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8《咬文嚼字》课件(共58张PPT).ppt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6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咬文嚼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8咬文嚼字 课件 共58张PPT 人教版 高中语文 必修 58 PPT
- 资源描述:
-
1、 苏轼文思最快,立即响应,填字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黄庭坚接对: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则填: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轼与小妹、黄庭坚一日赏画,见上面题联有趣:轻风细柳,淡月梅花。看是四字联,中间却空一字,小妹建议为中间加字作“腰”,成为五言联句。小妹最妙:“扶”字不仅写出风的轻柔和柳的纤弱,而且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之态,因而更形象生动;“失”字表现出了月下梅花不映不隐的朦胧美,既强调了月光的皎,又兼顾梅花的洁,突出了两者融为一色的景象,更加吻合贴切。“义虽深,理虽当,词不工者不成文,亦不能传神也。”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卢延让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为
2、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顾文炜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方干夜学晓不休,苦吟鬼神愁。孟郊孟郊、贾岛等人还因此被称为“苦吟诗人”。咬文嚼字朱光潜元代无名氏杂剧劝夫杀狗中有:“由不得你咬文嚼字。”成语“咬文嚼字”既来源此。、形容过分地推敲字句、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在汉语大词典中,“咬文嚼字”有三个义项: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清代,桐城出了以方苞、刘大櫆、姚鼐为代表的一批文学家,成为“桐城派”。其文章特点在于简洁,朱光潜早年在桐城派古文学私塾中读书,旧学功底很深。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
3、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入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就读爱丁堡大学时写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民国时期出版业的一大景观;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2年,写了谈美一书。谈美和另一本专著文艺心理学也有关联,可以说是文艺心理学的缩写本。当时朱光潜还在国外留学,正在研究文艺心理学,他善于把西方各种美学、心理学理论与中国人熟知的文学现象结合起来,和鲜活的审美现象结合起来,书中精辟见解层出不穷,让人读来津津有味。朱光潜是怀着一种崇高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来写这本不厚的小册子的,他用通俗易懂
4、的方式和明白如话的语言把高深的美学问题讲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从而起到了净化读者心灵、提升一代青年精神境界的作用。“人生的艺术化”人生本来就是一种广义的艺术。“过一世生活好比做一篇文章。完美的生活都有上品文章所应有的美点。”“文章忌俗滥,生活也忌俗滥。”“慢慢走,欣赏啊!”他用这种人生观劝告年轻人,好好珍惜生命,体味生活,让人生有意义,有价值,有味道。“孟实先生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这种宏观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值得学者深思。文艺理论当有以观其会通,局于一方一隅,是不会有真知灼见的。”朱自清1933年回国。回国前写了诗论。“在我过去的写作中,如果说还有点什么自己独立的东西,
5、那还是诗论。诗论对中国诗的音律,对为什么中国诗后来走上了律诗的道路,作了一些科学的分析。”朱光潜文艺心理学诗论,开华人美学研究的先锋,是我国比较美学的典范作品,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著名诗论,触类旁通,潇洒自如,美不胜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光潜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试图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学术研究,成为美学界一个重要流派的代表。此外,他还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他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代表了中国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水平。迄今无人敢代他的地位
6、,无作品敢代替此书。文化大革命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美学老人”朱光潜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他的座右铭:“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创作心得:把数量不多的好诗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要弄懂每字每句的确切意义,还要推敲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等到自己动笔时,于无意中支配自己的思路和气势。朱光潜谈文学 在
7、本文中,“咬文嚼字”应该怎么理解呢?(用文中原话回答)“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第3段)也就是说,朱光潜先生赋予了这个词新的意义,将其贬词褒用了,认为“咬文嚼字”是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作者论证自己的观点,他的论证方法最明显的是哪一种?(1)郭沫若改台词。(1、2段中“这”与“是”)(2)王若虚改“李广射虎”。(3)“推敲”。(4)惠山烹小龙团的诗句。(5)套语的实例。例证法。鲁迅秋夜开篇的句子:“在我家的后园,可以看到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如果写成“在我家的后园,可以看到墙外有两株枣树”有什么不同?哪个更好?第一位客人是上海吊丝
8、厂的 第二位客人是开封搪瓷厂的 第三位客人是浡阳皮革厂的 第四位客人是自贡纱厂的 第五位客人是三味书屋的题李凝幽居唐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附近没有人家为邻,一切是那么闲适宁静,一条长满青草的小路,通向了庞杂荒芜的庭院。“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月光皎洁,万籁俱寂,鸟儿栖息在池边的树上,一位僧人披一身月色,深夜来访,敲响了这座庭院的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没想到主人不在,往回走的路上,过了桥格外引人注目的是风光秀丽的原野景色,夜风轻拂,天上的云随风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暂去还来此
9、,幽期不负言。”我这只是暂时回去,过一段时间再来,共同归隐的约定,我是不会食言的。译文2:幽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往来,只有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的小园。鸟儿歇宿在池边的树上,归来的僧人正在月下敲响山门。走过小桥呈现出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正在飘动,好像山石在移动。我暂时要离开这里,但不久还要回来,要按照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隐居,决不食言。早 梅唐齐己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后人称郑谷为“一字师”一以上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文字的背后是作者的思想感情,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感情。这就是我们无论是阅读还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