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2

类型论述类文本阅读10——专题训练:情境化类(训练 答案)-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知识讲解与突破训练.docx

  • 上传人:a****
  • 文档编号:156884
  • 上传时间:2025-11-10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00.99K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论述类文本阅读10专题训练:情境化类训练 答案-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知识讲解与突破训练 论述 文本 阅读 10 专题 训练 情境 答案 高中语文 知识 讲解 突破
    资源描述:

    1、论述类文本阅读 之情境化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处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我们整日感觉所学东西不够用。最典型的状态就是,打开一本书,却总是读了一半放在那里,然后迫不及待地打开了另一本;面对互联网上铺天盖地的信息,我们突然会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该把注意力放在哪里;想要和时间赛跑,却又力不从心.知识焦虑的实质是信息焦虑。面对海量信息时,人们往往目不暇接,难以全部吸收或只能浅层次地吸收,从而形成了一种心理上的恐慌。面对大量且复杂的信息,人们可能会为了获得所需信息而盲目索取和接收,结果成了被动的信息接受者,陷入盲目跟风的状态。另外,任何一种知识和学问都有其成熟的内在体系,当前市场上提供

    2、的“干货”虽简化了知识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步骤和痛苦,但是如果人们想要掌握知识,就必须经过长时间的认知学习。很可能短时间内知识量爆棚,但只是假象,并且还会加剧知识焦虑。求知欲使人类渴望把更多非我的东西转变成自我的东西,这符合人类进步的需要。但现代社会非我的知识无限浩大,仅仅依靠个人的记忆和能力,很难全部遍及。因此,对知识的渴求和有限的时间精力就成了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从而催生出一些不时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负面情绪。当我们的求知欲越来越强,但身边的媒体或其他手段难以让我们触及所需时,焦虑情绪就会出现。特别是现在的新中产阶级,他们普遍存在工作超载、职业倦怠和发展困惑等问题,总担心自己缺乏竞争力,于是对知

    3、识的焦虑情绪愈发严重。逐渐增多的求知欲只是知识焦虑产生的原因之一,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当下信息环境的复杂多样。当前,信息生产的主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大,每一个人都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同时也是信息的消费者。在人人都参与信息生产的过程中,信息的真实性正日益受到挑战,我们无法保证每个人的信息都是真实准确的。此外,网络上的一些二次生产和传播也会影响一手信息的真实性,使得整个信息环境真假混杂。在此环境中,我们要想获得真实准确的信息,就需要耗费比之前更多的精力。知识焦虑会使我们非理性地索取信息,并且浅层化地吸收。为了克服信息不足造成的恐慌和焦虑,人们可能会人云亦云,成为失去思考能力的追随者。此外,知识

    4、焦虑也会影响我们对知识的深层次吸收,导致一些人只是一味地寻找了解,但对每条信息都没有进行全面深入的解读,更掌握不了知识的精髓。在茫茫的知识大海里,我们无法正确定位自己应该学什么,一旦有专门性的、分类化的、带有总论性质的知识服务产品出现,我们就有可能为之付费。(摘编自匡文波“知识焦虑”缘何而生)材料二: 费孝通先生认为,面临快速的环境变迁或社会转型,人们会产生“更为迫切的心态秩序的危机”。知识焦虑或许就是这种危机的最直观显露:既有的信息知识获取秩序受到新媒体的挑战,新秩序又远未建立,信息自由状况远超人们的预见与把控,陌生感使得生活于其间的个人或群体变得无所适从。但西方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伊德通过

    5、深入研究发现,种种产生于适应新形势的“现实性焦虑”,虽是人类对某种外部危险本能的知觉反应,但人们也能够进行积极战斗或逃避危险。这一成果让我们感到:一方面,面对网络信息泛化、知识爆棚这样一些无法预料、不可控制的情境,知识焦虑固然是一种令人不快的心理必然;但另一方面,变迁也为变化提供了可能,焦虑对个体生存未必都是消极的,它也会激发一些有益的自我保护行为。作为一种科技进化的产物,网络社会的知识焦虑绝不代表必然的被动回避,相反,它很可能会带动社会整体认知的提升。不论是选择或提升,都是具有进化意义的人类适应性行为。发现问题、消除危险,首要的是拨开附着于其上的过度功利性诉求和个体永无穷尽的攀比心态,靠近知

