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课时练习:第9课 短新闻两篇 WORD版含答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4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课时练习:第9课 短新闻两篇 WORD版含答案 2021 2022 学年 一语 文人 必修 课时 练习 新闻 WORD 答案
- 资源描述:
-
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九短新闻两篇(35分钟35分)一、语言应用(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花儿喜欢肥沃的土壤,那是它们的家园;而我喜欢鸟语花香的社会,我渴望没有硝烟的世界,那才应是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我时常电视中看到那些被战争而失去父母家园的孩子们,呆滞的目光里流露出更多的无奈和呼唤。是谁把肥沃的土壤变得贫瘠荒芜?又是谁让幸福的生活变得动荡痛苦?是人类!是那些利欲熏心的人们!曾几度在电视上看到西方列强,动辄_对某某国家进行军事打击,让原本和平安宁的家园瞬间变得硝烟弥漫、残垣
2、断壁、尸横遍野。因为战争,人们的日常生活时常受到军事_,失去了自由。战争带来的罪恶_,战争给人们造成的伤害终生难忘。人类本应该让战争成为历史的_,不应该让战争的阴云时常笼罩在人们的头顶。人类需要安宁,世界需要和平,衷心祝愿地球上遍布着橄榄绿,天空中飞翔着和平鸽。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宣告管制有目共睹陈迹B.宣布控制有目共睹遗迹C.宣布管制引人注目陈迹D.宣告控制引人注目遗迹【解析】选A。宣告:着重指公开宣布重大事情,如国家诞生、抗战胜利等。宣布:着重指公开正式告诉(大家)。“对某某国家进行军事打击”属于重大事件,故应选“宣告”。管制:强制管理;对犯罪分子
3、不进行关押但施行强制管束,限制其一定行动自由的刑罚。控制:掌握住不使任意活动或越出范围;操纵。从语境来看,此处指的是人们的日常生活时常失去自由,所以应选“管制”。有目共睹:凡是有眼睛的人都能看见,形容事实极其明显。引人注目:吸引人们注意。从句意来看,该句表达的是战争带来的罪恶大家都能看到,所以应选“有目共睹”。陈迹:过去的事情,多指过时没有作用的事迹。遗迹:古代或旧时代的事物遗留下来的痕迹。根据文意可知,是要让战争成为过去,所以选择“陈迹”。2.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B.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C.一水护田将绿绕
4、,两山排闼送青来。D.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解析】选C。C项与文中画线句子均使用拟人修辞。A项借代,B项双关,D项互文。3.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3 分)答:_答案:原句语序不当,“看到”应移至“电视中”前;介词误用,应把“被”改为“因”;搭配不当,把“呼唤”改为“期待”。4.新闻点评就是用简约的文字对新闻进行评论,请点评下面这则新闻。要求;观点明确,是非分明,不超过35字。(5分)观察者网报道,一些流量明星的粉丝,以中国在被侵略历史中曾经签订过的各种不平等、耻辱性的条约,如南京条约九国公约等“作梗”,向自己心仪的明星示好,“你是我的南京条约,是我沦陷的开始。”这种博文竟然用第
5、一次鸦片战争中国签订南京条约后沦陷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悲痛历史,来表示自己沦陷在明星的魅力中。答:_答案:粉丝用国耻家恨“作梗”追星,“三观”尽毁,丧失底线。追星也该有底线。5.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简称中国关工委)是党中央批准成立的群众性工作组织,目的是关心、教育、培养青少年健康成长,参加者多为离退休老同志。下图是该组织的徽标,如果从红色、绿色、蓝色中选择两种为A、B、C三处着色,你将如何设计?请说明理由,不超过150字。(5分)答:_答案:A、B 着红色,象征光明,作为构图主体部分,视觉效果强烈;C 着蓝色,象征自由,在红色映衬下生动活泼。A、B 部分构成一个成人像,充满温暖与力量;
6、C 部分像一个孩子张开双臂扑进大人怀抱。整个构图喻示党中央对下一代的关心爱护;在成人关爱下自由健康,幸福成长。二、阅读鉴赏(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16分)花开了又谢严平陈佩琪离开家的时间是1937年11月,安徽芜湖一个初冬还不冷的日子。她才二十三岁,剪着短短的头发,穿着棉布做的旗袍,丰润的脸庞上一双亮亮的眼睛充满着对未来的憧憬。她喜欢演戏,在学校的演剧活动中扮演过雷雨中的蘩漪。那天的日记里,她写道:“早晨,悄悄地将所有要带的东西都整理好了,我的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不知是甜也不知是苦。下午,他们大家都去瞧抗敌剧团的戏,我没去,留在队里。我要去了,若在路上或戏院内碰着母亲或父亲
7、,那就糟糕,我是决定走不成了,因我此次走,父母不允许,是偷偷走出来的,所以既出来了,就不能让他们再看到,一看到决计逃不了的。”(陈佩琪日记(摘抄),壮绝神州戏剧兵湖南文史杂志社1990年)能够找到的关于陈佩琪的材料很少。在抗敌演剧队八队(后改为剧宣六队)几十年后整理的大事记中,11月,只有这样几句:“叶向云、田价人、陈佩琪、王问奇入队,吴剑平离队,全队十八人,较长时间内就由这十八人坚持工作。”我还看到了演剧队这个时期的两幅照片:一幅是队员们的合影,遗憾的是照片非常模糊且没有人物注明,我猜想佩琪就在其中却根本无法加以辨认;另一幅是话剧生路的剧照。该剧被称为八队艺术创作上的“重要里程碑”。作品描写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74238.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