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新高考联盟2021届高三1月教学质量测评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华大新高考联盟2021届高三1月教学质量测评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 大新 高考 联盟 2021 届高三 教学质量 测评 语文试卷 WORD 解析
- 资源描述:
-
1、机密启用前(全国卷)华大新高考联盟2021届高三1月教学质量测评语文本试题卷共8页,22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人的美,可以从“美”字的起源、成型、字义关联中得到基本的理解,而美学,即关于审美经验的
2、理论总结,在中国有怎样的独特内容,也可以从“美”宇说起。在人类发明文字之前,美,从人类制造工具、装饰身体、美化器物中产生出来;人类发明文字之后,美就从各种文字中体现出来。中文的“美”字,既体现了中国古人对美有了自觉意识,也内蕴中国人关于美的观念。“美”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有、等字型。从起源上,“美”字源于与羊相关的羌姜族。羊的驯化始于西亚,转至东亚。羌由西北进入中原,在与远古东西南北各族的互动中,其中的姜,融入华夏。在古代文献中,神农、炎帝、蚩尤、夸父等,都被归为姜姓。到了夏,“禹起于西羌”,商与羌或战或盟;周,则是姬姓之周与姜姓之太公望结盟,才获天下。内容上,“美”字源于羌姜族的仪式整体,包
3、括仪式中的羊饰之人(巫师型领导的人物之美)、羊饰之器(礼器的器型和雕绘之美)、羊肉之味(礼献之美食),以及所有与仪式相关的建筑形式(空地、坛台、宗庙)、礼用物品(玉帛水火)、行礼程序(诗乐舞剧)美是由仪式整体产生出来的。字形上,美由羊和大组成。大即人。羌姜族的仪式,因“羊”和“人”而形成“美”的观念,因有整体之美,各个部分方为美。在仪式整体中,美与“真”“善”紧密相连、不可分割,这也是中国思想在理性化升级以后,讲到善时可说“美与善同意”的原因。羌姜进入中原后,其仪式整体之美,与各族群进行互动,如羽饰之美(、翟、翌、翚等),戴干之美(钺、辛、干、瞂等),戴日之美(皞、昊皇、冕等),佩玉之美(靈、
4、巫、瑬、瑝等),在关于美的这场竞争中,最终胜出的是,包含羊之美在其中、而又不限于羊之美、乃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美。美的字义的转变,不仅是一个字的转变,而是所有带有羊的起源又具有观念形态意义的字群的转变。比如善,成为不仅与羊有关、更具有普遍意义的“好”;同理,祥成为“吉”,義成为“正义”,儀成为“仪容”;羹,不仅指羊肉羹,而成为各种肉粪、莱羹、汤羹的总称在中国文化理性化的演进中,各族群多种多样的美,升级成为具有大一统意识的华夏之美;到秦汉大一统时,统合成以中央王朝的“朝廷之美”(包括冕服、宫室、陵墓、旌旗、车马、饮食、诗文等)为中心、以地域民间(包括北方草原、中原农耕,沿海地区、南方山区、西域各地等
5、)的“多样之美”为辅助的整个文化的美学系列。然而,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却难找到题目为美的论著。因为美实在是最复杂最玄妙的现象。在中国美一直是在整体中得到的。中国的宇宙整体是道,是气,是不能言说只可意会的。因此,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孔子说:“子欲无言。”因此,中国美学从不对美下一个本质定义。中国对具体的美,讲到深处。便以虚体的气为主,“文以气为主”。画“以气韵生动为第一”。书法讲“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其他各美。莫不如此。(摘自美:中国的美是整体之美。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人的美既体现在人类制造工具、装饰身体等行为中。同时也体现在各种文字之
6、中。B. 羌姜族仪式中“羊”和“人”的结合,促成“美”的观念。整体和部分之美相应而生。C. 秦汉时的“朝廷之美”和“多样之美”的巧妙组合,得益于中国文化的理性化演进。D. 中国古代没有以美为题的文献,主要是因为美特别复杂多妙。难以用文字表现出来。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指出中国人的美与“美”字的起源、字义转变等相关,并进行了具体论证。B. 文章论证兼顾了事实与理论。既有对事实论据的分析,也有对理论依据的概括。C. 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论题,再分析问题,在逻辑上总体采用逐层递进的结构。D. 文章手段引用了-些名句,形象地阐释了美的某些特件,有力支撑了论点
