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文无定格 贵在鲜活 第18课 推荐作品 游沙湖 苦斋记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 资源描述:
-
1、第18课推荐作品游沙湖苦斋记记一记1.字音(1)蕲水() (2)浸溪()(3)再少() (4)相田()(5)粟菽() (6)茹啖()()(7)清泠() (8)荼蓼()()(9)重褥() (10)饫肥()(11)疏粝() (12)榛莽()答案:(1)q(2)jn(3)sho(4)xing(5)sh(6)r dn(7)lng(8)t lio(9)chng(10)y(11)l(12)zhn2通假字(1)室十有二楹:(2)覆之以茆:(3)其中多斑文小鱼:(4)其槚荼亦苦于常荼:(5)燕坐于华堂之上:(6)籍柔覆温之躯:答案:(1)又,用在整数与尾数之间(2)茅,茅草(3)纹,花纹(4)茶,茶的古体字(
2、5)宴,安闲(6)藉,垫辨一辨1.一词多义(1)疾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凡牧民者,必知其疾()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2)修倚修木而啸()乃重修岳阳楼()吾妻死,室坏不修()余独好修以为常()答案:(1)名词,病名词,疾苦,痛苦动词,痛恨形容词,强,猛烈(2)形容词,长、高动词,修建动词,整治,修理美好2词类活用(1)君看流水尚能西:(2)下临兰溪,溪水西流:(3)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4)野蜂巢其间:(5)故遂择其窊而室焉:(6)名其室曰苦斋:(7)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8)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9)惟先生乐游:(10)食必珍美
3、:答案:(1)名词活用作动词,向西去(2)名词作状语,向西(3)形容词作动词,擅长(4)名词活用作动词,筑巢(5)名词活用作动词,筑室(6)名词活用作动词,命名(7)使动用法,使劳苦,使劳累,使饥饿(8)使动用法,使有利(9)意动用法,以为乐(10)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珍贵美味的食品3古今异义(1)于是鲜支、黄蘗、苦楝、侧柏之木古义:今义:表承接连词(2)食之可以清酒古义: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表示许可答案:(1)在此(2)可以用来4特殊句式(1)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2)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3)遂往求疗:(4)予买田其间:(5)覆之以茆:(6)燕坐于华堂之上:(7)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
4、而善苦:答案:(1)判断句,“为”表判断(2)判断句,“者也”表判断(3)省略句,“遂”前省略主语“予”(4)省略句,“其间”前省略“于”(5)状语后置句,应为“以茆覆之”(6)状语后置句,应为“于华堂之上燕坐”(7)定语后置句填一填1.作者简介(1)苏轼(见第6课苏轼介绍)(2)刘基(13111375),字,谥曰,青田(今浙江青田)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1514)被追赠太师,谥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他辅佐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
5、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答案:(2)伯温文成朱元璋宋濂高启2文化常识【随笔小品】中国古代的随笔小品最早发源于先秦两汉,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成熟于代,到时期最为繁荣兴盛。它不拘题材文字、格式技巧、品格趣味,很多都是信笔写来,自然流畅,摇曳生姿,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苏轼的随笔小品,更是“不刻意为文,遇有可记,随笔写去”,“或直抒所怀,或因事见理,处处有一东坡,其为人,其哲学,皆豁然呈现”。刘基的苦斋记是一篇颇为别致的书斋记,辩证说理,体现出深刻的思想性。答案:唐明清理一理1.思路归纳(1)游沙湖记人庞安常:耳聋、颖悟过人(以眼为耳)作
6、者:被贬之人(以手为口)记游奇景:精神:自信旷达(2)苦斋记第一段交代苦斋之所属,从的介绍中,说明“苦”的由来。第二段具体写乐生于此地的“物性之苦者”,从实物方面说明苦斋命名之来。第三段承前段补述建苦斋的由来和记述苦斋生活的概况与乐趣。第四段从事理方面阐明苦与乐的的辩证关系。第五段收束全文,说明作记原因。答案:(1)溪水西流(2)环境、气候与植物特性相为倚伏,互为转化2主题提炼(1)游沙湖本文以的语言,的行文方式,通过描写异人庞安常耳聋心明和奇景兰溪水向西流,表现了作者风趣、开朗的个性和乐观、积极的精神。(2)苦斋记本文是书斋主人章溢请刘基写的一篇记。作者围绕苦斋的“苦”字,借景抒情,缘景说理
7、,极其通俗而深刻地阐明了的道理,给人以启迪。答案:(1)生动活泼无拘无束(2)“苦之为乐”和“苦生于乐”想一想1.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善医而聋 是日剧饮而归B休将白发唱黄鸡 将进酒,杯莫停C遂往求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D余以手为口 以吾一日长乎尔解析:C项,均为连词,于是、就。A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B项,动词,认为/动词,请;D项,介词,用/介词,因为。答案:C2翻译下列句子。(1)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译文:(2)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译文:(3)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乐也。译文:(4)夫差以酣
