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6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9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资源描述:
-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教学目标:能力目标1、初步把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流程。2、学会分析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3、领会辛弃疾词的慷慨悲郁的艺术风格。德育目标感知词中流露出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点和难点:1、鉴赏诗词的基本流程。2、典故的运用及作用。3、对比手法的运用及作用。教学过程一、导入继承苏武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作家作品: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祖父辛赞,未及南
2、渡,仕金历宿亳沂海诸州。辛弃疾受学于亳州刘瞻,与党怀英为同社生,号“辛党”。 二十一岁参加耿京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
3、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写作背景: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19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
4、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被迫隐退,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64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侘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作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侘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
5、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二、初读课文,疏通文字。1、听课文录音带或者教师范读,疏通文字。2、补充注释: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北顾:回头向北望。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3、思考问题:找出韵脚,并在朗读中体会。左、住、虎、顾、路、鼓、否。厌声韵。三、由题入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是词牌名。京口是地名,是现在的什么地方?明确:(镇江),登上京口北固亭看到什么?怀了什么古?哪些古人近事?想表
6、达什么?(借题目发问,整体把握)江山。斜阳草树,寻常巷陌。(有答“舞榭歌台”,反问后学生警觉发现,这是想象中的,被风吹雨打走了)这景没什么特色,写这干嘛?为了写出人。两个什么人?孙权、刘裕。英雄孙权,风流英雄建功立业,曾一度定都京口。刘裕,普通人家出身,却能挥军北伐,曾两度攻破洛阳、西安,后建立了刘宋朝廷。可想的人,历朝历代多了,据说梁山伯祝英台就发生在那里,他怎么不回想呢?“想当年”句,写出了什么,想表达什么?当年北伐的声威、气势。简介背景四、(1)阅读上片。让同学分出层次,教师讲析。分两层。千古江山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是第一层,写向四周远眺大好河山,缅怀曾经在京口建都的孙权。孙权是三国时吴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