7、。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羌姜仪式中的羊饰之人、羊饰之器、羊肉之味体现了中国占人对美的自觉意识。B. 羌姜仪式的整体之美在与各族群之美进行竞争中胜出,并成为普遍意义的美。C. “美”字字义的转变,使得部分与“羊”字相关的字群的字义也变得美好起来。D. 美一直是在整休中体现出来的,因此,中国美学从不对美下一个本质性的定义。【答案】1. C 2. C 3. D【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既体现在人类制造工具、装饰身体等行为中,也体现在各种文字之中”错误,选项曲解文意。依据原文,“中国人美”在“人类发明文字”前后体现方式是不一样的,
8、一者体现在某些行为之中,一者体现在文字之中。B.“产生了整体和部分之美”错。相关信息在文章第四段。原文为“羌姜族的仪式因有整体之美,各个部分方为美”,据此可知,“整体之美”和“部分之美”是因果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此外,“羊”和“人”的结合,并不能“产生了整体和部分之美”。D.“中国古代没有以美为题的文献”错。原文末段说“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却难找到题目为美的论著”,“难找到”并不代表“没有”;另外,“难以用文字表现出来”表述不准确,原文的表述是“从不对美下一个本质定义”。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在逻辑上总体采用逐层递进的结构”错,文章从“中国人的美
9、”和“美学”两个方面阐释了“中国的美是整体之美”,二者是并列关系;主体部分从“美”字的起源、成型、字义关联等几个方面着重论述了“中国人的美”具有整体美。各层次之间也是并列关系。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D.“因此,中国美学从不对美下一个本质性的定义”错,强加因果。原文最后一段说“在中国,美一直是在整体中得到的。中国的宇宙整体是道,是气。是不能言说只可意会因此,中国美学从不对美下一个本质定义”,可知“因此”是因为美“不能言说只可意会”,而不是因为“美一直是在整体中得到的”。故选D。(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木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
10、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取得历史性的“十六连丰”。我国粮食产量从1982年的3.55亿吨增加到2019年的6.61亿吨。增长87%。今年以来,尽管遭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但粮食及“菜篮子”产品稳产保供工作仍全力推进,农业农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今年夏粮再获丰收,夏粮产量达到2856亿斤,增产24.2亿斤,同比增长0.9%,创历史新高;秋粮面积稳中有增。在田作物长势良好,秋根丰收可期。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复杂形势下,发挥好“三农”的压舱石作用,依靠自身力量端牢自己的饭碗,就能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赢得主动,为保持经济持续复苏、社会大局稳定奠定基础。(
11、摘自抓好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人民日报2020年7月26日。有删改)材料二:程国强指出,我们需要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不断增强统筹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的配置能力。按照“立足国内适度进口”的粮食安全战略,探索实践“国内供给+进口补充”资源配置模式。在立足国内确保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展农业国际合作与经贸投资,“走出去”“引进来”。(摘自专家谈中国粮食安全:“走出去”和“引进来”,2020年10月19日,有删政)材料三:虽然今年遭遇新冠肺炎疫情,但我国夏粮实现了增产,秋粮丰收可期,这对于我们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争取全年经济发展好成绩,具有重
