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鄂教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8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三年级 语文 下册 教案 鄂教版
- 资源描述:
-
1、三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鄂教版)21、黑眼睛的大红鱼教学目标:1、 学会6个二类字,认识5个一类字。2、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默读课文。3、 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对海底世界的向往,使学生感受到团结就是力量,身处困境,要勇于面对,并运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问题。教学重点:通过与文本的充分对话感受团结就是力量,身处困境,要用于面对,并运用自己的指挥去解决。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导入新课。大家知道在海里什么动物最凶猛吗?对了,是大鲨鱼,它们专门欺负小鱼,可坏了。但是有一群小鱼不怕它们,还把大鲨鱼吓跑了呢?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板书课题黑眼睛的大红鱼,齐读课题。二、 初读课文。
2、1出示自学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有什么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字典。2) 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3)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3检查自学情况,指名说课文大意。质疑问难,交流体会,将问题归类,提炼出帮助理解课文内容的有价值的问题。三、 学习课文1-3自然段。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这段讲了什么?(这段告诉我们大海里有一群小雨,其中只有一条是黑色的,其余都是红色的。)读一读。2自己读第二段,看看发生了什么事?看图认识虎头鲨。3失去了同伴的小黑,感到怎么样?(当鲨鱼吃掉了小黑的伙伴小红鱼后,小黑在海中漫无目的的游着,形单影只的他感到孤寂,害怕。)你该怎么读这几段呢?四、 学
3、习书写生字。1学生分析字的结构特点。根据字特点让学生独立识记:“涛,况,慌,掉”为左窄右宽,“逃”为半包围结构,“且”为独体字。 2指导学生书写。 第二课时一、 复习导入。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大意。 二、 学习新课。失去了同伴的小黑又孤寂,又害怕,又难过,它到了哪里呢?1学生自己读第四自然段。说说小黑在海底看到了什么奇妙的生物。在文中勾画出来。(小黑游到了海底,看到了很多奇妙的生物。 他看见了像彩虹果冻一般的水母,看见了走起路来像怪物似的大龙虾,看见了像是被看不见的先牵着游的怪怪鱼,看见了长在岩石上像糖果一样漂亮的海草读出自己对海底世界的向往和喜爱。) 2小黑又碰见了很多小红鱼,他想出了一个什么
4、好主意?(小黑让小红鱼密密的挨在一起,游成一条大鱼,自己做这条大红鱼的眼睛。)他的办法有作用吗?一起来读读课文吧! 三、 拓展训练。小黑和他的朋友后来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呢?1展开合理的想象,说说后来的故事。分小组交流。2由小组挑选,全班交流,学生评议,3教师小结。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从这些小鱼身上,我们深深的感受到,团结就是力量,身处困境,要勇于面对,并运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问题。)板书设计 :21、黑眼睛的大红鱼 看到许多奇妙的生物想出一个好办法-变成一条大红鱼 团结就是力量 智慧就是力量 古诗诵读牧童教学目标:1、 认识一个生字。2、 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3、 结合图画和
5、注释了解诗句的大意,感受牧童自在快活的生活,体会牧童悠然自得的心。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谈话导入大家觉得大自然美吗? 今天学习一首古诗牧童,诗中描写了郊外的景色和牧童快活的生活。 齐读课题。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1 借助拼音自读古诗,画出本课的生字。同桌之间互相认读。2自由读。 同桌互读,三、诗人眼里的牧童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到诗里去找找吧! 诗意描述: “草铺横野六七里”在广阔的原野上,铺满了青青的野草。“六七里”在这个不是实指,而是虚指。下句 的“三四声”也是虚指。“笛弄晚风三四声”牧童悠闲的放着牛,吹响了笛子,几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徐徐的晚风传来。 “归来饱饭黄昏后”牧童回
6、到家里已经到了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 “不脱蓑衣卧月明”连蓑衣都没脱,就躺下来,有滋有味地观赏那渐渐升起的明月。 (这首诗形象,鲜明的表现了郊野辽阔的景色和牧童自在的快活的生活。诗句抒发了悠闲自得,怡然自乐的野趣。)三、巩固。 配乐背诵古诗。 试着默写一下。板书设计: 牧童草 六七里笛 三四声归来 黄昏后不脱 卧月明 语文乐园七教学目标:“我来试试”由四部分组成:读一读,表示时间很短的词;认一认、读一读,体会诗中赞颂的精神;写一写、背一背,朗读并背诵名言谚语;读一读,朗读诗歌体会感受。“探究与发现”知道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所表示的意思不同,甚至连词语的感情色彩也发生了改变。教学时间:二课时
7、教学过程:一 导入“语文乐园七” 明确学习内容和要求。二 读一读1 出示词语,学生自由读词语,读准字音。2 教师利用词语卡片,随意点学生认读。并将卡片贴在黑板上。3 集体认读词语,思考:这些词语有什么共同之处?4 全班交流。5 教师小结:这些词语都表示时间很短。像这样的词语还有一些,你能说出一两个吗? 学生自由补充,如:转眼间、须臾三 认一认,读一读1 出示四幅图,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体会图意。2 出示诗句,结合图画自由读诗句,理解诗句的含义。3 小组讨论:诗句的含义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推选代表准备发言。4 全班交流。5 教师点评。5指导朗读,检查学生背诵。四 写一写、背一背1 出示三句名言谚语
