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堂的快乐生成.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6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课 小学 数学 课堂 快乐 生成
- 资源描述:
-
1、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堂的快乐生成论文新课标 快乐 兴趣 体验 探索 成功论文新课标,新课程,寻求新课堂。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课堂展示了与传统被动的传授式教学完全不同的教学特征:趣味、探索、成功、和谐,使每位学生都能享受到课堂的快乐是新课标的最终目标。胡锦涛总书记提倡建设和谐,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提出要建设幸福广东,我们的校园要落实国家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成为学生的成长乐园,作为教师都要想一想:我们的学生有梦想和激情吗?我们的学生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吗?我们的学生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和习惯吗?我们的学生有天真活泼、开朗、乐观向上的品质吗?我们的学生快乐吗?新课标、新课改的强劲东风正卷席着祖国大地,极大得激
2、发了教师的创新思维。作为新课标的主阵地课堂,理所当然成为关注的焦点。课堂呈现了多元化的快乐而显得勃勃生机:充满着兴趣的快乐、合作探索的喜悦、思考创新的快乐、感悟成功的兴奋,营造出一份快乐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课程改革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建构快乐的课堂?快乐的课堂如何构建“快乐的生成”?好奇的乐趣、思考创新的快乐、合作探索的喜悦、感悟成功的兴奋等方面都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快乐生成因素。一、快乐的前提好奇兴趣的唤醒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愉快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只有首先激发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才有可能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所以教师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唤醒学生的好奇和
3、兴趣。怎样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科学的兴趣呢?教学改革实践证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前提,是学习数学的动力,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是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的重要手段。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1、课堂教学是实施“兴趣教育”的主阵地。如何把学生认为枯燥乏味的数学变成学生喜爱的一门学科,这就要求老师善于挖掘数学本身的许多趣味因素,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把学生从枯燥的演算,苦恼的思索,复杂的推理中解脱出来。这样学生就会变被动学为主动学,使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的需要。数学教学要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采用不同引发兴趣的手段和方法。低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他们对具
4、体形象的内容,生动活泼的形式,新奇动人的事物比较敏感。因此,教学中可利用儿童喜闻乐见、色彩鲜艳的教具和图片,形象可爱的玩具和小动物,来吸引学生的兴趣。这些教具、玩具等,可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从直观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从一般到特殊逐步理解那些深奥抽象的数学概念。例如:“基数”和“序数”这两个概念既抽象又深奥,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是很难用向儿童说清楚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出示6只形态不同的小动物,然后让学生从左、右两边去数,一共有几只,通过数数,学生就知道这个“6”就是动物的总数。然后再让学生从左往右按顺序数,问学生第6只是什么动物?从右往左第6只又是什么动物?
5、为什么都是第6只,却不是同一种动物呢?用这样的直观教学,既能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领会到“6只”和“第6只”所表示的意思不同。6只是动物的总数,第6只是指次序排列在第6只的那个动物,从而让学生理解基数和序数的不同含义。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法,是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2、好奇是学生重要的心理特征。抓住这种心理特征,能诱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变学生的好奇心为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如:教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这条定理时,教师不要急于讲出这个结论,可以通过考老师的方法
6、去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动手度量大小各异的三角形中任意两个角的度数后,把结果告诉老师,老师当即报出第三个角的度数,这时学生的好奇心变成强烈的求知欲望。通过观察、比较,学生就会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一个定值,它与三角形的大小无关,这是教师可以再问学生:“用什么方法可以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呢?”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拼剪方法来证明三角形和等于180这条定理。当学生掌握这个新知后,再进一步问学生:“四边形内角和是几度?为什么?”这个问题在这里提出有利于学生不满足已知,不断去探索新知,去发现新问题。这时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独立性能充分的表现出来。又如: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
7、时,也可以采用这个方法。告诉学生你们报出来的数,老师可以马上告诉你们哪些数能被2、3或5整除的,哪些数不能被2、3、5整除的,然后把学生报出来的数按能被2、3、5整除分类板书。这时学生就会惊奇,他们会想怎么老师没有经过演算,就知道它的结果了呢?疑问产生了好奇心,好奇心又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的学习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和谐,学生始终参与学习的全过程。3、求知往往自惊奇和疑问开始的。因此用巧妙的方法导入新知识学习,也是诱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的极好方法。如学习利用商不变性质进行简便运算可以先出4705、1020025、240025、12019125、91000125一组
8、计算题,然后问学生:“谁能直接说出这些题目的得数?”当学生面露难色,限于能力无法解答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计算4705时,老师是用472算的,240025是用244算的,9100125是用918算的。用这种方法导入新课,用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让学生积极思维,仔细观察,主动去探求知识的内在规律。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学习兴趣不断巩固,不断发展。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可以促使学生强烈的求知动机,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思维状态之中。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可以让学生动手摆弄,让学生把7个苹果按每盘放2个的要求,看一看可以放几盘?学生
9、在动手过程中,会发现放了三盘后,还多一个苹果。这时学生会不知所措。老师可以问学生:“为什么会剩下一个?剩下一个能不能再放一盘。”在学生积极思维、热烈讨论的过程中,他们知道,剩下的一个不够一份,所以不能再放一盘。在学生动手、思维、讨论的基础上告诉学生;一堆货物平均分,不一定正好能分完。不能正好分完时,就有剩余,叫做有余数的除法。剩下的数叫余数。从而给学生建立了有余数的除法概念。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兴趣教学要贯穿始终。它能保持学生旺盛的学习精力,使注意力集中而持久;它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主动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它有不断发展学生的思维,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的目的。二
10、、快乐的途径课堂主人的体现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师的教学重点不再是知识本身,而是如何使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感受快乐;课堂上关注的不再是教师讲得是否精彩,而是学生是否学得有趣,同时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自觉不自觉地学会学习。而教师始终只是一个引导者、一个促进者,引导和促进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寻找答案,让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快乐地学习。让学生感受课堂的快乐的方式主要有:1、学习游戏在一起游戏竞赛的方式可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使他们首先对本节课有了一种认同感,一上课就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既训练了学生思维自由的发散性,又轻轻松松达到了教学目标,何乐而不为?实例:第一棒:从
11、“苹果树比桃树多2棵”这句话里知道了谁和谁比。(苹果树和桃树比。)第二棒:谁的棵数多呢?它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苹果树的棵数多,苹果的棵数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和桃树同样多的7棵,另一部分是比桃树多的2棵。)第三棒:求苹果树有多少棵,该怎样做呢?用什么方法计算呢?(求苹果树有多少棵,要把这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去计算。)第四棒:列式7+2=9(棵)答:苹果树一共有9棵。如此来,一个学生只说了一句话,却突出了思维的程序,还渗透了思维方法,并且分散了学习应用题的难点,这对分析能力低、表达能力差的学生有很大的辅助作用。(2)“猜猜”游戏能激发学生思维,可以训练优良的思维品质。例如“老师手里拿10根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