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课堂》高中人教版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20课 《六国论》第2课时 .ppt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多彩课堂 六国论 多彩课堂高中人教版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20课 六国论第2课时 多彩 课堂 中人 语文 中国古代 诗歌散文 欣赏 课件 20 课时
- 资源描述:
-
1、六国论苏洵第二课时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2.理清文章在语言、结构和论证方法上的特点。本课件设计宜先引导学生掌握重点第4、5自然段中的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在正确译文的基础上体会苏洵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理清第4、5自然段作者的行文思路,学习作者始终围绕中心论点不蔓不枝地展开论述的方法。译文:唉!如果六国用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的奇才,1.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以:用。封:封赏。事:侍奉。礼:礼遇。名词为动词。第四段学习2.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译文
2、:(六国)合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连吃饭也不能咽下咽喉去。并力:合力。恐:恐怕。下:吞下。名词作动词。咽:咽喉。3.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译文: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势:形势。为:被。而:连词,表转折关系。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劫:胁迫,挟持4.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译文:土地一天天地削减,一月月地割让,而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日:一天天,名作状。月:一月月,名作状以:而。为1:治理。为2:被。无:通“勿”,不要唉!如果六国用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
3、的奇才,合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也不能咽下咽喉去。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土地天天消减,月月割让,而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第四段译文不赂者灭亡的原因燕亡:以荆卿为计。赵亡:牧以谗诛,用武而不终。灭亡的根本原因: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智力孤危。燕、赵灭亡“诚不得已”。1、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齐亡:与赢而不助五国也。2、试比较燕赵两国的相同点和不同地点?相同点始有远虑,能守其土,义不赂秦。(形势环境)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军事策略)不同点对抗秦国的方式不同以荆卿为计牧以谗诛,用武而不终。3、请找出第一段中与本段意思吻
4、合的一句话?明确:“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4、本段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明确:用“向使”引起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5.第四段是怎样展开论述的?明确:第四自然段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段,由评论六国灭亡,总结历史教训,过渡到规劝北宋统治者放弃屈辱求和的方针,把问题的分析由表层过渡到里层。“呜呼以趋于亡”是承上,继续证明“弊在赂秦”的论点,并且为六国设图存之道:一是用谋臣,“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二是礼贤下士,“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三是六国联合,“并力西向”。用的是假设论证。具体
5、的说,假如六国不赂秦而自强,而对秦齐心协力作战,那么,他们就不至于灭亡。现在六国害怕秦国而赂秦,因此,他们终于灭亡。段中连用“悲夫”、“呜呼”两个感叹词,表达惋惜之情,突出表明六国灭亡教训沉重。“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表达了这样的意图:“为国者”有两层含义,明指六国的统治者,暗指北宋的统治者,一语双关。由这句启下引出第六节,就很自然了。总结历史教训: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要敢于对敌斗争)1.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译文:六国与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凭借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夫:句首发语词。势:势力,力量。于:比。而:却。犹:还。可以
6、:可以凭借。第五段学习译文:如果凭借偌大的天下,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2.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苟:如果。以:凭借。从:追随。故事:旧例。是:这。六国与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如果凭借偌大的天下,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又在六国之下了。第五段译文明确:作者借评价六国的灭亡,意在讽谏北宋统治者要以六国为借鉴,不要被契丹、西夏的积威之所劫,一味地贿赂,以求苟安,要奋起抵御,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道。1.作者为什么将六国的情况和北宋的情况作对比?明确:为国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2.作者评价六国的灭亡,意在阐述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60650.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第18课 中国石拱桥(教学课件)-【上好课】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ppt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