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推荐》河南省郑州外国语学校人教版语文必修1《10 短新闻两篇——别了 “不列颠尼亚”》课件 (共23张PPT).ppt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0 短新闻两篇别了 “不列颠尼亚”
- 资源描述:
-
1、 别了,别了,“不列颠尼亚不列颠尼亚”“东方之珠”香港!历史反思、不忘国耻(一)19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英国两次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把香港岛和九龙割让给英国。1898年,英国又通过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新界”99年,从而侵占整个香港地区。香港被侵占,是中国近代受屈辱的一个历史缩影。南京条约是西方列强强加在中国人民身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鸦片战争是中国由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折点。列强对中国的野蛮侵略,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相结合对中国人民形成的双重压迫,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和中华民族的危机。香港回归谈判:1982年6月至1983年
2、6月,英国提出继续统治香港,不肯归还,邓小平坚决地说:“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中国政府没有回旋的余地,我们可以明确告诉你们,中国在1997年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和九龙。如果在新中国成立48年后还不收回香港,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不能向世界交代。”邓小平又说:“中国希望和平收回香港,谈判收回。如果谈不成,中国也要收回。”1983年7月至1984年9月。英国这时企图以主权换治权。对此,中国政府寸步不让,因为主权是不可分割的,终于经过两年的谈判,两国在1984年12月签署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
3、一天,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的钟声,它响彻环宇,向五湖四海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历史已经铭记这一刻,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也将铭记这一刻。经过经过156156年年55个月零个月零44天,中国国旗重新飘扬在上空!天,中国国旗重新飘扬在上空!新闻狭义 消息通讯新闻最主要的特征是:香港回归纪念碑针对性、及时性和真实性广义特写评论报告文学1.新闻内容的六要素:n时间(when)n地点(where)n人物(who)n事件(what)起因(why)发展结果(how)2.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标 题 全文的“眼睛”,可
4、分为引题、主题和副题导 语 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括。主 体 新闻的主干、核心。要求围绕导语生动、具体介绍新闻事实。背 景 对新闻事实进行解释的事实材料结 语 用来小结、展望、评价、激励等。标题、导语、主体是缺一不可的。这篇新闻的导语是哪一部分?概括导语的内容(不超20字)。n 导语是文章的第一段。n 接载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的“不列颠尼亚”离港。别别 了,了,“不不 列列 颠颠 尼尼 亚亚”主体部分描写了英国撤退时的哪几个场 景?请概括内容。第一场景:4点30分,降下港督旗帜;4点4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港督府。(第三自然段)彭定
5、康和女儿离开港督府第二场景:6时15分,英国告别仪式;7时45分,降英国国旗。(第五自然段)彭定康接过降下的旗帜第三场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易帜。(第八自然段)第四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第十自然段)导语:香港末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离开香港(1段)主体:4时30分:末代港督降旗仪式6时15分:英国告别仪式7时45分:英国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0时左右: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背景:港督府变迁、英国统治香港的天数等(4、7、11段插叙)结语: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11段)4时40分:末代港督离开港督府(21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60443.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