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第2课《王何必曰利》公开课教案(2课时5页).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9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王何必曰利
- 资源描述:
-
1、王何必曰利公开课教案(先秦诸子选读)授课人:唐玉莹 上课班级:1501班 上课时间:2019年4月21日第四节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文中文言知识。 2、掌握孟子对比论证的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1、 分析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首尾呼应的结构;2、 诵读课文,对比孟子和孔子的义利观。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领会孟子思想对今天的启示意义,从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教学重点: 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学习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教学难点 : 掌握孟子的义利观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读法、探究法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第一、三则,第二课时学习二则)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战国中期,诸侯纷纷以征伐经营天下,往往追名逐利
2、、唯利是图。世风蜕变,江河日下;兄弟反目成仇、儿子遗弃父母、臣子不顾国君,社会尔虞我诈、弱肉强食、混乱动荡。为了改变社会现实,孟子在世人面前高高地扬起了仁义的大旗。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王何必曰利,看看孟子的思想主张。二、简介孟子及孟子三、学习第一则 1、学生诵读第一则内容。2、抽查学生预习情况,掌握文言知识,落实翻译。3、第一则内容探究(1)找出孟子在选文中的中心论点。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2)分析孟子所用的论证方法。 正反对比论证 A、通过反面分析“利”的坏处 弑君 犯上 B、通过正面阐述“义”的好处 孝亲 忠君 (3)分析孟子说理的思路 A、面对梁惠王关于利的问题,首先亮出自己
3、的观点。 B、通过反面分析“利”的坏处国危矣 举例论证:不夺不魇 C、通过正面阐述“义”的好处:推行仁义才是大利所在。 举例论证 正反对比论证 D、再次强调论点,突出自己鲜明的立场:义先于利。首尾呼应,突出立场。 小结: 孟子见梁惠王一文采用正反对比论证说理,分析了急功近利就会弑君杀父,躬行仁义则会忠君孝父,“先义后利”,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课文延伸:孔子说“见利思义”“见得思义”“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孟子。滕文公下联系实际: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当今社会是一个物质社会,人们追求利并没有什么错。但如果把人生所有的东西都以“利”作为标准,那么,我们的人生是不幸的,特别在这充
4、满商业竟争的社会,一些人一切向钱看,虽然谋取了利益,但心灵世界却空虚的一无所有。四、学习第三则1、这一则强调了什么内容?明确:分析利与善对人的发展倾向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扬善圣贤之君 逐利杀人魔王“鸡鸣而起”一则也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可由此分析利与善对人的发展倾向所产生的不同影响。2、评析:鸡鸣而起,为谁辛苦为谁忙?不要只顾匆匆忙忙,不要只抱怨太累太辛苦,而要忙里偷闲,静下心来想一想,到底是为谁辛苦为谁忙。如果太看重利,在利害关系中不能自拔,“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那又是不是有些迷失本性了呢?更何况,如果一味逐利,不择一切手段,不惜铤而走险,那倒很可能真正成为“蹠之徒”也未可知呢? “鸡鸣而起
5、,孳孳为善”表现了一种崇高的人格力量。这种人格之美是一种可与日月同辉的大美和壮美。五、课堂小结六、布置作业:预习第二则选文第二课时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二、学习第二则 1、诵读第二则选文。2、抽查学生预习情况,掌握文言知识,落实翻译。3、第二则内容探究。(1)宋牼劝战的方式和条件是什么?明确:言其不利,有所遇。(2)孟子数落宋牼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反对他从利角度去劝说两国国君。(3)孟子又提出了怎样的观点?明确:何必曰利曰仁义而已(4)孟子推行仁义有什么好处? 明确:行仁义兄弟手足情深、父子共享天伦、君臣同心同德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5)探讨本则的论证方法:正反对比论证A、怀利: 兄弟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03689.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