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验收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黑龙江省 哈尔滨 第三中学 2023 2024 学年 语文 上学 第二次 验收 考试 试题 Word 解析
- 资源描述:
-
1、哈三中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高二学年第二次验收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3.本次试卷考试时间为150分钟,分值为150分。一、现代文阅读(26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材料一:比较文化的研究,是人们认识人类文化的共性和各自民族性的一个重要途径。其中,关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即双边文化关系或多边文化关系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它通过揭示异质文化之间复杂而生动的关系,进一步来解明各民族文化的发生、发展
2、,并有助于深刻认识文化的本质特性。文化与文学的双边与多边关系研究包含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在两种或几种不同的文化与文学样式中,探讨和揭示相互融入的异文化形态。这一研究属于“关系研究”的表层形态。它对于深入探讨双边关系的内在机制,具有引领作用。目前,中日文学与文化的关系研究大体上停留在这一层面。由于未能作进一步的推进,读者对“何其相似乃尔”已经感到厌倦。第二层次,探讨和揭示异文化融入的传递轨迹,包括传递中的分解形态,以及中间媒体的作用与意义。两种不同质的文化形成“关系”,一定存在着传递的渠道,它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在传递的过程中,诚如法国文艺学家布吕纳提埃尔所说:“文学类型也像生物的种族一样,也会
3、分解和合成。”例如,在早期中国诗向日本传递并参与“三十一音数律”形成的因素方面,我相信我们已经开始找到中国诗被“分解”并和“三十一音数律”相“合成”的若干传递轨迹。这一层次的研究,还特别注意到“中间媒体”的形态与作用。此处的所谓“中间媒体”,是为了解明异质文化传递中复杂的变异而特别确认的一种特定的文化形态它是指在本土文化消融异质文化的相关因子、尚未最后完成变异时,异质文化因子所呈现的若干状态。例如,从日本神话、传说等向物语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相信我们也已经找到它们的中间媒体一种由文人运用汉文或准汉文创作的,类似于中国古传奇的文体。第三层次,探讨与揭示在异文化浸润中本土文化与文学的变异,特别是本土
4、文化因子与异文化因子相互组合的模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本土文化与文学的新样式。这些新样式,它们应当是属于民族文化与民族文学的新的形式。这一层次的研究,就双边(与多边)文化的关系来说,具有“定位”的意义。实际上,当我们要对“异质文化关系”作学术界定时,其概念的意义最后将落实在这一层次。到底什么是比较文化意义上的“文化关系”?并不是说两个文本有相似之处,则它们就有了某种“关系”。它指的是在一个独立完整的文本中,确实内含着异质文化的因子这些异质文化因子,程度不同地已经被“变异”而融汇于文本之中,只是研究者采用实证的手段使它得以还原。(摘编自严绍璗双边文化关系研究与“原典性的实证”的方法论问题)材料二:
5、“平行研究”作为比较文学研究方法之一,指的是对没有事实关系的跨文化的文学现象进行比较研究时所运用的一种方法。平行研究方法的第一种功能,是使文学现象“连类比物”“相类相从”,从而为总结民族文学、世界文学中的基本规律提供整理大量相似、相同或相通的文学事实。一般地说,寻找和发现类同和同类,既是人们的一般心理需求,也是科学研究最初的起点。我们在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中,经常是以已有的阅读经验、阅读积累为背景。我们在阅读中读到“何其相似乃尔”的文学现象时,常常就会有一种“发现”的喜悦,并试图探讨其中的原因。现有的“连类比物”“相类相从”式的类同的平行比较,已经揭示了古今中外文学中的许多普遍现象。然而,一旦
