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古诗两首.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7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年级 上册 语文教案 古诗
- 资源描述:
-
1、古诗两首教案教材分析:本课为两首描写秋夜景色的古诗。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转任途中经洞庭湖时所做。全诗由面到点、点面结合,从月夜遥望这一角度观察,把洞庭湖尽收眼底,并抓住最具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奇特的比喻,使洞庭湖美景跃然纸上。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初离四川时所写。全诗意境清新,语言浅显,意韵流畅。通过描写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全诗28个字中用了5处地名,共12个字,但给人的感觉并不单调。主要原因是诗境中渗透着诗人的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穿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学情分析:望洞庭一诗中有3处比
2、喻,学生可能有点难以理解。峨眉山月歌的诗句中有5处地名,要引导学生连贯起来理解。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望洞庭峨眉山月歌,并背诵。3、感受诗中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中蕴含的感情。重点难点: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并背诵。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螺”。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洞庭湖并背诵。3、理解重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受洞庭湖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感情。重点难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洞庭湖并背诵。难点:感受诗中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中蕴含的感情。教学准备:教师:1、准备教学挂图或制作幻灯片。2、准备词语卡片学
3、生:1、课前搜集有关刘禹锡的资料,了解创作背景。2、搜集有关洞庭湖的资料。教学流程:创设情境导入课文初读古诗,理解词、句精读诗句,体会感情总结布置作业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如画。你们知道洞庭湖吗?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烟波浩渺,水天相接,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2、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景象?你能用一些词语来形容吗?教师出示一部分词语,指导学生朗读。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3、引出课题。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
4、,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湖的美诗佳句。今天,我们将跟随刘禹锡一起去欣赏月夜下的洞庭湖。二、初读诗句1、明确要求,自读全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检查自学效果,教师引导正音:洞dng、潭tn、螺lu、磨m。3、指名朗读诗句。(指多名学生读)4、轻声读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词语,待会大家一起交流。三、精读会意1、根据学生讨论出示:“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1)引导学生体会“和”、“镜未磨”的意思。洞庭湖湖水透明,与明月的清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因为湖上无风,迷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正因为这样,湖光和秋月才能相互协调。(2)看看图,读读诗句,你能把作者远望月夜下
5、洞庭湖的景象描绘一下吗?(3)看到这样的景象,你想说些什么?(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2、引导学生学习“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1)读读诗句,凝神一望,作者又看到了什么?(2)喜欢这句诗吗?引导学生体会比喻的精妙。诗句想象丰富,比喻恰当,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变成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3、配乐朗诵,想象诗境。4、读读诗歌,你能给大家描绘诗人在月夜望洞庭湖时的所见吗?(1)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月夜洞庭湖。(2)诗人创作的背景。刘禹锡被贬南荒,20年间来去洞庭湖约6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本诗正是这次行程的生动记录。5、学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