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31:著名哲学家的人物素材-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热点素材 实用写作技巧.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8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哲学家人物素材 2024高考 素材2024 2024年高考 热点素材2024
- 资源描述:
-
1、热点素材:著名哲学家的人物素材哲学家01苏格拉底: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出生于希腊雅典一个普通公民的家庭。其父是雕刻匠,母亲是助产妇。苏格拉底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无论严寒酷暑,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对吃饭也不讲究。苏格拉底曾跟父亲学过雕刻手艺。后来他熟读荷马史诗及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靠自学成了一名很有学问的人。他以传授知识为生,30多岁时做了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苏格拉底任务就是整天到处找人谈话,讨论问题,探求对人最有用的真理和智慧。因此他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室外度过的,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什么是虔诚?什么是民主?什么是
2、美德?什么是勇气?什么是真理?等等。他还把自己比作一只牛虻,是神赐给雅典的礼物。神把他赐给雅典的目的,是要用这只牛虻来刺激这个国家,因为雅典好像一匹骏马,但由于肥大懒惰变得迟钝昏睡了,所以很需要有一只牛虻紧紧地叮着它,随时随地责备它、劝说它,使它能从昏睡中惊醒而焕发出精神。在此意义上,他自称是针砭时弊的神圣牛虻。他的一个重要观点是:自己知道自己无知。许多有钱人家和穷人家的子弟常常聚集在他周围,向他请教,苏格拉底却常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他结论说:“只有神才是智慧的,他的答复是要指明人的智慧是没有什么价值的或者全无价值的,神并不是在说苏格拉底,他仅仅是用我的名字作为说明,像是在说,人们啊
3、,惟有像苏格拉底那样知道自己的智慧实际上是毫无价值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人。”他以自己的无知而自豪,并认为人人都应承认自己的无知。在雅典恢复奴隶主民主制后,苏格拉底被控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腐化青年和反对民主等罪名,并被判处死刑。他拒绝了朋友和学生要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议,饮下毒酒而死,终年70岁。苏格拉底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有一大批狂热的崇拜者和一大批激烈的反对者。但他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在欧洲文化史上,他一直被看作是为追求真理而死的圣人,几乎与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所占的地位相同。【适用主题】谦逊、追求真理、竞争/对手,批评02阿伦特:听从命令比思考更容易出生地德国汉诺威,思想家、政治理论
4、家,代表作品极权主义的起源、人的条件、精神生活、康德政治哲学讲义阿伦特关于极权主义的研究著称西方思想界。她常被称为哲学家,但她本人始终拒绝这一标签,理由是“哲学关心的是单个的人”。阿伦特认为,由于她的著作集中关注“生长繁衍于大地之上的人类,而非个人”,她应该被视为政治理论家。阿伦特代表性思想:平庸者的恶,人的境况:劳动、工作和行动。平庸之恶的概念,是由犹太裔著名政治思想家汉娜阿伦特提出来的。1961年4月11日,以色列政府对艾希曼的审判在耶路撒冷进行,审判一直持续到5月31日,艾希曼最终被判处绞刑。当时,阿伦特以纽约客特约撰稿人的身份,现场报道了这场审判,并于1963年出版了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关
5、于艾希曼审判的报告,提出了著名的“平庸之恶”概念。汉娜阿伦特认为罪恶分为两种,一种是极权主义统治者本身的“极端之恶”,第二种是被统治者或参与者的“平庸之恶”。其中第二种比第一种有过之而不无及。一般认为,对于显而易见的恶行却不加限制,或是直接参与的行为,就是平庸之恶。如:赵高指鹿为马,群臣点头称是;纳粹建集中营,人们竞相应聘。这些都是典型的平庸之恶。【适用主题】独立思考、网络暴力03亚里士多德:人的本性在于求知亚里士多德说:“每一个人在本性上都想求知。”亚里士多德解释说:人出于本性的求知是为知而知、为智慧而求智慧的思辨活动,不服从任何物质利益和外在目的,因此是最自由的学问。他的父亲是马其顿国王的
