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才之路 人教版》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课件 先秦诸子选读 第2单元 第6课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ppt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3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成才之路 人教版
- 资源描述:
-
1、成才之路 语文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人教版 先秦诸子选读孟子选读第二单元第六课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第二单元经 典 晨 读1高 考 导 航2学 习 目 标3课 前 预 习4课 堂 互 动5随 堂 练 习6课后强化作业7经 典 晨 读顾况七言歌行中公子行行路难三首,揭露贵族子弟的豪奢生活,讽刺封建帝王追求长生的愚昧行为,颇有现实意义。李供奉弹箜篌歌刘禅奴弹琵琶歌李湖州孺人弹筝歌等,通过丰富生动的比喻和环境气氛的渲染,对音乐的描绘相当出色。这些诗想象丰富,意境奇特,色彩浓郁,是后来李贺歌行的滥觞。唐末诗僧贯休有读顾况歌行一诗,对他的七言歌行也极为推崇。顾况的七绝清新自然,饶有佳作。如宿昭应讽刺
2、玄宗求仙。叶上题诗从苑中流出宫词写出被禁闭深宫的宫女的哀怨。竹枝词是学习江南民歌之作。高 考 导 航(2015年高考北京卷)(原文在第4课)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不与其子而授舜没有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而传给了舜B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您的发问是恰当的,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C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在这件事上先生还是听我的吧D此所以禁杀伤人也这是用来禁止杀伤人的法令【解析】本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君问可”的“问”与“非问臣”的“问”处在句子相同位置,意义应该相同,选项译为“发问”,不正确。“君问可”是省略句,“问”后省略了后一分句的主语“谁”,“可”
3、后省略了宾语“为之”,即“君问(谁)可(为之)”,“可”在此是“能够”意,选项译为了“恰当”。【答案】B【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翻译句子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力求字字落实,做到“信、达、雅”。同时要掌握“留”(专有名词等)、“删”(不译的虚词)、“补”(省略成分)、“换”(古词换成今词)、“调”(词序)、“选”(词义)、“固”(结构)、“意”(意译)等翻译方法。学 习 目 标1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2准确翻译文言文;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重点学习第1、2则。3把握孟子“养气”学说以及“大丈夫”学说的基本内涵。课 前 预 习3
4、一词多义课 堂 互 动1什么是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实际上是一种由长期修养道德、践履道义而产生的,对人对己毫无愧怍的充实完满的精神境界。在第1则选文中,弟子公孙丑问道:“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问:“敢问何谓浩然之气?”孟子回答:“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以直养而无害”,有的学者理解为用正义去培养它而不加损害,有的学者理解为一直去培养它而不加损害。此处取第一种说法。“塞”指充满。浩然之气作为一种气,极宏大极刚强,用正义去培养它而不加损害,它就会充满于天地之间,充满于上下四方。“其为气也,配义与道;
5、无是,馁也。”浩然之气作为一种气,跟义和道是相配的;没有这义和道,就萎靡不振了。2如何培养浩然之气?“浩然之气”是如何培养的?孟子说:“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朱熹认为,“集义”犹言“积善”,“盖欲事事皆合于义也”(参见孟子集注)。孟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这浩然之气是积累义而产生的(即产生于做一件件事情都合乎义),而不是出其不意夺取的(也就是说,不是偶然做一件合乎义的事情就可以取得的)。只要做一件问心有愧的事,这气就疲软了。所以我说,告子不曾懂得什么是义,因为他把义看成是心外之物。这培养浩然之气的基本点,就是“集义”,就是做一件件事
6、情都合乎义。从实践的角度来说,这应该是最重要的。“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必有事焉”即一定有所事于此,一定要从事于这集义养气的事。朱熹孟子集注:“正,预期也,春秋传曰战不正胜是也。”“闵”就是忧虑。“揠”就是拔起。“芒芒然”是疲倦的样子。“其人”指他的家人。“病”意思是疲倦。“非徒”即不仅仅。这一段话是说:一定要做集义养气的事,但是不要预期所达到的效果,心中时刻记着它,但是不要促使
7、它成长。不要像宋国人那样。宋国有一个忧虑自己的禾苗不长而去拔高苗子的人,很疲倦地回到家中,对他的家人说:“今天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生长了!”他的儿子快步赶去一看,结果禾苗都枯萎了。天下之人不帮助禾苗生长的人是很少的。以为集义养气没有用而放弃它的,是种庄稼而不锄草的人;促使它生长的是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用处,而且还损害了它。总起来说,要培养浩然之气,根本就是“集义”。只管“集义”,只管使自己做每一件事情都合乎义,自然能养成那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除此之外,不必急切地去追求成功,那样做只会有害。3选文第一部分讲述了宋国人“揠苗助长”的故事,这一故事意在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揠苗助长”的故事告诉我
8、们积累的重要性,不仅知识积累如此,技艺学习如此,我们进德修业、立身处世的方方面面,都与积累有关。只有踏踏实实地学习,勤勤恳恳地工作,我们才能面对困境不悲观,不沮丧,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4孟子眼中的大丈夫是什么样的?孟子眼中的大丈夫所体现的,就是一种充满浩然之气的人格。第2则选文:“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景春是跟孟子同时代的人,大概信奉纵横家的学说。他推崇的公孙衍、张仪都是战国时期的纵横家。他问孟子:公孙衍、张仪难道不真正是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会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没有战事。“熄”指战争平息。孟子的看法大不相同。他说:“
9、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丈夫之冠也”,意思是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丈夫”指成年男子。“冠”指男子到成年时举行加冠礼以示成人(一般是在20岁)。“父命之”指父亲训导他。“女子之嫁也”,是指女子出嫁的时候。女儿出嫁时,母亲谆谆告诫说,去到了你婆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丈夫!孟子认为,像这样把顺从作为正道,乃是妇女之道。言下之意是说,公孙衍、张仪之流阿谀苟容、顺从统治者来窃取权势,根本就不是大丈夫之所为。那么怎么样才能算得上是大丈夫呢?孟子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60982.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