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语文一二单元教案(人教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9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三年级 下册 语文 一二 单元 教案 人教版
- 资源描述:
-
1、三年级下册语文一二单元教案(人教版)第二单元 7、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读通课文内容,了解一个小村庄被洪水卷走的原因,受到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2、帮助学生学会本课生字新词。3、帮助学生联系上下文,说出有关句子的意思。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受到热爱自然、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教育。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环境保护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懂得生态平衡的意义。教学设计思路:本文篇幅短小,语言朴实,然而其隐含的道理却非常深刻,因此,“言简意深”是本文的主要特点。本篇课文语言浅显、朴实,可以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初读课文的要求有以下几
2、点:一是借助拼音和同学之间的合作,扫清文字的障碍,将书读正确、流利;二是在读书过程中思考,那个“美丽的小村庄”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继续引导学生细读课文,领会和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这里的两个“谁”值得特别注意,“谁”不作为疑问代词,是“任指”,表示没有例外,两个“谁”字连用,表明这里的人们没有任何的约束和限制,去山上砍树非常随便,因此,森林被破坏也就顺理成章了,森林遭到过度的砍伐也就有了一个前提没有人管。“拎”字,从字面上与“拿、带”一致,但为什么不可以换成后两者呢?这个“拎”字表达了
3、人们的一种非常随意的心态,它把人们那种把砍树没当作一回事的心态淋漓尽致地勾画了出来。“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这句里有两个“不断”,它们表明了对森林的破坏还在继续。最后的省略号意味深长,它虽然省掉了文字的说明,但是比文字的说明更有韵味对森林的破坏仍在继续。这里的两个“不断”和一个省略号,动态地、含蓄地表明了“过度”砍伐是如何一步一步形成的。上述的含义深刻的词句,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思考。课前准备:学生收集有关环境保护的资料。教学课时:两课时板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故事导入。 1、教师播放村庄的画面。 1、学生观看画面。2、同学们,老师
4、想给大家讲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在山谷中,有一个小村庄。 2、学生齐读课题。那里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这里住着几十户人家,靠着周围丰富的自然资源,用斧头砍下树木,盖成房子,造成各种工具。日子过得还都不错,(课件出示。)你觉得这个小村庄怎么样?(板书。)那么这个美丽的小村庄现在怎么样了呢?请同学们齐读(出示“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为什么会这样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第7课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板书课题)。二、自读?1、从大家的眼神可以看出大家很想了解这个小村庄的故事,不用着急,咱们先得把课文读通,把文中的字词读准了,这样才能更清楚的了
5、解故事的来龙去脉。现在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2、老师发现大家读书时很认真,下面老师出示词语,请大家读出来。 2、学生齐读词语。3、出示字词,指名学生朗读,开火车赛读。(注意:斧、造、栋、柴、洪、裸露等读音。) 3、学生读词语。4、大家刚才读字词时,准确、流利,那你们能不能也准确、流利地把课文读出来呢? 4、指名逐段朗读,并说说读后收获。5、课文围绕小村庄讲了怎样的一个故事呢?谁来给大家说一说。 5、学生复述课文。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过渡:课文哪个自然段描写了小村庄遭遇凶猛的洪水?1、默读课文第五自然段。思考:当时的情况怎样?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 1、学生默读课文,回答问
6、题。2、从哪些句子看出雨下得很厉害?用“”画出来。(同时向学生展示下大雨的画面。)“大雨没喘气”看到这几个字,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 一幅画面? 2、学生读课文,画句子,想象画面。3、指导朗读:读出暴雨又猛又急的气势。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4、在暴雨中,小村庄的命运如何呢? 4、学生在文中找出答案。5、什么原因导致山清水秀的小村庄变成了这样的命运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一、复习 1、复习课文,指名朗读课文,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1、学生朗读课文。2、复习生字词,开火车读生字、词语。 2、学生开火车读词语。二、学习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1、上节课我们说小村庄
7、被洪水卷走了,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切的发生呢?我们一起去找找答案吧。 1、学生读课文找答案。2、谁来给我们说说他找到的答案? 2、学生回答问题。3、山上的树木被人们用来做了什么?人们在砍伐树木做家具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通过两个“谁”通过动词“拎”你们能体会出人们的这种心态吗? 3、学生读课文找答案。4、随着山上树木的不断减少,山坡有了怎样的变化?(观看树木不断减少,土地不断裸露的动画)结合画面理解“裸露”的意思。 4、学生读文找出答案并观看动画。5、“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什么在不断减少?什么在不断扩大?通过词语“不断”和这句话后边的省略号,你体会到
8、了什么?6、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地球妈妈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有的是可再生的,比如水资源。有的是非可再生的,比如煤炭,比如森林资源,靠着砍伐树木,村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生活还算过的不错,但前一节课我们也知道了小村庄的下场,同学们,当这些村民们高举斧头对着树木砍伐的时候,他们有没有想过小村庄的 未来呢?你们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6、学生各抒己见,回答问题。三、学习课文第六自然段。 1、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村民们靠着斧头,不停的砍树,斧头在给他们带来财富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灾难。凶猛的洪水,让小村庄变成什么样了呢? 1、学生齐读第六自然段。2、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洪水过后,什么都没有了”。对于小
9、村庄的毁灭性灾难,课文只用了这一句话就一笔带过,同学们,能发挥你们的想象,将洪水到来时的情景向我们详细的描述出来吗? 2、分组讨论,学生结合课文和画面理解。3、一场大雨,美丽的小村庄不复存在,播放两幅对比图片,同学们看了这两幅图,心情怎样?4、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女生读第一自然段(愉快),男生读第六自然段(沉痛) 4、男女生带着感情分段朗读。5、小村庄被洪水卷走了,我们的心情格外沉痛,如果村民们早点警醒,亡羊补牢,也许这样的悲剧就不会发生了。同学们,让我们回到悲剧发生前,如果你是一位记者,了解到了这个小村庄滥砍滥伐树木的行为,现在你准备怎样劝阻村民,并帮助他们使悲剧不再上演呢。5、
10、学生四人小组讨论,答案可以是论文总结形式,可以是表演形式,可以是故事叙述形式。四、拓展延伸 1、设计一句环保公益广告词。2、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出一份“保护绿色家园”小报。2.分析、识记字形。“犁”上下结构,下边是年“牛”字,不要写成“木”字。“栋”左右结构,注意“栋”和“炼”的右半部分。“具”中间是三横,不要写成两横。“冒”这个字是上宽下窄,上扁下长;“冒”字的上部分不是“曰”字,第三、四笔的“横”与两边是不相连的,可和下部分里边的“横”做比较。2、学生练写。3、教师巡视指导。教学反思:第二单元?8 路旁的橡树教学目标:1、 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筑路工人
11、的行动中受到启示,增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3、 培养独立阅读能力。教学重难点:1、 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筑路工人的行动中受到启示,增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2、 培养独立阅读能力。教学设计思路:对于理解“这条笔直的公路为什么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这个问题,学生都能用一句话回答出来。但是,这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只有用心体会,用情体验,自觉自动地感悟,与教材产生共鸣,才能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发展。本课生字不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认读,可在检查学生朗读时纠正读音。教学这篇略读课文,可以通过学生自主阅读领会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就自己读后的感受与同学进行交流。对于主要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