12、要意义。当前我国粮食生产资源环境要素已绷得很紧,粮金安全的外部环境正发生变化。面对风险挑战,持续提升粮食供给保障能力,解决好14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就越来越需要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实施品种创新工程。培育适应能力更强的农作物新品种。实施科技丰产战略。持续提高主要粮食作物单产永平、加强科技成果应用,保护和提高现有耕地粮食生产潜能、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出路在科技。加大对土壤改良技术、培肥地力技术研发投入,综合采用耕地轮作休耕制度。推广秸秆还田、施用有机肥、种植绿肥、合理耕作综合配癸技术等多种手段。促进土壤结构改良和营养成分增加,不断提升耕地质量。将粮食生产潜力保存在土地中。实现国家粮食安全向“藏粮于
13、地”“藏粮于技”转变。强化政策资金支持,构建科技支撑粮食安全长效机制。(摘自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河南日报2020年10月16日,有删改)材料四: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负责任大国,中国是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积极力量。中国将继续推进粮食领域“南南合作”。探索国际粮食合作新模式,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粮食经贸合作关系,为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消除饥饿、实现粮食安全,改善营养状况和促进可持续农业”作出贡献。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处代理代表欧敏行表示。今年我们很欣喜地看到中国以具体行动诠释团结合作的意义;面对疫情,中国政府出台一系列稳生产、保供应的政策;中国电商企业采
14、取创新举措,为小农户开发了农产品网上销售渠道;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克时艰,在短时间内遏制了疫情蔓延,同时保障了粮食市场供应充足、价格平稳。(摘自中国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积极贡献,人民日报2020年10月19日,有删改)4. 下列对粮食安全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保障粮食安全是适应经济下行,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复杂形势的需要,也是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重要保障,为社会大局稳定奠定基础。B. 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既要“走出去”。也要“引进来”,拓展农业国际合作与经贸投资,是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C.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就意昧着要利用好科技,运用科技来解决农作物品
15、种适应能力不够强、产量不够高、土壤结构不合埋等方面的问题。D. 中国积极维护世界粮食安全,将继续推进粮食领域“南南合作”,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粮食经贸合作关系,为世界粮食安全作贡献。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抓粮食生产,全力推进粮食及“菜篮子”产品稳产保供工作,既能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也能让农业农村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B. 抓住“三农这块压舱石,凭借科技及政策支持,我国可以依靠自身力量实现粮食增产,实现国家粮食安全向“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转变。C. 在我国粮食生产受资源环境要素制约、粮食安全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的背景下,我们必须发挥科技
