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课时练习五《老子》四章 五石之瓠(含解析)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老子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课时练习五老子四章 五石之瓠含解析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2021 2022 学年 新教材 高中语文 课时 练习 解析 部编版 选择性 必修 上册
- 资源描述:
-
1、老子四章*五石之瓠(50分钟,50分)一、基础巩固(30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A.长短相形形:形状。B.自伐者无功伐:讨伐。C.慎终如始慎:慎重。D.吾为其无用而掊之掊:击破。【解析】选D。A项,形:比较。B项,伐:夸耀。C项,慎:慎重对待。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A.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B.或不免于洴澼C.九层之台,起于累土D.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解析】选D。A项,“龟”同“皲”。B项,“”,同“纩”。C项,累,同“蔂”。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有车之用剖之以为瓢B.我世世为洴澼吾为其无用而掊
2、之C.始于足下常于几成而败之D.自见者不明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解析】选C。A项,第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的;第二个是代词,它。B项,第一个“为”是动词,从事;第二个是动词,认为。C项,两个“于”字都是介词,在,从。D项,第一个“者”是代词,指“的人”;第二个放在主语之后,与后面的“也”一起表判断。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2分)()A.不贵难得之货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C.其未兆易谋D.我树之成而实五石【解析】选A。A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贵。B、C、D三项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水”,游泳,“兆”,出现征兆,“实”,收获果实。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活用情
3、况归类正确的一项是(2分)()我树之成而实五石吴王使之将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其坚不能自举也泰山之阳,汶水西流A./B./C./D./【解析】选C。树:名词活用为动词,种植。将:名词活用为动词,作为将领。大: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大的东西。飞、走: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飞起、使跑动。坚: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坚固。西:名词作状语,向西。故/分类正确。6.把下面四句话按恰当顺序填入括号处,使之成为连贯的一段话,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在先秦,主要有五种人格理想:墨子的苦行侠人格,();杨朱的贵我人格,();孟子的大丈夫人格,();荀子的君子式人格,();再一种便是庄子式人格了:独来独往,不
4、吝去留,若垂天之云,悠悠往来聚散,在一种远离的姿态中显出格外的美丽与洒脱。(1)锋芒毕露,正义在胸(2)平和公正,循规蹈矩(3)赴汤蹈火,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4)绝对自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A.(1)(2)(3)(4)B.(3)(4)(1)(2)C.(4)(2)(3)(1)D.(3)(4)(2)(1)【解析】选B。根据诸子百家各自的思想主张确定正确答案。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春秋战国时,淮河流域是老庄思想发源地。唐朝皇帝因和道教鼻祖老子李耳同姓,_,于是,老子故里亳州成为全国道教祭祀中心。据亳州志
5、记载,州城中有寥阳万寿宫、玉清万寿宫,均祀老子。_:唐高宗李治曾亲自“如亳州,祀老子,追号太上玄元皇帝”,后又册封老君妻为“先天太后”,命令王公百官皆习老子;唐玄宗李隆基“令士庶家藏老子一本”(均见史州皖志综述)。从现有史料看,早期道教建筑一般也遵循传统的殿堂、楼阁、坛庙建筑所遵循的“礼制”,但在内部环境处理上,融入自家倡导的阴阳五行、冶炼丹药、学道成仙等。这些思想,_,又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原因是道教起源于中国远古的巫祝。【解析】解题时,第一句可根据前后文语境,推知是皇帝推崇道教;第二句从后文语境中分析,表述的内容应该是其他皇帝也重视道教;第三句从前后文语境推敲可知是封建迷信色彩浓重。答案:所
6、以开始推崇道教其他唐帝王也重视道教既有浓重的迷信色彩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老子第六十四章中体现“很遥远的行程,是从脚下那一小步走出来的”一句是:“_,_。”(2)老子认为了解别人的人是智慧的,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通达的两句是:“_,_。”(3)老子阐述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认为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句子:“_,_。”答案:(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9.老子第十一章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一段话运用生活中的事例说明
7、“有”和“无”的辩证关系。对老子的说法你有怎样的看法,借鉴文段的表达特色,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6分)答:_答案(示例):老子的这段话很巧妙地说明“有”和“无”的辩证关系。但我认为有失偏颇。一个碗或茶盅中间是空的,可正是那个空的部分起了碗或茶盅的作用。房子里面是空的,可正是那个空的部分起了房子的作用。如果是实的,人怎么住进去呢?老子作出结论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把“无”作为主要的对立面。老子认为碗、茶盅、房子等是“有”和“无”的辩证的统一,这是对的;但是认为“无”是主要对立面,这就错了。毕竟是有了碗、茶盅、房子等,其中空的地方才能发挥作用。如果本来没有茶盅、碗、房子等,自然也就没有中空
8、的地方,任何作用都没有了。二、拓展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20分)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之久,见周之衰,迺遂去。至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26959.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