    6、识焦虑的最初体验,而后才能深刻洞察信息化对于成长的新要求,还原出知识焦虑对于数字化生存和发展的积极意义。知识焦虑亦可激发我们对精确知识的兴趣,进一步培养我们如剑如炬般的锐利眼光。当信息如潮水一般袭来,哪些是真知,哪些更有价值,就需要我们不断调动过往经验,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理性认识和科学方法审慎地展开分析,从而将发掘、判断、理解的能力推向新的高度,打造更智慧、更强大的自己。信息碎片化引起的知识焦虑,也有助于激活我们资源开放共享、协同学习的团队活力。目前,维基百科、知乎问答、百度云盘等花样迭出的动态共享数据库,正在日益推进人工智能与智力的匹配,正趋向完善地服务于我们的知识诉求和个性化需求。以点对

    7、点对话、知识转述、视听文学等为样态的知识付费,也有待于打破狭隘的市场交易思维局限,真正解决碎片化知识积累和效益等问题,提高知识拥有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分享速率,加快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开放性转化,实现人类知识生产与使用的深度创新。(摘编自孟威知识焦虑如何转化为学习动力)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网络环境中的知识焦虑,有个人分析、处理信息能力不足的原因,也与环境因素相关。B.现在的新中产阶级因其较高的求知欲以及竞争力的不足,对知识的焦虑情绪愈发严重。C.在当下复杂多样的信息环境中,人们找寻真实准确且符合自己需要的信息变得更困。D.把知识焦虑变为动力,需拨开附着

    8、于其上的过度功利性诉求和个体永无穷尽的攀比心。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容易盲目跟风,轻信网络上的知识速成品,致使知识量爆棚却加剧了焦虑。B.费孝通和弗洛伊德的理论可以从社会和心理角度对知识焦虑做出深层解释,并提供积极建议。C.从长远来看,只要人们不被动回避问题,网络社会的知识焦虑就能带动社会整体认知的提升。D.动态共享数据库以及多样态的知识付费,都是当下人们创新知识生产与使用的有效探索行为。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知识焦虑”表现的一项是(3分)( )A.在各类APP信息接收与解读过程中,人们很难专注于某一条信息,持续分心并且害怕错过。B.

    9、一位网络工程师在某一流大学学有所成之后,因不断涌现的“新知识”而成为“考证狂人”。C.四川绵阳七十岁的李启君奶奶坚持五年,圆梦大学,她表示若身体允许,还想当作家写小说。D.网络信息鱼龙混杂,比如用锅,昨天有专家说铁锅好,今日又有专家说铝锅好,人们无所适从。4材料一与材料二论证严密,请简要说明两则材料的论证结构有何不同。(4分)答案:_5武汉一位大学生,大学期间在付费知识产品上的花费过万,但“买课如山倒,学习如抽丝”,这些课程都没有坚持上到最后。请结合材料剖析其中的原因并给出建议。(6分)答案:_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材料一:我国古代小说到了唐传奇,创作才真正进入自觉与成熟。宋人赵彦卫在

    10、云麓漫钞中说:“唐之举人,先藉当世显人,以姓名达之主司,然后以所业投献,逾数日又投,谓之“温卷”,如幽怪录传奇等皆是也。盖此等文备众体,可见史才、诗笔、议论。”不仅道出了唐传奇的创作背景,更是精准地概括了它的文体特征与艺术特色。特别是诗意笔法的运用,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诗化风格,使作品洋溢着诗的审美意蕴。人物形象塑造的“诗笔”运用虚实相生是古代诗歌创作的重要艺术手段,这种“诗笔”移植到唐传奇的写作中,创造了众多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唐传奇塑造人物,通常是截取其重要生活片断,而把另外一些内容省略,留下大量空白让读者想象。如沈既济任氏传描写任氏,仅有“容色妹丽四字正面叙写,但其美貌却如在眼前,

    11、原因就在于作者又借侧面烘托,从虚处着笔,先写郑六一见钟情、不能自己;又写韦崟派遣家幢秘密察看之后两人的一段对话,先问之“容若何”,家僮答之“奇怪也!天下未尝见之矣!”简单的一问一答,让任氏的绝美之姿跃然纸上。这些铺叙,全从虚处落笔,由虚入实,这正是诗歌意象创造中的虚实相生之法。其他像莺莺传无双传虬髯客传等作品,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也都充分利用了虚实相生之法,使人物形象生动饱满,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叙事节奏的“诗笔”推动古代诗歌长于抒情,但不排斥叙事,它在叙事上讲究取舍剪裁,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策略。这样的诗笔”体现在唐传奇的写作中,形成了中国古代小说独特的叙事节奏与韵律。具体说来,一是注