6、要使这种类同的文学现象进入研究状态,事情就不那么简单了。这里有一个关键问题:作为人类精神现象来说,所谓“同”不是绝对的。平行研究要搞明白: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在何种意义上是相同的;这种类同是表面性的,还是实质性的;是“不言而喻”的东西,还是尚未被充分认知的东西;这种类同的比较是否有助于研究者探讨出某种规律性的东西。平行研究方法的第二种功能,是使比较的对象“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并由此形成“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的互衬式、比照式的平行比较模式。任何事物都处在一定的时空关系和逻辑关系中,平行比较有助于被比较的两种或多种事物的特性、价值得到映衬和凸显,比照式平行研究的对象,不必是类同的东西,也不是相
7、反的、对立的东西。他们的关系彼此有别,又相互依存、相互关联。在比较文学中,这种比照式的平行研究,主要不是为了求同,也不是为了辨异,而是要在比照之下使两者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达到珠联璧合的效果。平行研究方法的第三种功能,是使研究对象处在“相生相克”“相反相成”的对比式、反比式的关系中。有些文学现象虽然没有事实上的关系,但它们却有着“相生相克”“相反相成”的对比式、反比式的关系,也只有通过平行比较来揭示这种关系。反比式的比较研究,仿佛在一个画面上将黑白两种相反的颜色放在一起加以对比,突出它们的对立,使黑者愈见其黑,白者愈见其白。(摘编自王向远比较文学平行研究功能模式新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
8、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A.由于“关系研究”只能停留在表层形态,读者对“何其相似乃尔”已经感到厌倦。B.本土文化与文学在异文化影响下发生变异而产生的新样式,仍属于民族文化与文学。C.文本的相似不等于文本之间的事实关系,建立在相似性基础上的比较研究是肤浅的。D.要使类同的文学现象进入研究状态,研究者必以在类同比较中得出规律为唯一目标。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材料一侧重论述有事实关系的“关系研究”,材料二侧重论述没有事实关系的“平行研究”B.“关系研究”中的三个层次之间为递进关系,“平行研究”中的三种功能之间为平行关系。C.鲁迅留学时通过阅读日文译著了解西方文化,
9、这里的日文译著即材料一所说的“中间媒体”D.中国人读到西方神话中用泥土造人的故事时会心一笑,此即材料二所言的“发现的喜悦”。3.下列选项中,研究案例与研究模式不匹配的一项是(2分)A.双边文学关系研究:通过实证的手段还原汪曾祺文学创作中来自其师沈从文的文化因子,解明后者对前者的影响。B.相类相从式平行研究:通过比较王熙凤与克劳狄斯的相似之处,领会文学中“美”与“善”的关系伦理上的“非善”也具有审美价值。C.相映成趣式平行研究:通过大量经典作品的比照指出中西方诗歌各自的情趣所在,“西方诗以直率胜,中诗以委婉胜”。D.相反相成式平行研究:通过比较德国反思“二战”题材的文学作品和日本美化侵略战争的文
10、学作品,认识人类文化的共性和各自的民族性。4.两则材料中都提到“何其相似乃尔”,它们的含意有什么不同?(4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一声不吭.海因里希伯尔【注】下班后,我在长途电话交换站的出纳处领了工资,将钱装进一只信封,给妻子写了张便条:“我想明天见你,两点钟以前再给你打电话。”我把纸条塞进信封,用舌头舔舔涂了胶水的封口,犹豫了一会,又把钱抽出来,将一张十马克钞票放进大衣口袋,在纸条上添了两句话:“我拿了十马克,明天还你。吻孩子们。弗雷德。”我快步跑到一家卖炸香肠的小店的遮雨篷下,买了一份炸香肠换开了那张十马克钞票。我一面嚼着香肠,一面往小店
11、后墙上那面大镜子里望去,第一眼差点没认出自己来。看到那顶破旧的巴斯克小帽和我那张灰白的瘦脸,我立即意识到,自己的外表同那些到我家来向母亲兜售杂货的商贩一模一样了。我小的时候,曾多次给小贩开过门,母亲从来不忍心将他们拒之门外。家里只要还有一片面包、一点钱,她准会把它们送给他们。我还清楚记得,小时候我晚上躺在床上,经常听见父亲一进家门还没走到餐室就大发雷霆。在这场可怕的吵闹中,母亲几乎总是一声不吭。我咬着热香肠,牙龈被烫得疼痛难忍。从对面的镜子里,我看到了我的帽子、我那张灰白的瘦脸和一双阴郁的眼睛,我同那些小贩是多么相似啊!五分钟后我从公共汽车里下来时,雨仍在下着。我跑到屋檐下按门铃,一个女佣人替
