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件:2 再别康桥2 .ppt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湖南省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件:2 再别康桥2 湖南省 湖南 师范大学 附属 学人 高中语文 必修 课件 再别康桥
- 资源描述:
-
1、感受诗歌之美,培养文学趣味。感受自然之美,提升心灵境界。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父亲因兴办实业,蜚声浙江。1910年,徐志摩入杭州府中学堂,开始接受“新学”。1916年入北京大学法科。1918年按照其父的愿望,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春,徐志摩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剑桥大学两年的英国资产阶级教育,给予他很深的影响,并由此形成了他的世界观与政治理想。在英国19世纪浪漫主义诗歌及其他西洋文学的熏陶下,他违背其父期望,从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10月回国,后由他提名成立“新月社”。1924年,又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并任北
2、京大学教授。1925年3月至7月,历游苏、德、意、法诸国。同年,第一本诗集志摩的诗出版。1925年10月至1926年10月,主编晨报副刊。这一年里,他写了诗集翡冷翠的一夜和散文集巴黎的鳞爪自剖落叶中的大部分作品,是他创作最多的一年。1926年4月至6月,在晨报副刊上主编11期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对新诗的艺术发展产生过很大影响。1927年秋后,任上海光华大学、东吴大学教授。稍后,又任上海大夏大学、南京中央大学教授,并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28年3月,新月月刊创刊,他一度担任该刊主编。1928年8月,诗集志摩的诗删订再版。9月至11月,他再度历游英国、美国、日本和印度。19
3、30年任中英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并在1931年3月成立的笔会中国分会中被推选为理事。1930年冬,他辞去在南方的教职,抱着“另辟生活”的愿望,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1931年1月,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8月,第三本诗集猛虎集出版。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因飞机失事遇难。新月派 中国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等。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
4、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卞之琳等。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新月派”后期新月派提出了健康、尊严的原则,讲求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谨严,但诗的艺术表现、抒情方式与现代派趋近。“三美”音乐美指的是诗歌的音节,读起来富有节奏感,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建筑美是指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绘画美指的是诗歌的词藻,用词注意色彩,形象鲜明。徐志摩与张幼仪徐志摩与林徽因徐志摩与陆小曼温柔诚挚乃朋友中朋友,天真善感是诗人中诗人。张歆海 韩湘眉韩湘眉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
5、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胡适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的学术文化中心,风景胜地。1920年,25岁的徐志摩“摆脱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衔的引诱”,从美国动身,横渡大西洋,来到英国留学。第二年,进入剑桥大学王家学院。1922年学成回国。这一段的留学生活,特别是剑桥美丽的自然景色,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说:“在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牛刍草声,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地淹入了你的性灵。”(我所知道的康桥)为此,他在1922年8月10日启程回国前夕,写下了康桥再会罢一诗,表达对康桥的眷恋。1928年,徐志