    12、重情境的营造,突显人物的性格特征,演绎人物的不同命运。如李朝威的柳毅传,当宫中得知龙女的遭遇后“皆恸哭”,洞庭君听了非常惊慌,赶紧告诉左右的人:“疾告宫中,无使有声,恐钱塘所知。”钱塘君还没出场,其性格已宛然可见。接着写钱塘君离去,语未毕,而大声忽发,天坼地裂乃擘青天而飞去。文辞华艳,极尽铺排,创设了一种惊心动魄的情境,有力烘托了钱塘君的勇猛。二是通过空间的交错与转换,创造出一种有别于历史叙事的节奏美。比如霍小玉传,故事情节波澜起伏,高潮迭起,但其情节的组织和推进既非建立在线性时间链条上,也不是建立在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基础上,而是借助空间的交错与转换,在平行化的不同空间背景上,演绎人物不同的命

    13、运遭际,从而完成小说叙事的时空转化。含蓄情感的“诗笔”表达唐传奇中“诗笔”的运用,同样体现出含蓄蕴籍的艺术追求,不论是小说中人物的痴情,还是创作主体的情思,都不是直露式的宽泄,而是充分体现出诗歌抒情的含蓄蕴籍之美。如李景亮李章武传对人鬼之恋的描写,感情真挚,催人泪下。王氏鬼魂与李章武相会之际的一系列动作语言描写,极力烘托出王氏真挚热烈的感情。“与章武连臂出门,仰望天汉,遂呜咽悲怨。”“连臂”可见依依不舍,“呜咽”正显悲情难抑。用字不多,却言简意丰,含无尽的悲情于举手投足之间,读来让人悲不自胜。这样的含蓄之美正是“诗笔”艺术特色的体现.除了小说中的人物情感,作者主观情思的表达也往往十分含蓄。比如

    14、皇甫枚的王知古对张直方残暴跋扈的刻画,采用了夸张的笔法,“洛阳四旁者者走者,见皆识之,必群噪长嗥而去”。乌兽尚且如此惊惧,人民的水深火热也就可想而知。作者对张直方没有任何直接的评判,但其感情态度显而易见,批判的锋芒因“诗笔”的运用而更显犀利深刻。总之,“诗笔”的运用,使唐传奇呈现出明显的诗化特征,而这一点是传奇小说最为独特的审美特征之一,并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滋养。(摘编自韩伟唐传奇中的诗意笔法)材料二:唐传奇中的所谓“诗笔”叙事,是指以诗歌穿插于小说叙事过程中,或对叙事活动进行干预,或成为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或进行环境氛围的渲染、情感的抒发等,具有很大的叙事作用。在很多传奇作品中,诗

    15、歌起着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如游仙窟中,人物对话皆由酒令诗来完成,男女主人公以诗歌答问,而故事的情节也在这一唱一答中,不断向前推进诗歌还常成为塑造人物的手段。如莺莺传末尾,莺莺赋诗予张生,自叙别后为君消覆.客颇憔悴,而今却又看见张生,复劝张生:“弃置今何道,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用请三深、却为情所伤又无可奈何的悲剧人物形象立现纸上。诗歌的嵌入为唐传奇塑造了一批才情客院俱住、情感细腻丰富的人物形象。唐传奇中环境氛围的渲染也常借助诗歌来完成。陈李卿)一文中,书生陈李卿归乡途中吟道:“霜钟鸣时夕风急,乱鸦又望寒林集。此时辍棹悲且吟,独向莲花一峰立。”以诗写眼前所见之景物,这在客观上增强

