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专题九第3课方山子传 WORD版含解析.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7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2020学年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专题九第3课方山子传 WORD版含解析 2019 2020 学年 语文 苏教版 选修 唐宋八大家 散文 选读 专题 方山 WORD 解析
- 资源描述:
-
1、第3课*方山子传1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小龙吟2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八声甘州3劝君看取利名场,今古梦茫茫。喜迁莺4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黄州定院寓居作5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临江仙夜归临皋一、字词积累1通假字前十有九年通“又”,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犹见于眉间通“现”,显现往往阳狂垢污同“佯”,假装方山子傥见之与通“倘”,或许,可能2一词多义(1)慕(2)闻(3)等(4)因(5)然(6)焉3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名词作状语岁得帛千匹每年名词的意动用法闾里之侠皆宗之以为宗,尊崇(2)动词的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使跟从(3)形容词的活用形容
2、词的使动用法亦足以富乐使富足享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余既耸然异之以为奇4古今异义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古义:骑在马背上。今义:立刻,立即。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古义:任职。今义:投身到(事业中去)。然终不遇古义:不被赏识,得不到重用。今义:没有遇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古义:遗制。今义:死者生前的相片或画像。5文言句式(1)判断句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2)宾语前置句何为而在此(3)状语后置句鹊起于前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4)省略句欲以此驰骋当世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亦足以富乐徒步
3、往来山中(5)被动句然终不遇二、文学常识1走近作者见“专题一留侯论”2写作背景苏轼在方山子传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矛盾,与他当时的政治处境有关。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李定等人诬以诗文谤讪新法,下狱治罪,九死一生,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对一向胸怀大志,希望做出一番事业的苏轼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沉重的打击,因此,他对方山子的“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的遭遇,别有感触。写方山子,实际上是自悲不遇。但他以诗文被祸,不便直言,于是才隐约其辞,语多深婉。从这个意义上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时心态的一种形象折射。3相关知识传记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传记和历史关系密切,某些写
4、作年代久远的传记常被人们当史料看待。一般由他人记述,亦有自述生平者,称“自传”。传记大体分两大类:一类是以记述翔实史事为主的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另一类属文学范围,传记作者在记述传主事迹过程中,可能会渗透自己的某些情感、想象或者推断,但和小说不同,传记一般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一、结构图解二、内容研读1在方山子身上最能打动作者的是他的“异”,那么方山子的“异”表现在哪些方面?作者对此是怎样的态度?明确他与常人不同的生活道路。少年血气方刚,一身侠气。成年折节读书,有志用世。晚年无所遇合,遁于光、黄间。生活态度的独特:庵居蔬食,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所著帽,方屋而高。待人接物的方式
5、:不与世相闻,人莫识也。其家庭情况及其大气、大方的行为作风。世有勋阀,岁得帛千匹。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态度:颂扬方山子淡泊自守的高洁品德,借此流露出同为不遇的感慨。2为什么方山子听了苏轼的遭遇后,表现出“俯而不答,仰而笑”的情态?明确这既表现了方山子对于黑暗腐败的世道的熟悉(因为他是过来人,所以见怪不惊),又极含蓄地表现了他对作者的理解、同情以及对打击诬蔑苏轼的那些奸邪小人的蔑视。3第四自然段为什么要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明确为了突出其“异”于常人之处,甘心放弃显赫的家世而庵居蔬食必有其自得之处。作者在此极度赞颂方山子超脱世俗的高尚美德,直接赞语仅最后一句“此岂无得而然哉”。4方山子的
6、“隐”,是不是真正的消极遁世?明确方山子的由侠到隐、由入世到出世,不可能是思想感情上的彻底消解,作者已经从他的神情上看到了这一点:“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那么,这种思想感情的延续之下隐藏的是什么呢?文章的最后似也有此一问:“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阳狂”二字透露了个中消息。原来,这些所谓异人的不寻常行为乃是一种掩饰,是为了压抑心中的激情,平息内心的矛盾。方山子也正是如此。他折节读书,原是为了有所作为,干出一番事业,但由于无所遇合,只得被迫归隐。他的心中怎不萦绕着难以解脱的痛苦呢?他过去的少年壮志又怎能不以某种方式流露出来呢?因此,方山子的隐
7、,并不是彻底的出世,而是借隐来掩饰内心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痛苦。三、主旨归纳本文通过对方山子生平的生动介绍和描写,给读者展示了一位出身富家,少年踌躇满志、威武侠义,中年舍弃豪华、自甘清贫、不慕荣华、崇尚道义、崇尚自然的隐士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他的喜爱之情,流露出作者对自由、安宁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寄托了作者对人生的无限感慨,隐约有不平之意,流露出自己因仕途坎坷而郁郁不得志的心情。四、写法鉴赏1不主故常,起笔新巧作者没有像一般传记那样平铺直叙地介绍姓名、籍贯、世家等,而是从得到“方山子”这样一个特殊称号的缘由写起,将最能吸引人、最能突出人物形象的事实告诉读者,别开生面,不同凡响。2一线贯串,不离主旨
8、开头一段就提到方山子是“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的“光、黄间隐人”,把主旨指出来了。然后,以这个主旨为“一个连贯体,一根连续不断的链条”逐层写下去。以方山子的“隐”和“异”贯串全篇,将一些看来似乎是零零星星的贝壳珠粒,穿缀成了闪光的色彩斑斓的项链。3变化多端,舒卷自如本文的结构有个特点多变。全篇以内在的思想为结构的主要线索,而又考虑时间和空间顺序的外在情节线索。一、基础过关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A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慕:仰慕。B然终不遇 遇:对待。C见其所著帽 著:戴。D因谓之方山子 因:于是。解析:选B。“遇”解释为“机会”。2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唯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97883.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