6、摩重游英国。7月的一个傍晚,他一个人悄悄来到了久别的母校,漫步于寂静的校园,怀念逝去的美好岁月。但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没有人认识他,满腔的热情和对母校的眷恋之情无以倾诉。前来寻梦的诗人,怅然若失。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康桥情结剑桥风光他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与自然相对立的东西。罗素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世界上最秀丽的一条水。我所知道的康桥康桥!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此去身虽万里
7、,梦魂必常绕汝左右。志摩,因为有了康桥,而找到精神的皈依与寄托。康桥,因为有了志摩,而成就了它的灵性,径自走入中国文学史灿烂的一页。再别康桥是20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它犹如一首轻柔优美的小夜曲,诗人的自由天性、潇洒飘逸的风格与康桥宁静优美的自然风景融成了别具一格的诗境之美,让我们一起走进康桥,走进诗人的世界试讨论再别康桥独有的美试从手法到情感分节赏析再别康桥思考题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第1节作别云彩试分节从手法到情感赏析再别康桥。运用修辞。连用三个“轻轻的”,运用叠词,使用反复手法,描写了诗人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的情景。表现诗人不愿惊动心爱的母校
8、,不愿打破她的宁静和谐,只想悄悄地与康桥作依依惜别的深情。刻画了一个飘逸轻灵、温柔细腻、满溢离情的诗人形象。使诗歌旋律柔美轻盈,节奏轻缓徐舒。意象别致。选取“西天的云彩”作为告别对象,不落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为离别创造了一种特殊气氛。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意象明艳。第2节描写夕阳中岸边柳树倒映康河的美景。金柳、波光、夕阳,着色明艳,交相辉映,极具画面感。妙用比喻。金柳如新娘,如此比喻,独具匠心,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艳丽妩媚、娇羞可人,表现了诗人无限欢喜、极度迷恋的感情。用语精当。“金”“新娘”“波光”“艳”“荡漾”柳树的形态是非常有特点的
9、。枝条垂拂,婆娑多姿,随风起舞,婀娜翩跹,温柔多情,因此柳树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常常用来形容女性。如白居易的“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芙蓉如面柳如眉”,王昌龄的“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红楼梦中的“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等等,就连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也是极力突出了柳的女性的阴柔之美:是谁用一片片的碧玉把它妆扮得如此美丽,妆字突出了女性梳妆打扮的细致精心。这些都或是以杨柳形容女性,或是以杨柳比作女性,可以说,这在中国古典诗中是常见的传统意象和寓意。对古典诗词非常熟悉的徐志摩,也正是从这一意义上自然地把河边的柳树看作了美丽的女性。夕阳之下的柳树仿佛是镀上了一层金
10、黄,变成了金柳,金色,是一种最辉煌的光泽色,更是大自然中至高无上的纯色,它是太阳的颜色,它代表着温暖与幸福,也拥有照耀人间、光芒四射的魅力。自古以来,黄金的价值赋予金色以满足、奢侈、装饰、华丽、高贵、炫耀、神圣等象征意义。金色在诗歌中包含了华贵高雅,富丽堂皇、温暖幸福的许多意义。在女性之中,最华贵高雅美丽幸福的是谁呢?那就是新娘。于是作者采用暗喻的方法直接把柳树当作了“新娘”。同时,当年作者在此读书的时候,也可能常常与女友沿着小河散步,岸边的柳树也许就是他们的见证,于是再次见到柳树的时候往事旧情涌上心头,新娘之称也就脱口而出。因为是新娘,所以是“艳影”,新娘、艳影,自然就激起了心潮的起伏波漾,
11、也把作者对金柳的无限赞美、留恋、幸福、甜蜜的深情形象的表达了出来。第2节波光艳影 夕阳给河边的柳树披上了一层华丽的金衣,就像盛装的新娘,在波光粼粼的康河中摇曳,美艳动人。着一“金”字,极具视觉美感。天空是金光四射,杨柳是盛装打扮,河水是波光粼粼。河畔之柳一改往日绿装,而披一袭金黄的婚纱,在风中舞动婀娜的腰肢,自然成了妩媚多姿、娇羞可人的新娘,而随波光荡漾的倒影自是美艳迷人,让人心潮起伏,满是柔情蜜意,无法割舍。“金柳”、“新娘”、“艳影”给人创造了一种唯美的意境,寓情于景,富有动感,而“柳树”、“姑娘”、“影子”就显得平淡无味。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12、移情于物。第3节写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水草随微波起伏,自在自得,又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招摇”二字写出了水草的美,康河的情,康桥对诗人的欢迎。在这样的诗情画意里,诗人醉了,他“甘心”做康河里的“一条水草”,“甘心”二字写出了他对康桥永久、热烈的爱恋。移情于物,物亦含情,物我悦纳。用词精当。“油油的”修饰青荇,突出了水草碧绿的色泽,旺盛的生命力,活泼自由的姿态。第3节康河水草 “招摇”则是表现水草似乎是一个多情活泼的女子,极力地摇动自己的身姿,展示自己的美丽,表达自己的欢迎。表面写的是水草,实际上表达的是诗人对康河、对水草的一片赞美、喜爱的深情。诗人甘愿做康河中的一条水草,时时享受着他的沐浴、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