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达标巩固(人教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9 《日知录》三则.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8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日知录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达标巩固人教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9日知录三则 2014 2015 学年 高中语文 达标 巩固 选修 中国文化 经典 研读
- 资源描述:
-
1、经 典 原 文9日知录三则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而其中小有舛漏舛:差错B多一篇之损矣 损:损失C士当以器识为先 器:器量D先生君子但用文章提奖后生 奖:奖励解析:B项,损:危害。答案:B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B皆以一生精力成之C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D欧阳永叔与学者言,未尝及文章解析:D项,“学者”在文中的意思是“学习的人”。答案:D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之”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乐道人之善也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何文人之多也A/ B/C/ D/解析:A项,
2、分类正确。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代词,指书。答案:A4下列各项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A霜叶红于二月花 B有益于将来C然则以文人名于世 D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解析:A、B、C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只有D项为定语后置句。答案:D二、文本研探阅读文本选段,完成59题。文人之多唐、宋以下,何文人之多也!固有不识经术,不通古今,而自命为文人者矣。韩文公符读书城南诗曰:“文章岂不贵,经训乃菑畲。潢潦无根源,朝满夕已除。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而宋刘挚之训子孙,每曰:“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号为文人,无足观矣。”然则以文人名于世,焉足重哉!此扬子云所谓“摭我
3、华而不实我实”者也。黄鲁直言:“数十年来,先生君子但用文章提奖后生,故华而不实。”本朝嘉靖以来,亦有此风。而陆文裕所记刘文靖告吉士之言,空同大以为不平矣。宋史言:“欧阳永叔与学者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5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宋以下,何文人之多也以下:以来,以后B士当以器识为先器识:器量与见识C先生君子但用文章提奖后生提奖:提拔奖励D谓文章止于润身润身:粉饰自己解析:D项,“润身”在文中的意思是“使自身受益”。答案:D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B.C.D.解析:A项,“固”,副词,本来;动词,加固。B项,“以”,介
4、词,把;连词,用来。C项,“而”,都是连词,却。D项,“及”,连词,到;副词,来得及。答案:C7下列对韩愈符读书城南一诗的语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岂不贵,经训乃菑畲。文章谁说不贵重,解说经义是根本。B潢潦无根源,朝满夕已除。雨水横流无根源,早晨满地夕已尽。C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为人不通古与今,如同马牛披衣襟。D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说话做事诬陷人,何能希望多名誉。解析:D项,“行身陷不义”的意思是“行事立身陷不义”。答案:D8下列有关这则文字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以感叹开端,直揭主题,提出论点,融入强烈的情感,很有嘲讽意味。B引用韩愈的诗是为了强调“经训”是学问之根
5、本,博古通今为治学之基石。C引宋人刘挚训示子孙的话,作进一步申述,强调崇尚经术,重视器量见识。D作者又引述西汉扬雄和宋代黄庭坚的话,继续说明要务实不要只追求华丽。解析:A项,“提出论点”说法不正确。文章的中心论点隐藏在作者引用的诗文言语中,而不是在开头就提出的。答案:A9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号为文人,无足观矣。_(2)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_解析:这两句翻译时要把握关键实词的含义,如“器识”“号”“观”“润身”“及物”等。答案:(1)读书人应当以器量与见识为先,一旦被称为文人,其认知就没有可观之处了。(2)认为文章只能使自身受益,政事可以恩及万物。
6、三、深化扩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严祺先文集序归庄韩文公之文,起八代之衰,其诗亦怪怪奇奇,独辟门户,而考亭先生尝病其俗,曰上宰相书、读书城南诗是也。岂非以其汲汲于求知干进,志在利禄乎?故吾尝谓文章之事,未论其他,必先去其俗而后可。今天下多文人矣,身在草莽,而通姓名于大人先生,且朝作一文,暮镌于梓,往往成巨帙,干谒贵人及结纳知名之士,则挟以为贽,如此,文虽佳,俗矣。吾读严子祺先之文,深叹其能矫然拔俗也。无锡自顾端文、高忠宪两先生讲道东林,远绍绝学,流风未远。严子生于其乡,诵遗书,沐馀教,被服儒者,邃于经学。平日重名节,慎行藏,视世之名位利禄,若将浼焉。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53883.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