16、的支撑作用,以持续提升粮食供给保障能力。D. 在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处代理代表欧敏行看来,中国政府出台一系列稳生产、保供应的政策,目的是保障粮食价格平稳,确保粮食安全。6. 后疫情时代,如何做才能真正确保粮食安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4. B 5. D 6. 发挥“三农”压舱石的作用,依靠自身力量,抓好粮食生产;增强统筹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的配置能力,探索实践“国内供给+进口补充”资源配置模式;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实现国家粮食安全向“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转变。推进粮食领域南南合作,探索国际粮食合作新模式。【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是我国粮食安全的重
17、要战略”错,于文无据。原文材料二说“按照立足国内,适度进口的粮食安全战略,探索实践国内供给+进口补充资源配置模式”,并不是说“走出去,也要引进来,拓展农业国际合作与经贸投资”就是“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以及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D.“目的是保障粮食价格平稳。确保粮食安全”错,曲解文意。原文是“面对疫情,中国政府出台一系列稳生产、保供应的政策”,可知“目的”是应对疫情;而且欧敏行只是说中国多个方面“团结合作”,达到了“保障了粮食市场供应充足,价格平稳”的功效,并没有谈及采取措施的“目的”。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
18、能力。题干要求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后疫情时代,如何做才能真正确保粮食安全。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文本,把握文本大意;然后认真阅读题干,明确要求,寻找作答区域;最后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并整合概括,形成答案。此题题干要求与四则材料都有关联,但是四则材料的侧重点各不相同,材料标题都暗示了材料的主要内容,可以据此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整合即可。由“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复杂形势下,发挥好三农的压舱石作用,依靠自身力量端牢自己的饭碗,就能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赢得主动,为保持经济持续复苏、社会大局稳定奠定基础”可概括出:发挥“三农”压舱石的作用,依靠自身力量,抓好粮食生产;由“我们需要扛
19、稳粮食安全重任,不断增强统筹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的配置能力”“探索实践国内供给+进口补充资源配置模式”可概括出:增强统筹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的配置能力,探索实践“国内供给+进口补充”资源配置模式。由“实现国家粮食安全向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转变。强化政策资金支持,构建科技支撑粮食安全长效机制”可概括出: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实现国家粮食安全向“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转变。由“中国将继续推进粮食领域南南合作。探索国际粮食合作新模式”可概括出:推进粮食领域南南合作,探索国际粮食合作新模式。(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渡过长江去林非60年,算得上遥远,那往事却常常飘曳
20、在眼前。我清清楚楚地记得,自己默默地匍匐在低矮的芦苇丛中,从长江北岸这一片潮湿的滩地上,张望着前方滚浪的水波,滔滔不绝地向远处流去。黄昏时分的太阳,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球,坠落在江水翻腾的漩涡里。这大半轮血红色的圆圈,正透过颤抖的波纹,缓缓地沉没下去。江面上浮起了一股暗紫色的雾气,蔚蓝色的天空中间,却依旧闪烁着明亮的光芒。一道道姹紫嫣红的晚霞,和一阵阵轻轻飘舞的白云,多么无忧无虑地俯瞰着我们,哪里会知晓大家的心情。此时正火烧火燎似地盼望着黑黝黝的夜色,赶快来罩住茫茫的大地,好搭乘藏在附近的多少艘帆船,飞快地渡过长江去。“渡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这是我们日夜都惦念的令人神往的壮举。我瞅着卧倒在自
