兆。 白白地。36修 葺 治37性吝啬

    33、 篱败不修 瓦裂不葺 东藏西匿 仍半身淋漓 且号且诟 延人治屋 天晴月朗 不见雨兆 即不雨,岂不徒耗资财38迂公叹息说:“刚刚将屋子修好,就不下雨了,难道不是白白地消耗钱财吗?”39不同意。因为修好屋子是为了长久地防止屋漏雨淋,迂公目光短浅,不知道用长远的眼光看问题。40C【解析】35本题考查字词解释。(1)篱败不修:篱笆破了也不修理。故“败”的意思是:毁坏,败坏。(2)不意乃受此累 :却没有想到要受这种苦累。故“意”的意思是:料想。(3)不见雨兆:看不见一点要下雨的征兆。故“兆”的意思是:征兆。(4)岂不徒耗资财:难道不是白白的消耗钱财吗?故“徒”的意思是:白白地。36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

    34、“篱败不修”:篱笆破了也不修理。“修”:修理。“瓦裂不葺”:屋顶上的瓦片破了也不修理。“葺”:修理。“延人治屋”:请来工匠修屋子。“治”:修理。37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本文开头“有迂氏者,世称迂公,性吝啬”点出了人物的特点“性吝啬”,具体表现在“篱败不修、瓦裂不葺”。暴雨屋漏,他的家人“东藏西匿,仍半身淋漓,且号且诟”。由于妻子的责问,他才“延人治屋”,可他修好房子后两个月却是“天晴月朗,不见雨兆”。他认为“即不雨,岂不徒耗资财”。38本题考查句子翻译。叹:叹息。适:刚刚。即:就。岂不:难道不是。故这句话的意思是:迂公叹息说:“刚刚将屋子修好,就不下雨了,难道不是白白地消耗钱财吗?”39本

    35、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个性吝啬的迂公篱笆破了也不修理,屋顶上的瓦片破了也不修理,修了还说白白浪费钱。迂公是个吝啬小气的人,为一点钱而斤斤计较,为了财富而不愿花钱,缺乏远见,并且目光短浅。告诫我们做事不能呆板,要有远见,这样才能使我们成功。所以不同意迂公最后说的话。40本题考查文言文寓意理解。迂公是个吝啬小气的人,为一点钱而斤斤计较,为了财富而不愿花钱,缺乏远见,并且目光短浅。文章强烈讽刺了缺乏远见的人,批评了一种目光短浅,见识短浅,不求上进,吝啬,不思进取的人。故答案选C。【点睛】参考译文:有一个姓迂的人,世人称他迂公,个性吝啬:篱笆破了也不修理,屋顶上的瓦片破了也不修理。一天,半夜突然下起了大雨,屋子漏雨就像被注了水,妻子儿女东躲西藏,还是被雨水打湿了大半身,妻子边喊边骂,责问他说:“我嫁给你,是因为你家中富贵,却没有想到要受这种苦累。你凭什么做孩子的父亲?凭什么做我的丈夫?” 迂公无可奈何。第二天早晨,请来工匠修屋子。然而,在之后的两个月中,天气晴朗无比,看不见一点要下雨的征兆。迂公叹息说:“刚刚将屋子修好,就不下雨了,难道不是白白的消耗钱财吗?”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第15课自相矛盾-2022-2023学年五年级语文下册课文类文阅读理解(部编版).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52526.html
    相关资源 更多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0 曹刿论战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0 曹刿论战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9 枣儿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9 枣儿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7 屈原(节选)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7 屈原(节选)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2 词四首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2 词四首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广西普通高中2013-2014学年高二学业水平考试试题语文 扫描版缺答案.doc广西普通高中2013-2014学年高二学业水平考试试题语文 扫描版缺答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1 送东阳马生序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1 送东阳马生序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0 唐雎不辱使命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0 唐雎不辱使命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广西昭平县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doc广西昭平县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2 梅岭三章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2 梅岭三章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广西昭平县2018年中考模拟考试(一)语文试题(扫描版).doc广西昭平县2018年中考模拟考试(一)语文试题(扫描版).doc
  • 广西昭平县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doc广西昭平县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doc
  • 广西昭平县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doc广西昭平县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doc
  •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质量检测试题扫描版.doc山东省济南市长清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质量检测试题扫描版.doc
  •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质量检测试题(扫描版).doc山东省济南市长清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质量检测试题(扫描版).doc
  •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2017_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扫描版新人教版20180524122.doc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2017_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扫描版新人教版20180524122.doc
  • 广西平果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广西平果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
  •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一中大学科技园校区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山东省济南市长清一中大学科技园校区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 山东省济南市锦泽技工学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山东省济南市锦泽技工学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5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WORD版含答案.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5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WORD版含答案.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5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WORD版含答案.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5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WORD版含答案.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4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第二单元 第一节 分析散文结构思路 WORD版含答案.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4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第二单元 第一节 分析散文结构思路 WORD版含答案.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5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5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5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5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4部分 第二单元 第一节 分析散文结构思路.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4部分 第二单元 第一节 分析散文结构思路.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2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三节 筛选信息与分析概括.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2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三节 筛选信息与分析概括.doc
  • 山东省济南市育英中学九年级语文期末试题(图片版).doc山东省济南市育英中学九年级语文期末试题(图片版).doc
  • 山东省济南市育英中学20182018学年九年级语文期末试题(图片版).doc山东省济南市育英中学20182018学年九年级语文期末试题(图片版).doc
  • 广西平南县中学高三语文科技文阅读综合练习(三) WORD版含答案.doc广西平南县中学高三语文科技文阅读综合练习(三) WORD版含答案.doc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常用工具与软件 - 公益活动

    copyright@ 2020-2024 www.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