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课件11:第3课 囚绿记 .ppt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课件11:第3课 囚绿记 人教版 高中语文 必修 课件 11
- 资源描述:
-
1、第3课囚绿记陆蠡你是否感到惊喜没有绿色,生命将毫无意义走近作者陆蠡(19081942),原名陆圣泉,笔名陆敏、六角。浙江天台人。现代散文家、翻译家。以散文诗集海星步入文坛,崭露头角。后来又出版了散文集竹刀和囚绿记。他的散文善于从琐细的生活情节中,挖掘某种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透出了作者真诚、淳朴心灵的闪光,作品大都瞩目现实社会和下层人民的贫穷疾苦,通过对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淳朴的优良品质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颂赞,表现出作家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和可贵品格。在艺术上,那乡野泥土的气息,忧郁动人的故事情调,优美清丽的文笔,严谨的构思,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其文笔缜密、漂亮、醇厚,感情深沉、诚挚、朴实。
2、他还曾翻译了俄屠格涅夫的罗亭、英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法拉芳登的寓言诗和拉马丁的希腊神话。上海沦陷后,陆蠡留沪主持该社工作。1942年4月13日,因出版抗日小说被捕,刑审数月,受尽酷刑,英勇不屈,被日寇秘密杀害。本文写于抗日战争爆发一年之后。当时,北京沦陷,作者移居上海,日本侵略者在中华大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打败日本侵略者,把他们赶出中国,争取民族的自由解放,已成为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的共同心声。陆蠡的这篇散文囚绿记,就是写作者在上海“孤岛”时期怀念在北京的生活:窗外的两枝碧绿的常春藤被自己牵进迎窗的案头,然而这“囚背景解读进”屋里的绿藤,尖端仍朝着窗外的阳光,颜色却一天天变得萎黄,枝条也细瘦
3、起来。直到抗战爆发,作者被迫南回,才将这永不屈于黑暗的“囚人”释放,并真诚地祝福它繁茂苍绿。本文虽写的是“囚绿”的故事,实际上“言在此而意在彼”,他赞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歌颂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也是表达作者期望沦陷的祖国山河早日摆脱日寇的黑暗统治,重获光明自由的情怀。本文选自囚绿记(文化生活出版社1940年版),写于1938年秋,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文题解读本文题为“囚绿记”,意思是记述“囚绿”的经过。“囚绿”是指作者囚禁窗外的常春藤。作者通过破碎的窗口把窗外的常春藤柔条牵进居室,因为常春藤是绿色的,故简称“囚绿”。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因为他爱绿。他把绿“囚”牢了吗?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4、。离开了绿,他又对绿充满了思念。本文通过写赏绿、囚绿、放绿、思绿的过程,表现了作者对光明和自由的向往之情。结构图示(1)精巧的结构本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蓄势充沛,伏笔巧妙,腾挪跌宕,针脚细密,犹如一丛生机勃发的常春藤,柔婉多姿,清丽媚人。写法赏析文章的开篇不是采用“破题法”,开门见山,点出题旨,而是用“冒头法”,从去年夏间的事情,娓娓道来,寻绿、赏绿、囚绿、放绿、怀绿逐层展开。其间,疏密相间(如详写“囚绿”,略写“怀绿”),虚实相生(如把装饰“实”的房间的绿移来装饰“虚”的心情),富有变化。作者这样安排,显得精巧谨严,平实自然,另一方面又平中见奇,出奇制胜。(2)深沉婉转的抒情借物抒情。借物
5、抒情,以小见大,是这篇散文最显著的特点。文章没有故事,只是记叙了作者旅居古都北平,选定可以看到绿色的房间和“囚绿”“放绿”这样几个很小的生活细节,通过深入挖掘,于平淡中包藏深邃的意蕴和丰富的哲理,在常见的绿色中凝聚了自己的情感和民族的精神。直接抒情。课文除运用借物抒情的手法以外,还运用了直接抒情的手法。(3)巧妙的象征手法本文写于1938年秋,当时正处于抗战的前期,日本帝国主义妄图灭亡中国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全国人民需要紧密地团结起来,反抗日本的侵略。本文通过写作者在孤旅生涯中“囚绿”的故事,借窗前一株永向光明的常春藤,抒发了自己对象征着生命与和平的绿色的深沉的情感,表现了作者对光明和自由的向
6、往之情。通过对“绿囚”的赞美,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的抗争精神。绿囚的精神:永不屈服于黑暗。绿囚的象征意义: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4)淳朴清丽的语言作者像聊天似的信笔写来,文字纯厚质朴。“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伸长”“攀缘”“舒放”,层层递进,而整个句子,整中有散,长短交错,读起来既简洁明快,又舒展自如。作者如同画家调和色彩那样运用词语,准确地描绘出绚丽多变的色彩。绿有“嫩绿”“柔绿”,黄有“嫩黄”“瘦黄”,等等。新奇贴切的比喻的运用,更为文章增辉添色。1.这篇散文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安排文章结构的?在结构上具有怎样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