21、己旁边的许多战友,心里很明白,他们一定比自己更急着要冲锋过去,因为在昨天的誓师大会上,多少人的喉咙都已经喊得嘶哑起来。苍茫的长空,终于渐渐地暗淡下来,灿烂的红霞和洁净的白云,都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背后碧绿的田畴和面前浑浊的江水,也都笼上了一层浓墨似的颜色。我伏在幽暗的芦苇丛里,猛然想起上海的街景。百姓们已经被每天都飞涨着的物价,折腾得心惊胆战。万分恐惧,急着要抛出这每时每刻都在贬值的纸币,好去兑换永远能够保持着昂贵身价的黃金和银元。不知道什么缘故,银行的大门忽然关闭了。于是围堵银行的人群像掀起了一阵凶猛的浪涛,向前后两边剧烈地晃荡起来,有人在相互使劲地推搡。推搡中间,有人被压倒在地。踩踏发生
22、了!阵阵的喊声和哭声,遮盖了街道上汽车的声响。我从心底里升起悲哀和愤懑的情绪,沿着街道慢慢地走去,瞧着百货公司五光十色的玻璃橱窗里面,陈列着多少昂贵的珠宝和豪华的家具,除开财大气粗的达官贵人之外、谁又能够享用得起?权贵们操控的政府腐败无能,却让多少平民百姓遭尽了苦难。“现在可以渡江了罢!”我瞪大双眼,眺望着阴沉和混沌的天空。庆幸大家已经平安地度过了紧张的白昼,立即又升腾起强烈的愿望,得赶紧打过长江去,拯救和解放受苦受难的民众。突然、在漆黑的天空中,闪烁和疾驰着几点暗红色的星光。我正惊愕地想跟身旁的伙伴耳语时,这不祥和邪恶的光亮,迅速地逼近过来,随着一阵刺耳的噪音,几架朝向江面俯冲的飞机,像魔鬼
23、似地掠过我们头顶,噼噼啪啪地扫射起来,难道是在迷茫的夜色中发现了我们?当杂乱的枪声消失过后,这黑魃魃的土地上,又变得分外寂静起来。我听见了自己突突的心跳声,刚要轻轻地嘘一口气,那几架飞杌又兜着圈子,回转过身子来,呼啸着冲向我们的头顶,我的心在剧烈地蹦跳着,扑通扑通地像是直往喉咙里窜去,赶紧侧着身子,闭住了眼睛,那一串密集的子弹便从半空中扫射过来。敌人的飞机终于消失了、黑夜又陷入了沉默之中。度过这短短的一分钟,竟像是等待了长长的一整天。万炮齐鸣,无数的炮弹怒吼着向对岸阵地倾泻过去,敌人的碉堡在炸裂的火光中飞上天空。炮声过后,终于从后边传来哨子与军号的声响,战友们呼喊着,纷纷站立起来,排成了长方形
24、的队伍,像刮起一阵风儿似的,穿过茂密的芦苇。往前边的港口奔去,跳上早已停泊在江边的无数帆船,不声不响地起锚航行,于飞溅的浪花里颠簸着前进。汹涌的波涛,拍打着帆船的两舷,哗啦啦地震响着。却遮掩不住背后的几个伙伴悄悄说话的声音。他们叹息着,刚才敌机向芦苇丛里扫射,打死了一个很熟悉的战友。就在出发那天的黎明时分,他还很兴奋地向我诉说:等到革命胜利之后,得上大学读书,好学到浑身的本领,建设民主、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他怀着壮志凌云般的气概,要为自己的祖国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情。可是他已经长眠在这芦苇丛里,无法实现自己美好的理想了。我禁不住淌下了滴滴泪水。60年之前,于深夜里乘着帆船,渡过长江去的这一段经历
25、,也还常常出现在睡梦中间。我默默地匍匐在低矮的芦苇丛中。从长江北岸这一片潮湿的滩地上,张望着前方滚滚的水波,滔滔不绝地向远处流去。我还瞧见了埋伏在这儿的多少战友,瞧见了牺牲在这儿的那个伙伴。我还梦见我和战友走向长江之滨,惊讶地眺望着波涛澎湃的江面上,飞架着一座长长的大桥,连接着南北两岸的土地。许多高高大大的轮船,鸣响着汽笛,从巍峨的桥梁底下来来往往地穿越过去。(有删改)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点明是以回忆的角度叙写60年前的往事,以时间的久远突出历史的难以忘怀和刻骨铭心,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B. 文章铺叙上海街景,详细描绘银行关门后
26、的情景。将渡江前的宁静与上海的慌乱联系起来,写人民生活的水深火热,凸显解放战争的正义性。C. 文章最后一段写解放后的长江之景,提及了飞架的大桥、高高大大的轮船等,以轮船“来来往往地穿越过去”作结,意在说明国家的繁荣富强。D. 文章擅长写景,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细描等多种手法,如第段以火球比喻太阳,以颤抖形容波纹,细致入微地描写渡江前的壮丽景色。8. 本文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样都善用张弛相间的叙事技巧,请结合文本内容加以赏析。9. 本文围绕渡江经历运用了大量心理描写,请概括“我”的感情变化过程并结合作品简析。【答案】7. D 8. “张”是紧张,指情节紧张等。盼望渡江、动荡的上海市民生活情景、
27、两次敌机袭扰、万炮轰鸣是“张”;“驰”是松弛,指情节舒缓等。等待渡江时闲逸景物、寂静环境、敌机消失、回忆牺牲战友是“弛”;文章张弛结合,疾徐两种笔法交替使用,巧妙穿插,使叙述错落有致,跌宕起伏。 9. 焦急期盼。“火烧火燎似地等候着”写出“我”的焦急心情,“希望这黑黝黝的夜晚,赶快来罩住茫茫的大地”展现其内心的迫切期待之情。悲哀愤懣。“我从心底里升起了一阵悲哀和愤懣的情绪”表达了“我”对人民水深火热感到无比的悲哀和对腐败无能的政府的愤懑之情。庆幸急迫。“庆幸大家已经平安地度过了紧张的白昼”刻画战争状态下的“我”的真实情绪,“得赶紧”刻画我期盼赶快渡江。惊愕紧张。远处天空中疾驰着几点暗红色的星光
