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试题一课一练草原有答案 人教新课标.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五年级下册语文试题一课一练草原有答案 人教新课标 年级 下册 语文试题 一课一练 草原 答案 新课
- 资源描述:
-
1、试题一、现代文阅读(25分)1(15分)阅读冲浪。林海(节选)大兴安岭这个“岭”字,跟秦岭的“岭”字可大不一样。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够描绘出那么多的绿色来呢!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落叶松。是的,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
2、白色的浪花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上的浪花吗?两山之间往往流动着清可见底的小河。河岸上有多少野花呀!我是爱花的人,到这里我却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连树与树之间的空隙也不缺乏色彩:松影下开着各种小花,招来各色的小蝴蝶它们很亲热地落在客人的身上。花丛里还隐藏着珊瑚珠似的小红豆。兴安岭中酒厂所造的红豆酒,就是用这些小野果酿成的,味道很好。(1)你能判断出下列句子分别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吗?(1)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2)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3)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
3、色的浪花吗?()(2)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衫”指,“裙”指,“绣花鞋”指。(3)请给下面的句子换种说法,意思不变。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上的浪花吗?(4)给下面的句子“瘦身”。(1)花丛里还隐藏着珊瑚珠似的小红豆。(2)松影下开着各种小花,招来各色的小蝴蝶。(5)读了全文,我知道了,兴安岭真是一个的地方。2(10分)课文回放,完成练习。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
4、,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1)根据选文内容选出正确的选项。老舍第一次见到草原非常愉快,他将草原的美景比喻为()。A.白色的大花B.柔美的线条C.绿色渲染的中国画D.墨线勾勒的中国画(2)作者是按()的顺序写这段文字的。A.从上到下B.从近到远C.从前到后D.从整体到部分(3)“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
5、上了白色的大花。”句子中绿毯的“毯”字体现了()。A.草原的绿色美B.草原的草毛茸茸、蓬松松、软绵绵的美C.草原的辽阔D.草原人民的热情(4)判断题。根据选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在选文中,作者写出了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无边的绿毯”指草原,“白色的大花”指羊群。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写作者因眼前见到的景色而流露出依依惜别之情。(5)你能判断下面的句子都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吗?填一填。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二、默写(10分)3(
6、10分)佳句积累。(1)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羊群一会儿,一会儿,走到哪里都像。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第12课与朱元思书(同步课件)-【上好课】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ppt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