8、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无亦犹是也夫?译文:答案:(1)庞安常虽然耳朵聋,可是聪明领悟超过一般人,用纸给他写字,写不了几个字,就能够懂得别人的意思。(2)谁说是人老了不能再年轻了?你看那流水还能向西!不要因为年老就唱起“黄鸡催晓”、朱颜已逝的消极歌曲。(3)樵夫的歌声传出树林,就击打着石头随着唱和。世人不理解其中的快乐。(4)夫差因为沉湎酒色而灭亡,勾践因为卧薪尝胆而振兴,不也像是这样吗?【文本细读】一、整体感知1古人评论苦斋记“一字而立骨”,你觉得全文是围绕着哪个字来写的呢?苦斋记到底苦在什么地方,你看到哪些苦的东西?答:答案:苦斋记全文是围绕着一个“苦”字来写。苦斋记中写到了木、草、菜、果、
9、蜜、茶、鱼等。让我们看到了木之苦、草之苦、菜之苦、果之苦、蜜之苦、茶之苦、鱼之苦。二、细节探究2苦的地方,人们都不愿意去,可是苦斋记中章先生愿意常住苦地,而且在其中感受到了乐。请用原文回答,先生在此感到了怎样的乐?答:答案:先生在此感到的乐:“携童儿数人,启陨箨以蓺粟菽,茹啖其草木之荑实。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泠。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3由“苦斋”之苦乐,章溢先生有怎样的收获?作者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这一道理?答:答案:由“苦斋”之苦乐,章溢先生收获了“苦乐倚伏、苦乐相生”的道理。作者使用例证法、引证法、对比论证等方法论证了这一道理。4你从游沙湖中作者对庞安常的戏言体会到了
10、什么?答:答案:从作者的戏言可以看出,作者写庞安常,其实也是在写自己。庞安常以眼为耳,苏轼以手为口:二者都是一代异人。庞安常“颖悟绝人”却隐居乡间,只能做一村医;苏轼曾被仁宗皇帝赞为替儿孙寻得的“相才”,又诗文绝世,却一生坎坷,贬居僻远。二人拥有相同的境遇。5游沙湖并不是单纯地记录一次游览之事,文中到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呢?答:答案:游沙湖表现了作者对于自己遭遇人生的深沉感慨,更表现其在遭遇人生大不幸之后的豁达、乐观、开朗,表现一种昂扬的生命姿态。苏轼被贬黄州后,收入不足养家,于是开辟半坡荒地、建造雪屋,自耕自种。他不但不以此为苦,还利用黄州猪肉创制出一道名菜;他虽然没有行政处置权,但
11、是他上书太守请求移风易俗。苏轼不管遭遇什么样的政治、生活坎坷,都不会放弃自己,而且过得很快乐。本文题目为“游沙湖”,行文重点不在游而在于感,通过写与庞安常的相识、相知和同游的情景,自然融入静谧幽雅的景色,表现对自然现象的哲理思考,自然表现出其积极乐观的情绪。三、思维发散6读了苦斋记之后,你对苦与乐有了怎样的理解?谈谈你的看法。答:答案:示例1:我们常说“苦尽甘来”,从某种意义上讲,“苦”与“乐”是一对孪生兄弟。只有经历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苦”,才能体会到常人无法拥有的“乐”,这是一种“痛并快乐着”的境界。怕吃苦的人,吃一辈子的苦,因为生活对他来说都是苦,毫无乐趣;不怕吃苦的人,吃半辈子苦,因为敢
12、于迎接苦难,所以苦乐参半;找苦吃的人,没苦吃,因为找苦吃、以苦为乐,所以生活中没有苦,只有乐。示例2:吃得苦中苦,方能人上人。要想成功,你就需要比别人更多的付出;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贫苦虽是人人不愿要的,但有时却能成为人们奋斗的动力;痛苦虽是人不愿接受的,但有时却能造就人们刚强的性格;苦,虽然是人人不愿面对的,但有时却能磨炼人的意志。人生中,我们要学会以苦为乐,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来面对生活,面对困境。【古代文化知识拓展积累之三】古代风俗礼仪1节日习俗社日:农家祭土地神的日子。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春社在春分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社日这天,乡邻们在土地庙集会,准备酒肉祭神,
13、然后宴饮。王家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上巳:原定于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所以叫上巳。曹魏以后,这个节日固定在三月三日。早先,人们到水边去游玩采兰,以驱除邪气。后来,演变成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杜甫有丽人行诗:“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寒食:此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赏介子推,子推便隐居山中。重耳闻之甚愧,为逼他出山受赏,放火烧山。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介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因寒食与清明相近
