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五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课堂演练(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8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先秦诸子选读
- 资源描述:
-
1、五、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是孔子看待和求取富贵的具体原则,即须合于“义”与“仁道”。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细细品味孔子的这句话,你会感到其中有一种坚定的信念,一种人格的尊严,还有一种处世的达观。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赏美文孔子的“激进”钱宁今人看孔子,多见其“复古”,见其“守旧”,其实,回到2 500年前,孔子却属激进一派。他对现实采取批判态度,有“不同政见”,还能看到未来。春秋之际,诸侯们一心想的是争霸天下,谋士们建言献策,谈的都是如何富国强兵。诸子百家中,兵家讲攻伐之道,法家说刑罚治国,墨子“非攻”,研究的却是攻
2、城之术,要“以战止战”,就连老子的道德经,虽为道家经典,“无为”中也暗含着“帝王术”。这其中,只有孔子的政见卓然不同。他说富国强兵,争霸天下,绝非“大道”,“仁政”才是“大道”。可惜,没有君王愿走他的“大道”。君王自有君王的道理,但孔子不肯放弃自己的理念。“仁政”之路在鲁国行不通,他便毅然辞别父母之邦,周游列国,游说每一位可能给他机会的诸侯,甚至发出“道不行,乘桴浮与海”的毒誓。这完全是一个流亡者的作为,没有一点忠臣的样子。显然,他忠于的是自己的理念,而不是各国的国君。孔子不仅执着于自己的理念,还将“仁政”上升为“大道”,行于天下的“天意”,并以“天意”来抗衡君王的“寡人之志”。正是这高悬于所
3、有君王头上的“天意”,将君王们置于被衡量和被评判的地位,千百年来,让皇权威压下的儒生士子,多少有一点抗衡君王的精神武器。孔子的激进更体现在对“大同”之世的向往。他追寻的政治理想不是“天下一统”,而是“天下大同”。在这一点上,他比同时代人看得更远。“仁政”之路通往的就是天下“大同”。对此,礼记礼运篇里有着详尽的描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谓大同。”“大同”之世是一个托名于“复古”的未来社会,以“天下为公”为特征,人人都有生活保障,关爱他人,也被他人关爱,有点社会主义性质,也有些“和谐社会”
4、的色彩。对天下“大同”更深的体悟,是在论语“各言其志”一章。一天,孔子与子路、曾点、冉求、公西华等闲谈,让他们“各言其志”。子路抢先说,他能让弱国在三年里变为强国;冉求说,他能让穷国在三年里变为富国;公西华说,他更愿意主持宗庙祭祀,会盟典礼。待问到年纪稍长的曾点,曾点正在鼓瑟,一曲弹完,才缓缓答道,自己的志向与上面三位有些不同。孔子鼓励道,不妨说出来,大家“各言其志”嘛。于是,曾点说出了自己著名的向往:“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点的描述,让孔子喟然而叹:“吾与点也!”(先进篇)我赞同曾点呵!孔子赞同曾点所言,深有意味。宋儒说,从曾点描绘的景象中,
5、可以看出“尧舜气象”;近人也说,其中蕴含有“太平社会之缩影”。其实,更深一层说,在孔子看来,强兵也好,富国也好,文化建设也好,都是手段,人类文明社会的最终目标,应当是让人类回归最自然的嬉戏状态就像两千多年后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所形容的那样,“人诗意地栖居”那才是天下“大同”的最高境界。孔子为中国人提出了一个终极梦想。像所有理想主义者一样,他在现实中不可避免地陷入了窘境,但他一个人的“大同”之梦,历尽千载,超越时代,成为所有中国人的梦想,并最终会成为人类的梦想。 课内素材孔子的义利观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 且贵,于我如浮云”,后人因此慨叹孔子之“重义轻利”,把 “义”摆
6、在首要位置,而置“利”于不顾;孔子又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由此又有人认为孔子是肯定利,追求利与富贵的。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孔子并没有把义与利尖锐地对立起来,而是主张“君子义以为上”“见利思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可见“义”能够成为兼济天下、成就功业的一项重要前提,孔子把讲义、重义、行义看成是修身养性、平家治国匡天下之重要根本。这足以看出孔子对义的高度重视。孔子在里仁篇中也曾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话最能代表孔子的义利观的本质,孔子认为对于君子,对于通晓大理的人,重义先义,而后谈利,甚至可以为义而舍利。这种观点在物欲横流
7、的今天,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运用角度史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 皆为利往”,追利求物,是人之本性。论语是一部讲伦理道德的经典著作,但是孔子并非不谈“货殖富贵”,并不回避“财富钱物”,并不反对人们追求名利富贵,而只是否定“不义而富且贵”而已。孔子在要求人们重义行义的同时,并非要人人去做苦行僧,而应当是名正言顺大胆去追求里。里仁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贵即是利,是财物,是人们所共同追求的,追逐功利、追求财富是人们本性的组成部分,孔子把追求财富充分肯定为人的共性,可见孔子也充分看到“利”“物”的重要性,孔子再三告诫
8、,对于被管理者在利益方面的态度,他说“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孔子的观点非常明确,就是人口众多了,应当“富之”,使国人富裕,使国人多得到物质利益,在富足的基础上才能教化,是富之为第一、为前提,教化为后续,两者有前有后,当然孔子为了充分肯定人们对于物质利益追求的执着性、合理性,甚至拿出自己来做比喻“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就是说,如果有机会能求得富贵,即使是做执鞭为别人服务的差役,我也去做。由此可见孔子对于利益的态度也非避而远之,敬而躲之的。一、基础达标1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B.C. D.解析:都是介词,用。A项,即使/虽然;B项,如果/表修饰;D项,代词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23886.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