6、宫廷御医,从他的家庭情况看,他属于奴隶主阶级中的中产阶层。17岁时,他赴雅典在柏拉图学园就读达20年,直到柏拉图去世后方才离开。受父亲的影响,亚里士多德对生物学和实证科学饶有兴趣;而在柏拉图的影响下,他又对哲学推理发生了兴趣。从18岁到38岁在雅典跟柏拉图学习哲学的二十年,这一时期的学习和生活对他一生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亚里士多德又受教于柏拉图。在雅典的柏拉图学园中,亚里士多德表现的很出色,柏拉图称他是“学园之灵”。但亚里士多德不是只崇拜权威,在学术上唯唯诺诺而没有自己的想法的人。他同大谈玄理的老师不同,他努力的收集各种图书资料,勤奋钻研,甚至为自己建立了一个图书室。他
7、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后来,亚里士多德又被马其顿的国王召唤回故乡,担任起当时年仅13岁的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当时,亚里士多德四十二岁。亚里士多德对这位未来的世界领袖灌输了道德、政治以及哲学的教育。同时,亚里士多德也运用了自己的影响力,对亚历山大大帝的思想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正是在亚里士多德的影响下,亚历山大大帝始终对科学事业非常关心,对知识十分尊重。马其顿的国王去世,亚里士多德又回到雅典,并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学校。在此期间,亚里士多德边讲课,边撰写了多部哲学著作。亚里士多德讲课时有一个习惯,边讲课,边漫步于走廊和花园,正是因为如此,学园的哲学被称为“逍遥的哲学”或者是“漫步的哲学”。亚历山
8、大去世后,雅典人开始奋起反对马其顿的统治。由于和亚历山大的关系,雅典人攻击亚里士多德,并判他为不敬神罪,当年苏格拉底就是因不敬神罪而被判处死刑的。但亚里士多德最终逃出了雅典。最后,亚里士多德因身染重病离开人世,终年六十三岁。 【适用主题】勤奋、真题、探索、权威04芝诺:人的知识就好比一个圆圈芝诺生活在古代希腊的埃利亚城邦。他是著名哲学家巴门尼德的学生和朋友。当芝诺谈到自己的著作时说:“由于青年时的好胜著成此篇,著成后,人即将它窃去,以致我不能决断,是否应当让它问世。”关于芝诺之死,有一则广为流传但情节说法不一的故事说,芝诺因蓄谋反对埃利亚的僭主,而被拘捕、拷打,直至处死。人的知识就好比一个圆圈
9、,圆圈里面是已知的,圆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道得越多,圆圈也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芝诺是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一次,一位学生问芝诺:“老师,您的知识比我的知识多许多倍,您对问题的回答又十分正确,可是您为什么总是对自己的解答有疑问呢?”芝诺顺手在桌上画了一大一小两个圆圈,并指着这两个圆圈说:“大圆圈的面积是我的知识,小圆圈的面积是你们的知识。我的知识比你们多。这两个圆圈的外面就是你们和我无知的部分。大圆圈的周长比小圆圈长,因此,我接触的无知的范围也比你们多。这就是我为什么常常怀疑自己的原因。”【适用主题】知识、无知、探索05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赫拉克利特,本可继承希腊一个城邦的
10、王位,他却对此毫无兴趣,因迷恋哲学而把王位让给兄弟。拉克利特还认为,人类的智慧仅在于说出真理,其余一切都是不足取的。在他的眼里,智慧的人极少,多数人是坏的。他既不合群,又蔑视一切。在他的晚年,隐退到一座废弃的庙宇。野旷人稀,不得不吃草根树皮。在得了水肿病后,下山回城里找医生,竟不同医生说话,只是用哑语手势,以致医生不懂何为。他一气之下独自躲进牛圈,用牛粪贴身,想用牛粪的热力逐出体内的水分,这个高傲的苦行者最终还是复归于土。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万物的本源,整个世界,无论是过去、现在、未来,都是永不停息燃烧着的火焰。由此,他得出了“万物皆流,无物常住”的结论。河水川流不息,当人们第二次原地踏入这条
11、河时,碰到的水流已不是原来的水流了。比如,你爬山的时候,通往山顶的路和下山的路也已不是同一条路了,因为万事万物大到宇宙小到原子都在瞬间即逝地变化着。这条路上肯定有树叶落下了或者地上的树叶改变了位置,泥土中间和表面蚯蚓、虫子、细菌正在穿梭,而泥土自身的一部分也在腐烂,一部分正在化为石头,只不过人类的肉眼无法明察罢了。一切都在变化,很多事情根本无法回到过去,与其对着逝去的河流空自悲切,还不如珍惜现在,把握现在。【适用主题】变化、预测、把握现在06第欧根尼:不要遮住我的阳光据说第欧根尼住在一个木桶里,所拥有的所有财产包括这个木桶、一件斗篷、一支棍子、一个面包袋。有一次亚历山大大帝访问他,问他需要什么