14、,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乞巧:又称少女节或七夕。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静听牛郎织女的谈话,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和凝宫词:“阑珊星斗缀朱光,七夕宫嫔乞巧忙。”腊日:这是古代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腊日通常在每年的最后一个月(腊月)举行。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习俗。佛教的腊八粥后也渗入腊日习俗。杜甫有腊日诗:“腊日年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2古代礼仪伯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古代贵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字
15、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构成男子字的全称,如伯禽父、叔兴父等。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左传曹刿论战:“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三牲: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牺牲的总称。太牢、少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牛、羊、豕(sh,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只有羊、豕,没有牛称“少牢”。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不同: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宋代陆游示儿:“王师北定
16、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封禅:专指在泰山的祭天(“封”)、祭地(“禅”)的盛典。历代好大喜功的帝王都给予特别的重视。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荆轲刺秦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文中的“祖”就是“祖道”,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送别。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虔诚,这些活动叫“斋戒”。“斋”又称“致斋”,致斋三日,宿于内室,要求“五思”(思其居处、笑语、志意、所乐、所嗜),这是为使思想集中、统一。“戒”又称“散斋”,散斋七日
17、,宿于外室,停止参加一切娱乐活动或哀吊丧礼,以防“失正”“散思”。斋戒时忌荤,但所忌非食鱼肉荤腥而是有辛味臭气的食物如葱、蒜等,这是为防祭祀时口中发出的臭气,亵渎神灵、祖先。朝觐:古代宾礼之一。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春见曰朝,秋见曰觐”,此为定期朝见。春秋两季朝见天子,合称为朝觐。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利。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给起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成员。礼记曰:“幼名,冠字。”名
18、是婴儿出生几个月由父亲取的,字是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的,女子则在十五岁行笄礼而字。字和名使用有别,名供自称、长辈呼唤或用于介绍、作传,又或称所厌恶、轻视的人;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一般供平辈和晚辈称呼。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号,与名和字有别。名和字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号由自己取定,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敬称。笄礼:古代女子年满十五岁加笄的礼节。结发加笄,取字,将头发梳成发髻,盘在头上,以区别童年时代。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举案齐眉:古代妻子为丈夫捧膳食时要举案于眉,表示相敬。3古代位次座次:古时官场座次尊
19、卑有别。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以右为尊,右丞相比左丞相大;“左迁”即表贬官。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鸿门宴中有:“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虚左:古代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称“虚左”。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
20、门侯生。”足见信陵君对侯生之尊敬。今有“虚左以待”一语。4古代讳称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父母之死:见背、孤露、弃养等。佛道徒之死:涅槃、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仙逝”现也用于称尊敬的人物的死。一般人的死: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逝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语言应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阅读塑造着一座城市的品格和气质。这是一个宝贵的观察角度,可以让城市建设者、治理者,拓宽思路,每座城市的精神文明和文化内涵都应该具有独特的定位,都应该涵养出独特的品格、个性和气质,这座精神城池不能
