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练习:散文 第3单元 精读都江堰.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8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练习:散文 第3单元 精读都江堰 2014 2015 学年 高中语文 中国 现代诗歌 散文 欣赏 练习 单元 精读 都江堰
- 资源描述:
-
1、第三单元 【精读】 一、课内双基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A劲(jn)厉惊悸(j)濡(r)养B颓壁残垣(hun) 邈(mio)远 突兀(w)C庇(b)护 修缮(shn) 炫(xun)耀D遴(ln)选 浚(jn)理 圭臬(ni)【答案】C(A.劲:jn,B.垣:yun,D.遴:ln)2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屏障(遮挡)邈远(遥远)庇护(袒护;保护)B濡养(滋润抚养)炫耀(夸耀)充斥(充满)C众目睽睽(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遴选(挑选)浚理(疏通治理)D圭臬(比喻标准或法度)怦然心动(形容心动)衮衮诸公(各位高官)【答案】A(A.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
2、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在运笔过程中,他把隶书与楷书的特点加以整合,用行书的笔法去书写,其作品的视觉效果确有独到之处,显示出浑金璞玉的气象。B这里因矿而生、因煤而兴,是一个以煤炭、水泥为支柱产业的城市,但曾因长期的煤炭开采和环境污染而不能显山露水,被称为“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C据说写过悯农诗的李绅,随着官职的提升开始“渐次豪奢”,他常常呼朋引类,大摆酒宴,一盘鸡舌竟耗费活鸡三百多只。D韩系日系化妆品都非常适合同是亚洲肤质的中国人,于是,中国消费者远求骐骥,韩国化妆品成了去韩国旅游购物的首选。【答案】C(呼朋引类:呼喊朋友,招引同类。多含贬义。A.浑金璞玉:比喻天然美质,未加修饰。多用来形容人
3、的品质淳朴善良。B.显山露水:比喻显露才能,表现自己。一般用于否定式。此处属望文生义。D.远求骐骥:骐骥,良马,到远方去寻求良马。比喻各处访求人材。不合语境。)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在很多人印象中,眼镜是从国外传入的“舶品”。1972年,江苏邗江甘泉二号汉墓出土了一枚水晶放大镜,经鉴定,属于东汉后期,中国人已在享受眼镜之益了。B资料显示,中国新生婴儿平均在1周岁到1岁半期间开始出现发热症状时,多数父母已经不给新生儿接受乱用抗生素药物的治疗理念。C新年伊始,随着亚太地区紧张局势在中日东海领土争端影响下的不断升级,美国国务卿克里再度访华,凸显出华盛顿自己被拖入北京、首尔和东京三方冲突
4、越来越感到担忧。D在中央提出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后,各地积极落实,并于近期相继向社会公布了具体的实施细则。【答案】D(A.结构杂糅,成分残缺。“属于东汉后期”前补充“放大镜”,“中国人”前加上“当时”。B.结构混乱与不合逻辑。“不给新生儿接受乱用抗生药物的治疗理念”应改为“接受不给新生儿乱用抗生药物的治疗理念”,是“不给新生儿乱用抗生药物的治疗理念”这个偏正短语作“接受”的宾语;其中“乱用”不合逻辑,应该是“使用”C.介词残缺。“自己”前加“对”)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文共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将都江堰与长城进行对比,第二部分描绘都江堰的壮观图景,第三部
5、分表现为民造福的李冰父子形象。B首先,文章表现了作者对人文景观的独特思考。“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文章以这样出人意料的新锐观点拉开了序幕,也奠定了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我以为”三字说明这仅仅是作者自己的看法,和传统观点大相径庭,所以只能认为是一家之言,未必正确。C文章认为: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都江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已经废弃,都江堰为老百姓输送清流的功能绵延至今;长城追求夸饰和炫耀,都江堰毫无所求只知奉献;长城讲排场,都江堰求低调等等。通过对两者进行多侧面、多层次的对比,作者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对都江堰的褒扬之情和对长城的贬抑之意。D文章推物
