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单元知能整合课件:第5单元(共14张PPT).ppt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8 2019 学年 高中语文 人教版 选修 中国古代 诗歌散文 欣赏 单元 知能 整合 课件 14 PPT
- 资源描述:
-
1、单元知能整合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断句方法一、虚词要求重点掌握18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其中,有些虚词每年都有考查,如“而”“以”“之”等;有些虚词常常考查,如“乃”“其”“且”“为”“焉”“因”“于”“与”“则”,需要我们多加注意。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往往采用内外关联、生熟组合的方式,即从教材中选取语句与阅读材料中的语句编组,要求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或不同的一项。这样做既降低了难度,同时也把我们在课内学过的既有知识与需要解答的新问题串连起来,便于考查我们对知识进行迁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对课文内
2、容要熟悉。也有试题选项全部出自文段,要求我们在读懂全文、弄懂句意的基础上作细致的比较,当然这也属于课内外知识的迁移问题。推断虚词用法的基本方法:1.抓标志有些文言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其用法是固定的。如用“见”“于”“为”“为所”表被动,用“之”“是”表示宾语前置(何陋之有、惟命是从)。2.借语法从语法结构角度切入也是解答文言虚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和“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结合文意可知,前句的主语是唐庄宗,是施动者;后者的主语是(人的)智勇,是受动者。故第一句中“于”译为“在”,第二句中“于”译为“被”。又如“将以定其志也”和“必有以也”,借助上下文的语境,能推断出
3、词性不一样,用法也不一样。前一个“以”是介词,“用”;后一个是动词,“作为”。3.借语境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紧密相关的,用法(常常表现为词性)不同,其意义必不相同。所谓“用法”,通常就是指虚词在某一语境中所处的语法地位和表达作用,用法不同,常常决定其意义不同。如“而”,在“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中,用在“翁”前,起限定修饰作用,作代词用,可译为“你的”;在“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中,起关联作用,根据文意推断,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在“吾尝终日而思矣”中,连接状语和谓语中心动词,表修饰,可译为“地”,或不译;在“如是而已”中,与“已”构成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制的语气助
4、词,相当于“罢了”。这也就是所谓“随句定义”。二、文言文断句七法1.体察文意法文言文断句,首先要把握文意。文意是断句的基础。一段文字,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怎样的意思,这个意思大致是用几句话表达出来的,有哪些关键词,抓住这些关键词,然后前后连缀,能连缀在一起,符合整段文字大意且符合语法习惯的,要连缀在一起,不能连缀在一起或连缀在一起不符合整体意思的表达,就要考虑断开。这是基本的断句方法。2.对话标志法文言文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3.虚词标志法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73880.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2021秋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八单元 25 好的故事习题课件 新人教版.ppt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