8、,学生自读自悟,体会句子表达的情感。2 指名读句子,结合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3通过多种形式地朗读,引导学生熟读成诵,可开展“看谁背得又快又好“的活动。4 指名背诵。同桌互背互查。5 学生交流积累的有关名言。6 教师指导学生抄写名言,做到正确抄写,整洁美观。 教师注意学生书写、执笔的姿势。五 读一读1 学生自由朗读小诗想要。边读边想:你读了这首诗,知道了什么?2 全班交流。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思考令梦想成真”?为什么“思考令梦想成真”?3 自由有感情地朗读小诗,读出自己的感受。4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班齐读。六 探究与发现1 自读相声片段,说一说这段相声讲了什么意思?2 指名读带点词语,思考带点
9、词语是什么意思?3再读片段,你读后有什么发现?4 交流自己的心得和发现。(1)“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指办事不负责任,在这里形象地描述了射击运动员在射击比赛时的动作。(2)“得寸进尺”比喻贪婪的欲望越来越大。在这里把跳高运动员积极拼搏,不断努力取得好成绩的精神面貌展现出来了。5 你是怎么发现的?大家交流学习方法。6 拓展训练: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例子吗?7 教师总结。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这种现象是非常普遍的,知道这一点,对我们正确阅读、写作大有好处。 口语交际 :帮助过我的人教学目标:1通过话题懂得自己的成长过程离不开别人的帮助。对帮助过我们的人,要懂得感激,并记住他们对我们所做的
10、一切。2 培养学生清楚表达和认真倾听的习惯,并能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想法。教学重点用准确灵活的语言把别人对我的帮助说清楚。教学过程:一 激趣导题1儿童歌曲说谢谢,像这样的事情你经历过吗?2 导出话题“帮助过我的人”二 分组交流1 教师提出要求:在成长过程中,我们都得到过别人的帮助,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帮助过自己的人和事。2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教师巡视、辅导。 小组推荐代表准备在全班交流。三 全班交流1 小组代表交流,教师和其余学生倾听。2师生评议:(1)内容是否准确具体;(2)语句是否通顺流利;(3)语言是否生动灵活;(4)3 学生根据提出的要求和建议,再次练说。4 通过这些交流你明白了什么?教
11、师小结:(略)四 拓展训练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如果再得到他人的帮助,我们都可以像今天这节课所学到的这样,真心真意地说声:“谢谢”。习作黑眼睛的大红鱼(第二集)习作要求: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并能把自己想到的内容清楚地表达出来。习作过程:一 回顾课文内容1 指名讲述课文黑眼睛的大红鱼。2 回顾小黑在大海里看到了哪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小黑和小红鱼用什么办法吓跑了鲨鱼二 分组交流1 教师提出要求:展开想象,编出出乎意料又合情合理的故事。2 学生在组内交流,相互讲述,相互启发。 教师巡视,辅导能力较差的学生。3 组内推选代表,准备在全班交流。三 指名讲述1 各小组代表继续讲述黑眼睛的大
12、红鱼的故事(第二集)。 师生评议:(1)想象大胆、合理。(2)语言通顺、流畅。(3)情节生动、具体。2 按要求补充、修改故事内容。四 指导写作1 把自己讲述的故事内容写下来。 教师辅导能力较差的学生。2 按修改作文的要求,独立修改作文。五 优秀习作欣赏。1 优秀习作自荐。2 欣赏、评议。六 誊写作文(略)22竿上取物教学目标:1 学会10个字,认识8个字2 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3 默读课文。复述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徐长文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巧妙,激发学生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热情。教学重点:默读课文,了解徐长文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巧妙。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学习过程:
13、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出示课题,齐读课题,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提出问题2 鼓励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3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些什么?同座交流:作者写了徐长文小时候的两件事:徐长文用巧妙的方法提水过桥;徐长文把长竿伸到井里,轻松取到了礼物。二 默读课文,体会内容1 自由默读课文15自然段,用笔画出描写徐长文提水桶过河的语句,并多读几遍。2指名朗读徐长文提水过桥的语句,思考徐长文的方法和别的孩子有哪些不一样。3学生找出不一样的地方全班交流。联系自己的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理解“欢呼雀跃”“莽莽撞撞”的意思。重点指导朗读:“他找来两根绳子,把它们分别系在装满水的木
14、桶的桶柄上,然后将木桶放到水里,双手牵着绳头,轻轻巧巧地走过竹桥,到了河对岸。”4 体会徐长文解决问题的方法妙在哪里,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齐读:“好哇!”孩子们见徐长文过了桥,个个拍手称好。小结:徐长文提桶过桥,这一系列动作流畅、轻松地完成了,可见他早已经过周密的思考,真是一个会动脑筋的孩子。三 按照方法,自学课文1 默读课文第六自然段,按照同样方法自学2 分小组相互交流学习成果。老师巡视指导。(1) 伯父提出了什么要求?(2) 徐长文的方法和其他的孩子又有什么不同?(3) 结果怎样?3 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结果,其余学生补充。 教师趁机指导朗读:“站在一旁的徐长文想了想,从伯父手里接过竹竿,走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