    16、了唐传奇的艺术表现力。(摘编自石月清(唐传奇中的“诗笔”叙事简论)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小说发展到唐传奇,开始运用诗意笔法,形成独特的诗化风格、推动创作走向了自觉与成熟。B.任氏传莺莺传无双传等作品,都使用了虚实相生之法塑造人物、形象生动,个性鲜明。C.有些唐传奇善于借助空间的交错与转换创造叙事的节奏美,霍小玉传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D.在传奇中穿插诗歌,用以渲染环境、塑造人物形象,这是唐传奇中诗意笔法运用的具体表现之一。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彦卫认为唐传奇中“可见史才、诗笔、议论”,由此可推知,李朝威在柳毅传中描写

    17、的是真实的历史事件,并表达了自己的观点。B.任氏传中韦崟与家僮的对话.柳毅传中“洞庭君听了非常惊慌”的描写,都属于侧面烘托,是虚实相生之法中“虚”的部分。C.在小说创作中,作者不宜有直露式的宣泄,所以唐传奇中的人物情感和作者主观情思的表达,都体现出诗歌抒情的含蓄蕴藉之美。D.小说陈季卿中借助诗歌来渲染作品的环境氛围,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若换成其他方式进行景物描写,则无法取得理想效果。3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引用云麓漫钞之语,指出唐传奇“文备众体”的特点,旨在引出其诗意笔法。B.文章以大量的例子,从不同角度论证了“诗笔”的运用形成了唐传奇独特的诗化风格。

    18、C.文章在举例时,常常一边叙写事例,一边进行评述,使其“诗意笔法”得到准确阐释。D.文章整体为总分总结构,主体部分则从形象、叙事、抒情等方面层层递进地加以论述。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述唐传奇中的“诗笔”,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具体分析。(4分)答案:_5请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对下面这篇唐传奇的“诗笔”的运用作简要赏析。(6分)博陵崔护,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扣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曰:“谁耶?”以姓字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女入,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彼此目注者久之。崔辞去,送至门,如不胜情而还。崔亦眷盼而归。及来岁清明日,

    19、忽思之,径往寻之。门墙如故,而锁扃之。崔因题诗于左扉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后数日复往寻之。闻其中有哭声,扣门问之。有老父出曰:“君非崔护耶?”曰:“是也。”又哭曰:“君杀吾女!吾女笄年知书,未适人。自去年以来,常恍惚若有所失。比日与之出,及归,见左扉有字,读之,入门而病,遂绝食数日而死。岂非君杀之耶!又持崔大哭。崔亦感恸,请入哭之,尚俨然在床。崔哭而祝曰:“某在斯!某在斯!须臾开目,半日复活矣。父大喜,遂以女妻之。(崔护)答案:_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材料一:“文学大数据”是指文学作品和文学研究文献在互联网、物联网和社交网传播过程中产生

    20、的文学数据,具有体量大、动态化、类型多、价值密度低和不易管理等特征。例如,一部文学作品在社交网络传播后,会产生关于此作品的海量评价,除了文字评价外,还包括图片、音乐、表情包、弹幕、点赞等多种数据。分析这些大数据,可以获取读者的年龄、职业和地域,读者是否喜欢这类作品,这部作品表达的思想情感与社会提倡的价值观念是否吻合等诸多内容。对这些海量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单纯依靠人工难以完成,需要相关计算技术的支撑。因此,文学计算应运而生。简单而言,文学计算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以量化统计的方式研究文学,具有明显的跨学科性。文学计算的出现不仅是文学批评方法的转向,而且是文学批评思维的变革。首先,是从主观理论建构到客

    21、观数据实证的变革。一般意义上,文学批评注重理论和审美建构,阐释对象以单篇或同一类型的作品为主,带有很强的个人主观性,这难免形成视域盲区,理论的有效性经常受到质疑。例如,文学批评在建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时,常以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等作品为例。由此得出的观点可以适用西方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但对中国现实主义文学不一定适用。或者说,文学批评的理论和审美建构因缺乏大规模文学作品的支撑,提出的观点只契合小部分作品,无法真正构建普遍适用于“世界文学”的理论。而计算技术提升了整理和分析大规模文学作品的能力,文学批评不再局限于小部分文学作品,可以把批评对象延伸到世界文学作品,让全球文学数据自