6、及人,由对都江堰的关注自然推进到对工程建造者李冰形象的描写。作者通过对李冰“以使命为学校”、以实际为基点、质朴务实、无私奉献、“大智”“大巧”的形象和性格的描写,高度赞扬了李冰的伟大精魂。【答案】B6下面对文章语言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力避熟语,追求自出机杼的个性化语言,如“野山荒漠”“颓壁残垣”“濡养”“卑处一隅”“心魄俱夺”等词语,或改造熟语,或创造新词,体现了作者“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艺术匠心。B作者偏爱运用“四字词语”,使文章读来很有气势。C文章多次使用了比喻手法。如以“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比喻“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的都江堰水流,这些比喻手法的使用都使得文章生动形
7、象。D除使用了很多比喻手法以外,文章也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生动,如说都江堰“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就是拟人。【答案】D(例句是比喻,不是拟人)二、语段精读阅读文章第一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7文章第一部分作者的总观点是什么?作者从哪些角度对都江堰和长城进行了比较?_【答案】文章开宗明义,第一句就亮出作者对这两个中国历史上恢弘建筑的态度。文章从如下角度把都江堰与长城进行了对比:(1)都江堰的修建时间早于长城;(2)都江堰的功用绵延至今,而长城的社会功用已经废弃;(3)都江堰毫不炫耀只求奉献,而长城却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修缮。阅读文章第三部分,完成810题。8文章
8、第三部分作者对李冰的评价是什么?_【答案】李冰是一位官员,同时又是一名实践科学家。因为有过李冰,中国也就有过了一种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他总结出的治水三字经、八字真言,直到20世纪仍是水利工程的圭臬。他未曾留下什么生平资料,只留下一座至今仍造福四方的水坝,他筑堰的指令,智慧、仁慈、透明。作者对这位实干家的“伟大精魂”充满了赞美和崇敬之情。9文章除了对都江堰和修建者李冰进行评价和思考之外,还对现实进行了怎样的思考?_【答案】作者盛赞了李冰的实干精神,同时联想到前不久一位极有作为的市长的名片,头衔上只印着“土木工程师”,作者指出作为官员,不应无所专攻,而应像李冰一样成为一名实践科学家。作者引用“没淤
9、泥而蔼然含笑,断颈项而长锸在握”这副对联,来诘问现代官场衮衮诸公:活着或死了应该站在哪里?10第三部分第十三段说“作家由此而向现代官场衮衮诸公诘问:活着或死了应该站在哪里”,怎样理解这句话?_【答案】这句诘问是在对李冰的评价之后生发出来的,应结合对李冰的认识来回答这个问题。李冰活着时是一个实干家,他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指挥人民建起了都江堰;他死后,都江堰仍然滋养后人。他还留下了经典的水利工程理论,被后世奉为圭臬。他的雕像还被用来测量水位,镇于江心,造福后人。作者用这些对李冰的评价,实际上是警戒现代官场的衮衮诸公,应该像李冰一样生前死后都造福一方。三、课外延伸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4题。听雨的奢
10、侈林如求近日夜雨,雨水顺着防盗网上的铁皮一层淌下一层,响声随着雨势,时骤时疏,时轻时重,朦胧中陡生一种静谧、和谐、悠远的美妙情感。就像“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一样,古时的雨与今时的雨自然无太大的区别,今时的雨点拍打树叶、细润花草、敲击河滩、筛落水面的声音与古时也决无二致,所不同的只是对雨声的感受会因人因时因境因情而异。例如,同样是春雨,忧国忧民的诗人杜甫高兴放声高歌:“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而晚唐的李建勋对春雨的感受就要复杂得多:“春霖未免妨游赏,唯到诗家自有情闲忆昔年为客处,闷留山馆阻行行。”春雨所引发的是诗人对过往岁月的一种深情的怀念和咀嚼。南宋词人蒋
11、捷写的那首虞美人听雨,对雨从感怀到慨叹,更是把人生的悲凉况味传递至今,简直痛入心髓。我没有经历过历史上山河破碎、家破人亡那样凄风苦雨的日子,自然也就没有如古人那般“秋来叶上无情雨,白了人头是此声”,对雨声会那么地百感交集和痛彻心髓,可在物质生活匮乏和丰裕时的感受却迥然不同。回想小时住在乡下,最恼的就是雨天。雷鸣电闪风狂雨骤,令我惶恐万分。因此,每逢雷雨夜,我常龟缩在被窝里,以幼稚的心灵感受大自然的神经,带着惊恐惶惑,迷迷糊糊地进入梦乡。即令是和风细雨,我也不太喜欢。因为我家离学校有好长一段路程。那时,家里穷,没有雨伞,只有一个锅盖大的大竹笠,以它遮阳尚可,遮雨则只遮个头脸,衣裤难免要淋湿。冬春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53776.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2015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第10课.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