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时跟踪检测(九) 《日知录》三则 WORD版含解析.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6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 资源描述:
-
1、课时跟踪检测(九) 日知录三则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绝:断绝B剿袭之说,谀佞之文 谀:谄媚C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 就:成就D摭我华而不实我实 摭:拾取,摘取解析:选CC项,“就”的意思应该是“完成”。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B皆以一生精力成之C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D欧阳永叔与学者言,未尝及文章解析:选DD项,学者:古义为求学的人;今义为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马牛而襟裾B然则以文人名于世C焉足重哉 D摭我华而不实我实解析:选CC项是形
2、容词活用作动词,推崇。其他三项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分别为:穿衣服;出名;汲取。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和相同,和不同B和不同,和也不同C和相同,和也相同D和不同,和相同解析:选B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指示代词,“这”;助词,与“下”连用,表示时间界线;介词,“把”。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人书集,一一尽出其手,必不能多,大抵如吕览淮南之类耳。译文:_(2)固有不识经术,不通古今,而自命为文人者矣。译文:_(3)此扬子云所谓“摭我华而不实我实”者也。译文:_答案:(1)今人的作品,(观点)一一都出于自己手下,必然不是很多,大抵是像吕氏春秋淮南子之类(汇编而
3、成)的。(2)本来有不懂经学,不通古今道理,而自以为是文人的啊。(3)这就是扬雄所说的“拾取我华丽的形式却没有汲取我的内在实质”啊。二、阅读提升(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8题。文人之多唐、宋以下,何文人之多也!固有不识经术,不通古今,而自命为文人者矣。韩文公符读书城南诗曰:“文章岂不贵,经训乃菑畲。潢潦无根源,朝满夕已除。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而宋刘挚之训子孙,每曰:“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号为文人,无足观矣。”然则以文人名于世,焉足重哉!此扬子云所谓“摭我华而不实我实”者也。黄鲁直言:“数十年来,先生君子但用文章提奖后生,故华而不实。”本朝嘉靖以来,亦有此风
4、。而陆文裕所记刘文靖告吉士之言,空同大以为不平矣。 宋史言:“欧阳永叔与学者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6下列推测,不合理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唐宋以来,文人增多的原因是:不是真正的文人,却自命为文人的人增多了。B刘挚认为作为一个士人,器量与见识是首要的。C扬雄反对的是华而不实的做法。D欧阳修的做法在我们今天看来仍是正确的。解析:选DD项,欧阳修主张把著述与做官分开来看待,认为著述只是提高自己,而做官才是造福别人,他的做法不论在当时,还是在今天,都是欠妥的。7下列有关这则文字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以感叹开端,直揭主题,提出论点,融入强烈的情感,很有
5、嘲讽意味。B引用韩愈的诗是为了强调“经训”是学问之根本,博古通今为治学之基石。C引宋人刘挚训示子孙的话,做进一步申述,强调崇尚经术,重视器量见识。D作者又引述西汉扬雄和宋代黄庭坚的话,继续说明要务实不要只追求华丽。解析:选AA项,“提出论点”说法不正确。文章的中心论点“识经术,通古今,去华就实,从养器识”隐藏在作者引用的诗文言语中,而不是开头就提出的。8文人之多一文贯串着作者怎样的思想?答:_答案:文人之多主张“识经术”“通古今”,去华就实,从养“器识”的角度强调修身的重要性。作者认为,唐宋以后,著作泛滥,文人之多,文风浮华,都是文人的思想观念出了问题,所以首先要端正创作态度。虽然,比起顾炎武
6、其他那些论述“治道”的札记,这篇文论可能只是冰山的一角,但从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他一以贯之的“经世致用”思想。(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3题。廉耻顾炎武 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
7、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古人治军之道,未有不本于廉耻者。吴子曰:“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61039.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