    22、己“说话”。在此基础上,可以得出更为客观和普遍有效的结论。其次,是从确证因果关系到呈现相关关系的变革。确证因果关系是指批评者通过分析文学作品,证实文学作品与具体历史和现实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这种批评思维对小部分文学作品有效,但面对大规模的文学作品则难以实践。例如,文学批评在阐释20世纪30年代乡土小说时,致力于确证乡土小说与日本侵华战争的因果关系。因此,解读重心就放在乡土小说反抗日本殖民统治和表现强烈民族意识上。这种批评思维可以适用于萧红的生死场和萧军的八月的乡村,却无法用来解读同时期沈从文的边城和师陀的果园城记等作品。而文学相关关系是指文学作品与历史和现实事件之间的数值关系。当一部文学作品数

    23、值增加时,相关历史社会和现实事件也随之增加,意味着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强,反之则亦然。例如,在互联网搜索“乡土小说”时,出现的信息既包括鲁迅、彭家煌等作家作品,又包括五四运动、封建专制文化等历史事件和背景。当这些作家作品和历史事件共同且持续出现在不同的“乡土小说”词条中时,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就强。也就是说,文学计算不再需要主观确证文学与历史和现实之间的因果联系,只需通过分析文学数据之间的相关关系,就可以客观呈现这种因果联系,相对更客观且不受主观偏见的影响。(摘编自杨丹丹文学批评用数据“说话”的可能性)材料二:文学研究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判定“影响”,即文学史上特定作品的影响力,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借助

    24、数据分析。目前的方法是判别不同文本之间的相似度,由此断定一部作品到底与后世的哪些作品具有比较显著的形式重合。国外一位学者先统计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中出现的文体特征,比如作品中出现的比较独特的辞藻,再利用现成的电子文学数据库,用相关算法测量出数据库中同时代的欧洲小说和歌德作品在形式上的相似度,以此来考察传统阅读所无法勾勒的“散落”的文学影响。用数据来分析“影响”问题不仅是为了追求更高的精确度,也是基于一种对“影响”的非人文主义理解。一般的人文主义者认为虽然“影响”是发生在两个文本之间的过程,作者只是发生这种影响过程的媒介,但作为媒介的作者主观上也感受到了这种影响,经常会使用防御和否定的对策来遮盖

    25、自己的文学渊源。而数据分析所认为的影响与作者的主观感受已全无关系。一个文本中大多数形式特征并不是作家有意识的选择,而是由文化无意识所决定的,文学形式的传承和演变遵循着任何个体都无法控制的路径,即使是天才作家的传世经典也建筑在大量的重复现成语料和语言规范的基础上。也就是说,虽然人脑并不是机器,但与机器有着相似特点,两者都会机械地模仿固有的语用习惯,而一个语言文学共同体也会在社会历史因素的影响下有规律地改变这些习惯。(摘编自金雯“大数据”分析与文学研究)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因为文学大数据是在网络传播过程中产生的,所以需借助计算技术对其进行整理分析。

    26、 B. 以人间喜剧为例得出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观点对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未必有适用价值。C. 生死场是一部乡土小说,反映了中国人民对日本殖民统治的反抗和强烈的民族意识。D. 任何个体都无法控制文学形式的传承和演变,即使是天才作家的传世经典也不会例外。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学计算背景下的文学批评注重分析文学数据,所得出的结论自然更为客观,这说明文学计算必然会促进文学批评的巨大进步。B. 因缺乏大规模文学作品的支撑,提出的观点不具备普遍性,所以以阐释单篇作品为主的文学批评已不适应时代发展,将逐渐走向没落。C. 确证因果关系和呈现相关关系是两种不同的文学批评思维,虽然

    27、二者可以适用于不同数量的文学作品,但是得出的结论是相同的。D. 通过数据分析,测量一部作品与后世作品在形式上的相似度,再借助传统阅读,可以更有助于分析判断这部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影响力。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通过分析对比布谷鸟的呼唤与哈利波特的语言相似度,推测这两部小说的作者是同一个人,最终作者承认了这一事实。B.文学计算可以统计鲁迅秋夜中有两棵枣树,却无法呈现两颗枣树蕴含的孤独体验,这就需要批评主体赋予文学数据以价值导向。C.为了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典籍在西方现当代写作中留下的印记,可以统计某些主题在西方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频次和传播路径。D.人民