12、,并保证会兑现他的愿望。第欧根尼回答道:“我希望你闪到一边去,不要遮住我的阳光。”亚历山大大帝后来说:“我若不是亚历山大,我愿是第欧根尼。”他常常躺在光溜溜的地上,赤着脚,胡子拉茬的,半裸着身子,模样活像个乞丐或疯子。他不是疯子,他是一个哲学家。他说,所有的人都应当自然地生活,所谓自然的就是正常的而不可能是罪恶的或可耻的。抛开那些造作虚伪的习俗;摆脱那些繁文缛节和奢侈享受:只有这样,你才能过自由的生活。富有的人认为他占有宽敞的房子、华贵的衣服,还有马匹、仆人和银行存款。其实并非如此,他依赖它们,他得为这些东西操心,把一生的大部分精力都耗费在这上面。它们支配着他。他是它们的奴隶。为了攫取这些虚假
13、浮华的东西,他出卖了自己的独立性。【适用主题】权威、简单与繁复、自由07康德:人为自然立法,为自己立法德国哲学家康德一生没有离开过自己生活的小镇,生活中的每一项活动,如起床、喝咖啡、写作、讲学、进餐、散步,时间安排几乎从未有过变化,就像机器那么准确。每天下午3点半,康德便会踱出家门,开始他的散步,邻居们纷纷以此来校对时间,而教堂的钟声也同时响起。唯一的一次例外,当他读到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卢梭的名著爱弥儿时,深为所动,为了能一口气看完它,不得不放弃每天例行的散步。【适用主题】自律、自然08叔本华:如果不是我配不上这个时代,那就是这个时代配不上我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年青时写了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发
14、表后无人问津。叔本华说:如果不是我配不上这个时代,那就是这个时代配不上我。但这部作品让他获得了柏林大学编外教授的资格,他选择与的黑格尔同一时间授课。黑格尔上课时学生达300人,而叔本华班上就只剩下两三个人,最后一个也不剩了,只能凄凉地离开柏林大学。70多岁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出了第三版引起轰动,叔本华称“全欧洲都知道这本书”,在序言中写道:当这本书第一版问世时,我才30岁,看到第三版时却不能早于72岁。我总算在彼德拉克的名句中找到了安慰:谁要是走了一整天,傍晚走到了,那也该满足了。【适用主题】自信与傲慢,承认与被承认,时间与事物价值09孔德:知识是为了预见,预见是为了权力孔德强调知识产生于
15、感官体验,来源于对周围世界的观察。他认为,人所知的只是经验现象,或事实之间的不变的先后关系和相似关系,科学就是要寻求这些关系,用最简化的方式把它们表示出来,从而产生各种规律。孔德认为,人类的精神发展历史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神学虚构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们追求事物存在和运动的终极原因,并把这些原因归结为超自然的主体;第二阶段是形而上学抽象阶段,在这一阶段,神学世界观被形而上学世界观取代,人们以抽象的“实体”概念来解释各种具体现象;第三阶段是科学实证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们认识到人类精神的局限性和有限性,不再追求玄学的思维方式,立足于发现现象的实际关系和规律。掌握知识是为了预测,预测是为了控制
16、,控制的能力继而就会转化为一种权力一种控制规律、预测未来的权力。“越接近真理,我们越自由。”但知识现在越来越不受我们控制了,它反而因其权威性开始控制我们,终于成为了一种权力。现代的我们,看起来活得非常自由,其实越来越不自由。举个简单的例子,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我们每天不知道要记住多少密码,银行卡的密码,信用卡的密码,电子邮箱的密码,各类账号的密码如果有一天,我们忘记了其中的一个,我们的生活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你再想象一下:如果你有一天出去,忘了带手机、手提电脑,结果又会意味着什么?知识为我们提供了便利,但反过来又成了控制我们的桎梏。“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人类自以为自己很聪明,其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55711.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2022一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第12课 古诗二首第二首授课课件 新人教版.ppt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