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必修2(新课标)训练落实:第2课 故都的秋 WORD版含答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必修2新课标训练落实:第2课 故都的秋 WORD版含答案 2017 2018 学年 高中语文 必修 新课 训练 落实 故都 WORD 答案
- 资源描述:
-
1、训练落实篇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A饱尝(chn)赏(shn)玩领略(l) 疏疏落落(lo)B陪衬(chn) 落蕊(ru)颓废(tu) 混混沌沌(dn)C譬如(b) 幽远(yu)萧索(su) 潭柘寺(zh)D折去(zh) 情趣(q)点缀(zhu) 一椽破屋(chun)【解析】A项中“落”应读luC项中“譬”应读p“索”应读suD项中“折”应读sh【答案】B2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领略策略掠夺攻城略地B清净清静净土耳根清静C缓慢慢待曼妙轻歌慢舞D橄榄悠闲幽怨枉废心机【解析】B项“耳根清静”应为“耳根清净”。指耳朵旁边很干净,也说“六根清净”。C项“轻歌慢舞”应为“轻歌曼舞”。形容音乐
2、轻快,舞姿柔美,“曼”是柔美,不是缓慢。D项“枉废心机”应为“枉费心机”,指白白花费心思。【答案】A3选出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A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B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C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D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解析】比喻是不同类事物之间的比较。【答案】B4下列句子,表述最确切的一项是()A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少风。B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
3、南方下得有味,下得奇,下得更像样。C墙头,屋角,灶房门口,茅房边上,它都会一株株的长大起来。D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西山的虫唱,钓鱼台的柳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解析】B先说“奇”,突出自己的总体印象,再说“有味”说明自己的感受。C按空间位置应为: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D按空间位置,西山景物不应分开说。【答案】A5下列对课文的理解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笔下的秋景,有声有色,有人有物,有动有静,色彩缤纷,气氛喧闹。B文章开头与结尾都运用了对比手法,且前后照应,抒写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深爱之情。C本文通过描写故都秋景,寄寓了作者在特定的时代里,作为一个文人
4、深远的忧思和孤独的落寞之感。D秋蝉的残声在文中具有以动衬静的效果,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使故都的秋更显得“清、静、悲凉”。【解析】本文总体格调是清、静、悲凉,并非“色彩缤纷,气氛喧闹”。【答案】A6课文中“廿四桥的明月”出自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原诗四句的合理语序是()二十四桥明月夜秋尽江南草未凋玉人何处教吹箫青山隐隐水迢迢A BC D【解析】此诗有三个韵脚,不押韵的“二十四桥明月夜”必然处在第三,故AB可以排除。再从句意看,全诗由远及近,由概括到具体(“草未凋”),第句应放在第一。【答案】D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
5、,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里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7这段文字通过描写清晨在院子里所见到的景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解析】这段文字融情于景,可通
6、过对这些景物的整体品味,进而体味到作者的思想感情。【答案】表达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了深远的忧思和孤独落寞之感。8这段文字共有6句话,请用“/”把它们分成两个层次。【解析】第句是提出身“在南方”常常想起北平之秋这一话题。句具体描写了北国的秋景。【答案】/9这段文字是现实写真,还是想像中的真实?这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答:_【解析】透过这些词语,我们可以看出这里的写景抒情并不是现实的写真,而是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怀念与遐思。【答案】想像中的真实。从“能看得到、听得到、能感觉到”等词语可以看出。10这段文字在写景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答:_【解析】这段文字没有一个“情”字,但句句含情,字字蕴意
7、,其浓厚的感情全都蕴含在景物描写之中。【答案】将故都的秋色与个人的情思巧妙、自然地融为一体(或景中含情,情景交融)。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113题。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11作者从_、_、_这几个方面描绘了清晨
8、在院中的所见所闻。【答案】形音(或声)色12文中对牵牛花颜色的评说“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有什么表达作用?答:_【答案】“蓝色”或“白色”是冷色,与清晨的“一椽破屋”“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破壁”等意象协调,突出了寂寞、冷落之感。13“牵牛花底”为什么还要用“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作陪衬?答:_【答案】这一虚笔描绘,让人更加体会到秋的意蕴,更加细腻深切地感受到作者的悲凉心境。阅读下列语段,完成1416题。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63301.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