    28、的名义原著中提及“钱”字多达170次,远远超过了“人民”一词的93次,说明这本书是一部与金钱有关的反腐小说。4.材料一在论证方面有哪些突出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答案:_5.有研究者计划运用数据分析,为唐诗做一个影响力排行榜。请你结合材料,就从哪些方面分析相关数据提出建议。(6分)答案:_论述类文本阅读 之情境化类【答案】一、1B【解析】“因其较高的求知欲以及竞争力的不足”错误,原文并未提及“其较高的求知欲”,“总担心自己缺乏竞争力”并不意味着“竞争力的不足”。2D【解析】A项,范围失当,“知识量爆棚”只是“很可能”出现的短时现象,且“只是假象”。B项,依据原文,费孝通的理论并未给出积极建议

    29、。C项,“只要就”的表述太绝对。3C【解析】C项并“知识焦虑”,而是清醒、主动的终身学习。4材料一为层进式论证结构。先举“知识焦虑”的现象,进而分析其实质是“信息焦虑”,再进一步分析“知识焦虑”产生的两个原因,最后分析“知识焦虑”可能导致的问题,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材料二为总分式论证结构。由费孝通和弗洛伊德的理论分析提出中心论点:焦虑未必都是消极的,也会激发有益的自我保护行为。接下来从(对社会整体认知的提升、激发对精确知识的兴趣、激活资源开放共享和协同学习的团队活动)三个方面阐述,条分缕析,层次井然。(每点2分,其中论证结构1分,分析1分)5剖析原因:这是一种知识焦虑现象。面对海量信息,这位大

    30、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但无法正确定位自己应该学什么,为了获得所需信息而盲目地索取和接收,成了被动的信息接受者,非理性地索取信息,并且浅层化地吸收信息。建议:要认识知识焦虑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正视现实的压力,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任务上来,专注于资源能量的最优部署。要培养自己锐利的眼光,对时代和社会有自主的观察和判断,通过理性认识和科学方法审慎地展开分析,选择有效的信息。要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和了解,正确定位自己。学会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行有目的、有思考的阅读和研究。要减少过度功利性诉求和个体攀比心态。对信息进行全面深入的解读。(“剖析”2分,其中“知识焦虑”1分,分析1分;“建议”4分

    31、,答出两点即可。“建议”部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二、1.A【解析】本项错在两点:一是“开始运用诗意手法”此意于文无据;,二是“推动创作走向了自觉与成熟”与文意不符。2.B【解析】A项,错在“描写了真实的历史事件”,柳毅传写的是神话故事。C项,因果关系不成立,“人物情感”范围扩大。D项,“其景物的描写方式无法达到理想效果”过于绝对。3.D【解析】错在“层层递进”,原文主体部分是并列结构。4.材料一所说的“诗笔”侧重指与诗歌创作相通的艺术手段和艺术追求(1分),如虚实相生的手法、叙事的节奏与韵律、含蓄蕴藉的特色等(1分);材料二所说的“诗笔”侧重指诗歌在小说叙事过桯中所发挥的作用(1分),

    32、如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渲染气氛、抒发情感等(l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5.采用虚实相生之法(1分),写女子之关仅用“妖姿媚态,绰有余妍”八字进行正面描写,然后从虚处着笔,通过崔护的“眷盼”“径往寻之”等来侧面烘托,让读者感到女子美貌如在目前(l分)。重视情境的营造(l分),如崔护“复往寻之”,其痴情自见老父哭诉“君杀吾女”“常恍惚若有所失”“遂绝食数日而死”,女子虽未出场,但其痴忻可见(1分)。体现抒情的含蓄蕴藉之美,举手投足间暗含深情(1分)。如“彼此目注”“送至门”“眷盼”等动作、神态,体现了二人的一见钟情,人物情感的表达含蓄蕴藉(1分)。小说中引用崔护的诗歌(1分),既表现

    33、崔护的心理,又推动情节发展,于叙事作用甚大(1分)。(每点2分,写出三点即可的满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三、1.A(因果关系不成立)2.D(A项,“必然会促进文学批评的巨大进步”表述不准确,原文“文学计算的出现不仅是文学批评方法的转向,而且是文学批评思维的变革”,而不是“巨大进步”。B项,“已不适应时代发展,将逐渐走向没落”表述于文无据。C项,“得出的结论是相同的”表述错误。确证因果关系的批评思维对小部分文学作品有效,得出的结论是针对小部分文学作品的;呈现相关关系的批评思维对大规模的文学作品有效,得出的结论是针对大规模文学作品的。因此,不能认为二者得出的结论相同)3.C(材料二的观点:用数据