21、建立在沙之上,更不是臆想的,而应该建立在城市独特的历史文化传承以及市民群众鲜活的日常实践之上,然后再加以提炼升华,最终凝聚为一座城市的精神文化之魂。通过对市民阅读偏好的画像和精描,有助于厘清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理念和思路。过去40年,中国的城市化取得了的成就。但这一城市化的进程,更多还是被放在经济的角度上去考查。然而在城市精神和城市文化的视角里,城市化的成绩相对偏弱。我们置身于城市的大多数非标志性市区,这座城市的个性特征,事实上周遭的街景和风貌里很难概括。()。但当一座城市的文化人格充分发育之后,城市精神和城市文化的提炼自然。市民的阅读生活,无疑是培育城市精神文化内涵的重要途径。1依次填入文中横
22、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独树一帜海市蜃楼举世瞩目迎刃而解B另辟蹊径海市蜃楼令人侧目迎刃而解C另辟蹊径空中楼阁举世瞩目水到渠成D独树一帜空中楼阁令人侧目水到渠成解析:本题考查辨析近义成语的能力。第一空,另辟蹊径:另外开辟一条路。比喻另创一种风格或方法。独树一帜:单独树立起一面旗帜。比喻独特新颖,自成一家,多用于观点、风格等。语境是说城市建设者、治理者拓宽思路,建设城市。应选“另辟蹊径”。第二处,空中楼阁:指悬于半空之中的城市楼台。比喻虚构的事物或不现实的理论、方案等。海市蜃楼:比喻虚无缥缈的事物。语境是说这座精神城池不能建立在沙之上,更不是臆想的悬于半空之中的城市楼台。应选“空中
23、楼阁”。第三处,举世瞩目:指的是全世界的人都注视着,形容影响很大。令人侧目:斜着眼睛看人。形容憎恨或又怕又愤恨。语境是说中国的城市化取得了影响很大的成就,应选“举世瞩目”。第四处,水到渠成:指水流到之处便有渠道,比喻有条件之后,事情自然会成功,即功到自然成。迎刃而解:比喻主要问题解决了,其他的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或比喻处理事情、解决问题很顺利。语境是说当一座城市的文化人格充分发育之后,城市精神和城市文化的提炼自然会成功。应选用“水到渠成”。故选C项。答案:C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我们置身于大多数城市的标志性市区,事实上从周遭的街景和风貌里很难描绘这座城市的
24、个性特征。B事实上,置身于大多数城市的非标志性市区,这座城市的个性特征,很难让我们从周遭的街景和风貌里概括。C置身于城市的大多数非标志性市区,我们事实上很难从周遭的街景和风貌里描绘这座城市的个性特征。D事实上,置身于大多数城市的非标志性市区,我们很难从周遭的街景和风貌里概括这座城市的个性特征。解析:本题考查辨析与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有两处错误:一、语序不当,“事实上”作为连接上下两个句子的标志,应该放在下一个句子的前面,即调至“置身于”这一分句之前,排除A、C两项;二、前后主语不一致,“这座城市的个性特征”应该是宾语,放在中间,前后主语不一致,句子不连贯,应调至“概括”之后,排除B项。另外,
25、A、C两项中存在搭配不当,“城市的个性特征”和“描绘”不能搭配,“描绘”的一般是“画面、景象”等。故选D项。答案:D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人跟城市一样,如果缺乏独特的精神文化内涵就很难具备鲜明的识别度和独特魅力B城市跟人一样,如果缺乏独特的精神文化内涵,就很难具备鲜明的识别度和独特魅力C城市跟人一样,如果要具备鲜明的识别度和独特魅力,就必须具有独特的精神文化内涵D人跟城市一样,没有独特的精神文化内涵,就不具备鲜明的识别度和独特魅力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括号前后表述的主体都是“城市”,所以“城市”应该放在最前面,排除A、D两项。比较B、C两项,根据
26、前文,置身于非标志性城市,很难概括这座城市的个性特征。所以,城市要有一定的精神文化内涵,才能具备个性化,即鲜明的识别度和独特魅力,B项从反面表达,语气更强,突出和强调了“独特的精神文化内涵”,故选B项。答案:B4下面一则通知在内容、表达及格式上有五处不妥当,请指出并改正。(5分)关于举办中国传统节日讲座的通知万物复苏,大地回春。为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弘扬中华文化,学校将于3月16日9点举办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知识讲座,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讲座内容本次讲座内容主要涉及以下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登高节。二、讲座嘉宾本次讲座我们邀请了育才中学德艺双馨的王老师,他将以深入
27、浅出的语言,丰富翔实的历史材料为大家带来一顿营养丰富的文化大餐。三、其他说明请各班主任认真组织,希望同学们踊跃参加,准时到达图书馆,倾听王教授的精彩讲座。2019年3月1日学校教务处答: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得体的能力。开头句“万物复苏,大地回春”不符合“通知”的文体特征,应删去。“重阳节”与“登高节”重复,可删去一个或换成其他节日。“德艺双馨”,形容一个人的德行和艺术(技艺)都具有良好的声誉,一般指从事艺术的人,语境与艺术无关,可改为“德高望重”。“倾听”,细心地听取(多用于上对下),此处是说“同学们”,可改为“聆听”。落款应先写单位后写时间,所以二者应调换顺序。答案:删去“万物复苏,大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04824.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九(下)语文期末复习专题一:字音与字形 讲练课件.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