12、我打开门,她温和的褐色眼睛向我投来怜悯的目光。我双手捧着杯子,一边喝着浓烫的咖啡,一边对着小贝萨姆那张健康的脸,慢慢讲述着分数运算法则,心里却很清楚,这样做完全是徒劳。小家伙很可爱,但是笨得出奇。“克莱门斯拉丁文考试得了二分。”小家伙忽然盯住我说。我不知道他是否察觉到我的吃惊神情。他的话一下子勾起了我对儿子的回忆,一个男孩苍白的脸突然出现在我眼前。我想起来了,在课堂上,他就坐在小家伙旁边。“很好,”我十分勉强地说,。你呢?“只得了四分。”他疑惑的目光从我脸上掠过,仿佛在寻找什么。我的脸有点发烫,但对此并不在意,因为我看见了我的妻子和孩子们,一架投影机将他们巨大的脸映在我的脑海里,我仿佛看见我的
13、孩子们被抛进一条无情的人生轨道时间在流逝,虽然是慢慢地在流逝,但我又挣到了两马克五十芬尼。十分钟后,我已坐在城南一间弥漫着醋味的厨房里了。一个面色苍白、有一双发黄的大眼睛的小姑娘向我背诵着拉丁字母。小女孩很用功,我也很卖力,但心里却很清楚,这一切都是徒劳。一个钟头后,那个干瘦的妇人带着浓烈的醋味从隔壁房间走出来,看我一眼问道:“您认为她的功课跟得上吗?上次考试她得了三分,明天他们还得考一次。”我摸着女孩枯黄的头发小声说:她会学好的。”妇人说,“她一定得学好,我只有这一个孩子。我的丈夫在温尼察阵亡了。”我瞧了瞧她,眼前浮现出温尼察火车站的景象,肮脏的火车站上堆满了生锈的拖拉机。妇人突然鼓起勇气,
14、说出她早已想说的话:“您是否能等几天,等我有了钱”没等她说完,我便答应了。每次到水龙头前来打水,我总要下意识地看看镜子里自己这张脸:一张瘦削、历尽生活艰辛的女人的脸。我的头发还很密,两鬓却已经斑白这是我为两个死去的孩子哀伤的最细微的标志。他们夭折时才像弗朗茨现在这么大,刚刚能在床上站立,正牙牙学语,我的痛苦又同某种庆幸交织在一起,庆幸他们早早地脱离了这苦难的生活。当流水声由沉浊变得清脆,我知道铅皮桶已经装满。把迷失在镜子深处的目光收回来,又看了看我的脸:颧骨微微突出,我渐渐消瘦了,苍白的脸显得发黄,我考虑着今晚也许我该用鲜红色的口红。我现在该开始与尘土搏斗了。刚一挪动柜子,剥落的石灰块便从墙上
15、扑面弹下来,那逐渐扩散开来的石灰烟尘意味着我又得忙碌一整天。透过小房间的板壁,我听见小儿子在咳嗽,这讨厌的灰尘呛到他嗓子里去了,我感到一阵痛苦的绝望。恐惧像一团乱麻堵在喉咙里,我竭力想把它吞下去。我打开窗户,把石灰块扫在一起,用抹布把所有的东西仔细擦一遍,再把抹布浸到水里。擦完三平方米,水已经混浊不堪。通过镜中那张脸,我仿佛看见了那两个死去的孩子,他们是孪生兄妹,是弗雷德亲手将他们的脐带剪断的。当我在阵痛中喊叫时,他就抚摸我的额头。他是开小差溜回来的。在寒气森森、散发着霉味的地下室里,当我第一次抱起双生子喂奶时,他也在我身边。那时,克莱门斯坐在一张小椅子上看图画书,炮弹从我们家的屋顶上呼啸而过
16、。水流声又把我从沉思中惊醒,使我回到对尘土的斗争中来,我一次又一次将空桶放到水龙头细细的水流下,眼睛怔怔地望着镜子,透过那层银白色的雾,我看见我那两个孩子被臭虫咬得周身红肿,被虱子叮得体无完肤。是虱子给我的孩子们带来了死亡,他们发着高烧,小小的身体由于注射无效的针药而红肿起来。这些药全都是卫生部长表兄弟开的工厂生产的。我永远不会忘记!桶里的水早已满了。即使是星期天,我也得做扫除,得与尘土作斗争,多年来,我坚持不懈地与我们仅有的一间房里的尘土搏斗着。每放满一桶水,我便向镜子投去一瞥。我的目光从镜子深处的远方回到我的脸上,这张僵死的脸冷漠地看着那无形的生活闹剧。今天是星期天,我将同弗雷德会面。从院
17、子的方向传来一个黑人沙哑的歌声:“他们把他钉在十字架上,不管怎样,他一声不吭”这歌声穿透嘈杂的喧嚣,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节选自长篇小说一声不吭,有删改)【注】海因里希伯尔(1917-1985):德国二战后作家,197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53年发表的一声不吭,反映二战后德国“小人物”的悲苦遭遇,是“废墟文学”的代表作。5.关于文中男女主人公的形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男主人公因小贝萨姆一句话勾起对儿子克莱门斯的回忆,却只用“很好”来评价,体现了他对儿子的漠视。B.男主人公卖力辅导两个孩子学习,却在心里认为都是“徒劳”,折射出他对当下生活状态的无力和无助。C.女主人公深受丧子
18、之痛折磨,却又“庆幸他们早早地脱离了这苦难的生活”,反映出她对悲惨生活的绝望。D.女主人公永远不会忘记那些无效药都是由卫生部长表兄弟工厂生产,流露她对社会不合理现象的痛恨。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写小姑娘面色苍白、头发枯黄,妇人干瘦,暗示她们生活困窘,为下文无法按时交付辅导费埋下伏笔。B.小说女主人公“多年的搏斗”局限于打扫一间狭小房间的灰尘,这是她对艰难生活唯一的抗争方式。C.小说采用双主角的第一人称叙写,赋予男女主人公平等的话语权,逼真而深刻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D.小说情节围绕弗雷德夫妇的周末之约在平行、交替中展开,让回忆、现实和联想自然交
