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上语文第一单元《花之歌》教案及反思.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花之歌 部编版六上 语文 第一 单元 教案 反思
- 资源描述:
-
1、4* 花之歌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借助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的对人生的思考。【语文要素】3.感受并交流课文和“阅读链接”中想象奇特的地方,体会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语文要素】教学重难点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哲理。理解作者笔下的花的形象。教学课时1课时一、导入新课,自主学习1.板书课题:花之歌。结合日常生活经验,交流对花的认识。2.作者简介:纪伯伦(1883年1931年),黎巴嫩诗人、作家、画家。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本文选自泪与笑组歌。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课文为其中一首。3.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读懂词语。二、走进课文,理解“我”是
2、花1.学生读课本中的阅读提示,明确任务:想想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花。2.自主学习,在能体现“我”是花的地方作批注。(1)学生反馈,引导提炼关键词。(2)引导学生用“读到( )时,我仿佛看到花儿( )”的句式让学生交流,初步读懂文字的字面意思,提炼出作者描绘的各种花的形象。3.适当点拨,引导学生理清脉络。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我”是什么;第二部分(第57自然段):“我”每天都在做什么。三、感受奇特的想象1.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或阅读经验想开去:如果请你也来想象花的形象,你会想到“我”是什么?“我”还会做什么?(1)关注“大自然的话语”“星星”“诸元素之女”“礼品”“冠冕”“祭献
3、”等词语,理解作者由花的各个方向想开去,赋予了它独特的名称。(2)关注“欢迎”“送行”“摇曳”“呼吸”等拟人化的动词,想象花的“行为”。2.将文中的“我”改为“花”可以吗?为什么?3.文中哪一种花的形象最能打动你?你从中体会到什么?点拨:联系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领悟作者其实是在借花表达自己积极向往和追求光明的人生态度。4.“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悟。”句中“这些哲理”指的是什么?点拨:指不顾影自怜,不孤芳自赏,向往光明,充满希望。四、阅读杨柳与水莲,感受画面1.学生朗读杨柳与水莲,思考:文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点拨: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以杨柳和水莲对话的方式,写出了它们对刚逝去的夜的不同感受,表达了作者对积极、执着追求美好的人生态度的肯定。2.文中杨柳对夜的遐想奇特而美好,请在你认为想象奇特的地方作批注。预设:“夜的幕上有繁星碧夜的幕中!”由“夜”想开去,都想到了什么?3.教师小结:想象让文章更具画面感,内容更丰富。教学板书4* 花之歌教学反思本文是一首充满哲理的散文诗。教学时我以引导学生围绕学习提示中的两个问题,进行自读自悟,从而感悟作者笔下花的形象,由花的形象想开去,对比感受课文中奇特的想象。这样学生就能比较深刻地体会到作者其实是借花表达自己积极向上和追求光明的人生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