    34、分析既可以更精确地判定文学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影响”,也是基于对“影响”的非人文主义理解。A项说明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准确断定文学作品的作者。B项反映了文学计算在文学批评方面的不足。D项说明通过数据分析可以推断文学作品的主要内容)4. 材料一采用总分结构,先阐述文学计算的产生背景,然后分别从两个方面论述受文学计算的影响,文学批评思维发生的变革;论证思路清晰严谨。主要运用了举例、对比两种论证方法,对文学计算在文学批评思维变革中的作用阐述得更加具体,易于理解。(4分。每点2分,要点明确、意思相符即可)5. 分析唐诗作品在读者群体中是否受到欢迎、传播的频次等。分析唐诗作品表达的思想情感对后人、后世社会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影响。分析唐诗作品的艺术技巧、语言风格等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分析唐诗作品在中国文学、文化的传承与演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共6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12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论述类文本阅读10——专题训练:情境化类(训练 答案)-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知识讲解与突破训练.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56884.html
    相关资源 更多
  • 小学语文:《小鹰学飞》说课稿.doc小学语文:《小鹰学飞》说课稿.doc
  • (安徽专版)2024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期末考点专项练5 文学文化常识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安徽专版)2024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期末考点专项练5 文学文化常识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
  • (安徽专版)2024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期末考点专项练4 综合性实践活动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安徽专版)2024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期末考点专项练4 综合性实践活动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
  • 小学语文:《小河与青草》说课稿.doc小学语文:《小河与青草》说课稿.doc
  • (安徽专版)2024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期末考点专项练3 名著阅读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安徽专版)2024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期末考点专项练3 名著阅读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
  • 小学语文:《小母鸡种稻子》课堂实录.doc小学语文:《小母鸡种稻子》课堂实录.doc
  • 小学语文:《小山泉的心愿》说课稿.doc小学语文:《小山泉的心愿》说课稿.doc
  • 小学语文:《小小的船》课堂实录.doc小学语文:《小小的船》课堂实录.doc
  • (安徽专版)2024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期末专题训练四 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安徽专版)2024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期末专题训练四 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
  • 小学语文:《小小的船》教学设计.doc小学语文:《小小的船》教学设计.doc
  • 小学语文:《小儿垂钓》课堂实录.doc小学语文:《小儿垂钓》课堂实录.doc
  • 小学语文:《寓言二则》课堂实录.doc小学语文:《寓言二则》课堂实录.doc
  • 小学语文:《家》说课稿.doc小学语文:《家》说课稿.doc
  • 小学语文:《守株待兔》说课稿.doc小学语文:《守株待兔》说课稿.doc
  • 小学语文:《学弈》说课稿.doc小学语文:《学弈》说课稿.doc
  • 小学语文:《孔子游春》课堂实录.doc小学语文:《孔子游春》课堂实录.doc
  • (安徽专版)2024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期末专题训练一 汉字与书法鉴赏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安徽专版)2024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期末专题训练一 汉字与书法鉴赏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
  • (安徽专版)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口语交际辩论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安徽专版)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口语交际辩论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
  • 小学语文:《妈妈不要送伞来》课堂实录.doc小学语文:《妈妈不要送伞来》课堂实录.doc
  • (安徽专版)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写作修改润色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安徽专版)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写作修改润色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
  • 小学语文:《坐井观天》课堂实录.doc小学语文:《坐井观天》课堂实录.doc
  • 小学语文:《坐井观天》说课稿.doc小学语文:《坐井观天》说课稿.doc
  • (安徽专版)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5无言之美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安徽专版)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5无言之美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
  • 小学语文:《地球清洁工》说课稿.doc小学语文:《地球清洁工》说课稿.doc
  •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课堂实录.doc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课堂实录.doc
  • (安徽专版)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3短文两篇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安徽专版)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3短文两篇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
  • 小学语文:《喜爱音乐的白鲸》课堂实录.doc小学语文:《喜爱音乐的白鲸》课堂实录.doc
  • 小学语文:《唯一的听众》说课稿.doc小学语文:《唯一的听众》说课稿.doc
  • 小学语文:《咏鹅》课堂实录.doc小学语文:《咏鹅》课堂实录.doc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常用工具与软件 - 公益活动

    copyright@ 2020-2024 www.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