28、,我不知何物感到惊愕,敌机的扫射让人紧张。高兴振奋。出发的哨子与军号吹响,战士们“呼喊着”,体现了“我”内心的高兴振奋。悲哀伤心。在船上,“我”听到战士们讲牺牲的熟悉的战友,“禁不住淌下了滴滴的泪水”,体现了“我”内心的悲痛。【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D.“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细描等多种手法”错,未运用排比。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艺术手法的能力。题干要求结合文本内容赏析本文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所使用的张弛相间的叙事技巧。作答本题,首先要明确“张弛相间”具体含义:“张”是紧张,指情节紧张等;“驰”是松弛,指情节舒缓等。“张弛
29、相间”就是指在写作中恰当处理紧张、急促、剧烈与轻松、舒缓、从容的关系,以造成节奏感的写作方法。本文“我瞅着卧倒在自己旁边的许多战友,心里很明白,他们一定比自己更急着要冲锋过去”,这是作者写我和战士们盼望渡江的情节,心情紧张激动;“不知道什么缘故,银行的大门忽然关闭了。于是围堵银行的人群像掀起了一阵凶猛的浪涛,向前后两边剧烈地晃荡起来,有人在相互使劲地推搡。推搡中间,有人被压倒在地。踩踏发生了!阵阵的喊声和哭声,遮盖了街道上汽车的声响”这段是对动荡的上海市民生活情景的描写,具体描写的是银行关门后的情景,展现了上海的慌乱联系起来,写人民生活的水深火热,情节紧张;“这不祥和邪恶的光亮,迅速地逼近过来
30、,随着一阵刺耳的噪音,几架朝向江面俯冲的飞机,像魔鬼似地掠过我们头顶,噼噼啪啪地扫射起来,难道是在迷茫的夜色中发现了我们”“刚要轻轻地嘘一口气,那几架飞杌又兜着圈子,回转过身子来,呼啸着冲向我们的头顶,我的心在剧烈地蹦跳着,扑通扑通地像是直往喉咙里窜去”,敌机两次空袭的描写以及对战争的描写“万炮齐鸣,无数的炮弹怒吼着向对岸阵地倾泻过去,敌人的碉堡在炸裂的火光中飞上天空”,气氛紧张。我在等待渡江时的景物描写“这大半轮血红色的圆圈,正透过颤抖的波纹,缓缓地沉没下去。一道道姹紫嫣红的晚霞,和一阵阵轻轻飘舞的白云,多么无忧无虑地俯瞰着我们”,感受到的大战之前的寂静;“当杂乱的枪声消失过后,这黑魃魃的土
31、地上,又变得分外寂静起来”敌机空袭后的宁静;“还瞧见了埋伏在这儿的多少战友,瞧见了牺牲在这儿的那个伙伴”对牺牲战友的回忆,这些描写是“弛”。这篇文章里,作者善于把行文的紧张与松弛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了谋篇布局上的曲折变化,波澜起伏,张弛结合,疾徐两种笔法交替使用,巧妙穿插,使叙述错落有致,跌宕起伏。【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人物心理变化的能力。题干要求结合作品简析“我”的感情变化过程,作答本题,需要回归文本,筛选出能体现人物心理变化的语句,并进行概括。由“我瞅着卧倒在自己旁边的许多战友,心里很明白,他们一定比自己更急着要冲锋过去,因为在昨天的誓师大会上,多少人的喉咙都已经喊
32、得嘶哑起来”“此时正火烧火燎似地盼望着黑黝黝的夜色,赶快来罩住茫茫的大地,好搭乘藏在附近的多少艘帆船,飞快地渡过长江去”可知,这是作者写“我”和战士们盼望渡江的情节,心情紧张激动,“火烧火燎似地等候着”写出“我”的焦急心情,“希望这黑黝黝的夜晚,赶快来罩住茫茫的大地”展现其内心的迫切期待渡江的心情。由“我从心底里升起悲哀和愤懑情绪,沿着街道慢慢地走去”可知,面对人民生活的水深火热,“我”感到无比的悲哀和对腐败无能的政府的愤懑之情。由“庆幸大家已经平安地度过了紧张的白昼,立即又升腾起强烈的愿望,得赶紧打过长江去,拯救和解放受苦受难的民众”可知,战争状态下的“我”的庆幸急迫,得赶紧”刻画我期盼赶快
33、渡江。由“突然、在漆黑的天空中,闪烁和疾驰着几点暗红色的星光。我正惊愕地想跟身旁的伙伴耳语时,这不祥和邪恶的光亮”可知,敌机到来,令“我”惊愕紧张。由“炮声过后,终于从后边传来哨子与军号的声响,战友们呼喊着,纷纷站立起来,排成了长方形的队伍,像刮起一阵风儿似的,穿过茂密的芦苇”可知,终于能够渡江,出发的哨子与军号吹响,战士们“呼喊着”,体现了“我”内心的高兴振奋。由“可是他已经长眠在这芦苇丛里,无法实现自己美好的理想了。我禁不住淌下了滴滴泪水”可知,“我”听到战士们讲牺牲的熟悉的战友,“禁不住淌下了滴滴的泪水”,体现了“我”内心的悲痛。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二年级下册语文习题课件-3 贝的故事∣人教部编版(2016) (共9张PPT).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