19、织,结构新颖。7.“照镜子看脸”的情节在小说中多次出现,请结合文本相关内容简要分析其艺术效果。(6分)8.小说标题“一声不吭”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孔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夫本不正者末必陭,始不盛者终必衰。诗云:“原隰既平,泉流既清。”本立而道生,春秋之义,有正春者无乱秋,有正君者无危国。易曰:“建其本而万物理,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是故君子责建本而重立始。魏武侯问“元年”于吴子,吴子对曰:“言国君必慎始也。”“慎始奈何?”曰:“正之。”“正之奈何?”曰:“明智。”“智不明何以见正?”“多闻而
20、择焉,所以明智也。是故古者君始听治,庶人有谒、必达;公族请问,必语;四方至者勿距,可谓不壅蔽矣;分禄必及,用刑必中,君心必仁,思君之利,除民之害,可谓不失民众矣;君身必正,近臣必选,大夫不兼官,执民柄者不在一族,可谓不权势矣。此皆春秋之义,而元年之本也。”夫君臣之与百姓,转相为本,如循环无端。夫子亦云:“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行成于内而嘉号布于外是谓建之于本而荣华自茂矣。曾子芸瓜而误斩其根。曾皙怒,援大杖击之,曾子仆地,有顷乃苏,蹶然而起,进曰:“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退屏鼓琴而歌,欲令曾皙听其歌声,令知其平也。孔子闻之,告门人曰:“参来勿内也。”曾子自以无罪,使人谢孔子,孔子曰:
21、“汝不闻瞽叟甲有子名舜?舜之事父也,索而使之,未尝不在侧,求而杀之,未尝可得。小箠则待,大箠则走,以逃暴怒也。今子委身以待暴怒,杀身以陷父不义,不学孰是大乎?汝非天子之民耶?杀天子之民罪奚如?”以曾子之材,又居孔氏之门,有罪不自知,处义难乎!(节选自说苑建本,有删改)【注】畸:歪斜。隰:低湿的地方。芸:通“耘”,除草。瞽叟:上古人物,舜与象的父亲。箠:刑杖。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人之行莫大A于孝B孝行成C于内D而嘉号布E于外F是谓建之G于本而荣华自茂矣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
22、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元年,常指帝王即位的第一年。文中与公羊传中“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的“元年”皆为此意。B.文中“距”指“抵抗”、“据守”,这与鸿门宴中“距关,毋内诸侯”的“距”词义相同。C.执柄的本义为拿着器皿的柄,后来引申为掌权或执掌权力的人。文中“执民柄者”指引申义。D.“内”指“接纳”,这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的“内”词义不同。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2分)A.首段先引用孔子名言,强调“本”的重要性,然后引用诗经和易经中的话,明确提出了要重视建立根本的观点。B.吴子认为“国君必慎始”,国君要重视确立良好的开端,这与老子中“慎终
23、如始,则无败事”表达的意思相同。C.曾参因在瓜田锄断了瓜的根恭顺地对待盛怒的父亲的棍棒击打,选文运用这一事例,意在证明“人之行莫大于孝”的观点。D.舜在父亲用小的刑杖打他时就防备,用大的刑杖打他时就逃走,孔子认为舜的行为是可取的,他是用坚守道义的方式来行孝。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4分)(2)今子委身以待暴怒,杀身以陷父不义,不孝孰是大乎?(4分)13.文中第二段提出了“君主端正自己”的途径和目的,请简要概括。(3分)(二)古诗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送郑户曹苏轼游遍钱塘湖上山,归来文字带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62972.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专题10 说明文阅读(课件)--小升初衔接语文课件.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