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 诗歌部分 第4单元 大地的歌吟 略读《金黄的稻束》《地之子》《半棵树》《边界望乡》练习(含解析)新人教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8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金黄的稻束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 资源描述:
-
1、略读金黄的稻束地之子半棵树边界望乡一、课内双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时间是伟大的书写者,记录走过的足迹,写下历史的华章。70年风雨兼程,70年_奋进,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启_的创业征程,掀起气壮山河的建设浪潮,闯出波澜壮阔的改革之路,张开拥抱世界的开放胸怀,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以党的十八大为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今天,曾经温饱不足的人们,(),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19492019,这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彰显了亿万人民的奋斗与豪情。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_,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亿万人_的
2、勤劳奋斗,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无数人奋勇向前的铿锵步履,汇成新中国70年发展壮大的雄浑乐章。今天,中国人民拥有了一切,都是拼搏奋斗干出来的,凝聚、浸透着追梦人的聪明才智和奋斗者的辛勤汗水。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C)A砥砺栉风沐雨根源摩顶放踵B砥柱栉风沐雨根源胼手胝足C砥砺筚路蓝缕根基胼手胝足D砥柱筚路蓝缕根基摩顶放踵【解析】砥砺:本指磨刀石,喻指磨炼锻炼,用来表示革命意志,也表示相互之间勉励。砥柱:比喻起支柱作用的中坚人物或力量。第一道横线所填入的词语表示当时“奋进”的状语,“砥柱”为名词,不能作状语,故选“砥砺”。栉风沐雨:意思是大雨洗发,疾风梳头,用以形
3、容经常在外面奔波劳碌。筚路蓝缕:驾着简陋的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苦。“筚路蓝缕”与文中“创业征程”语境吻合。根源:事物产生的根本原因;事物的起源。根基:指基础。“坚实根源”搭配不当,“坚实根基”搭配恰当。胼手胝足:指长期从事体力劳动者,手脚生茧。形容劳动十分辛勤。摩顶放踵:从头顶到脚跟都擦伤了。形容不辞劳苦,舍己为人。“胼手胝足”与“勤劳奋斗”语境吻合。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A即将迈入全面小康;曾经一穷二白的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曾经积贫积弱的民族B即将迈入全面小康;曾经积贫积弱的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曾经一穷二白的中国C巍然屹立于世界
4、东方;曾经积贫积弱的民族,即将迈入全面小康;曾经一穷二白的中国D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曾经一穷二白的中国,即将迈入全面小康;曾经积贫积弱的民族【解析】“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与横线前的短语“曾经温饱不足的人们”搭配不当,不能说“人们,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而只能说“人们,即将迈入全面小康”。故排除C、D。“曾经积贫积弱的民族”与横线前的短语“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搭配更为贴切,因为人们习惯说“民族复兴”,而不言“中国复兴”。故排除B、C。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D)A中国人民拥有了一切,都是拼搏奋斗干出来的,凝聚着追梦人的聪明才智,浸透着奋斗者的辛勤汗水。B中国人民拥有
5、了一切,都是拼搏奋斗所获得的,凝聚、浸透着追梦人的聪明才智和奋斗者的辛勤汗水。C中国人民拥有的一切,都是拼搏奋斗所获得的,凝聚、浸透着追梦人的聪明才智和奋斗者的辛勤汗水。D中国人民拥有的一切,都是拼搏奋斗干出来的,凝聚着追梦人的聪明才智,浸透着奋斗者的辛勤汗水。【解析】原句有两处错误:第一,“中国人民拥有了一切”的论断不切实际,表意不准,且不能作“都是拼搏奋斗干出来的”的陈述对象;第二,“凝聚、浸透着聪明才智和辛勤汗水”搭配不当。A、B两项第一处语病没有得到改正。B、C两项第二处语病没有得到改正。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45题。金黄的稻束郑 敏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6、,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收获日的满月在高耸的树巅上,暮色里,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4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D)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D“历史也不过是
7、/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本诗句内容的理解,其中D项解说不当。诗中拿这些在劳动中消逝了的生命与历史相比,“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从而更突出了这些生命力的伟大与崇高。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
8、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整篇诗歌的鉴赏能力。诗中“美丽的母亲”和“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实际上同指一类事物,都是全诗要歌颂的对象。6下面对半棵树内容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这首诗描绘了自己所见到的被雷电劈掉了一半的“半棵树”的形象,生长在荒凉的山丘上,面对风暴傲然侧身挺立,遭雷电打击依然坚强高大。B这首诗赞美了像“半棵树”一样面对邪恶,秉守正义、倔强而坚强地抗争的人。C诗的第一节直接描写了“半棵树”恶劣的生存环境,表现了诗人对“半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24016.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