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1 古诗二首_语文S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1 古诗二首_语文S版 一年级 下册 语文教案 21 古诗 语文
- 资源描述:
-
1、教学设计:课题21 古诗二首课时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诗、首”等13个生字;会写“入、千”等6个生字;(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 )读懂诗句的意思,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和月亮的美妙与神奇。2.过程与方法:(1 )结合课件,理解诗句;(2 )以读为主,读中体会。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激发对祖国山河和大自然的热爱。(2 )感悟“站得高,看得远”的哲理。重点难点1.朗读、背诵古诗,感悟“站得高,看得远”的哲理。2.识字、写字。教具准备1.生字词卡片。2.多媒体课件。3.投影仪。设计意图1.本课教学利用 CAI资源,引导学生的直观想象
2、,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作了铺垫。2.充分诵读,帮助学生了解诗的内容,感受美景,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及祖国山河的热爱。帮助学生感悟登鹳雀楼一诗所揭示的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望远,必须登高。”教材及学情分析本文包括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李白古朗月行两首五言律诗。这两首诗都是名家名篇,各有其特点。登鹳雀楼描写了壮丽的风景,表达了积极进取的人生哲理;古朗月行从儿童的视角写月亮,感情天真,意象优美,学生易于接受。教学过程复备第一课时(一)知诗人1.课件展示王之涣画像与简介:“王之涣是盛唐的著名诗人,他写西北风光的诗篇颇具特色,琅琅上口,广为传颂。”教师朗读简介,学生认真观看课件。登鹳雀楼是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
3、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一起读题。3.“鹳雀楼”是我国四大历史文化名楼之一,位于山西省的黄河岸边,因为经常有鹳雀栖息在它上面,所以叫这个名字。一千多年来,它一直是游人如织的旅游胜地。4.这首古诗的题目“登鹳雀楼”是什么意思呢?(二)解诗意1.自学理解(展示课件第七屏)(1 )课件出示鹳雀楼图,随录音播放展开全诗文本。(2 )学习生字。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提示:“入”书写时第一笔撇稍微低一些,起笔在竖中线上;第二笔捺要盖在撇上,两笔相连,不要写成“八”或者“人”。(3)学生练写,投影展示,全班评价。(4)学生自由朗读,读准生字、读出韵脚和节奏感。(5)指名竞赛读,看谁读得棒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语文》第13课《春之声》课件(粤教版必修3).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