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目标及教学实施(三).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4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 选修 课程目标 教学 实施
- 资源描述:
-
1、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目标及教学实施(三)三、新闻与传记大家会注意到,在课程标准设计的选修课程五个系列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两个系列是传统的四种文学作品样式,“语言文字应用”和“文化论著研读”两个系列则是新开设的两个学习的范围,唯独“新闻与传记”是一个以具体文本体裁为名称的系列。本选修系列包括新闻(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传记(自传、评传)、回忆录以及悼词、墓志铭等纪实类作品的阅读,以及新闻、通讯、人物传记等文体的写作。为什么课程标准要把“新闻与传记”单独列为一个选修课系列?应该如何把握“新闻与传记”的课程性质和功能定位呢?新闻与传记属于纪实类作品,这类作品以语言文字和图像资料为载体
2、,记录了某个时代、某个民族的重要事件和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这些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以及这些人物的活动过程,构成了某个时代社会生活的主流,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立体版本,是人类文明演进的生动图谱。记者、作家在反映事件和人物的过程中,经过思想的提炼和艺术的加工,总是力图通过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具有个性特点的事件和人物,来反映某种带有普遍性的社会现象,揭示事件发生的一般规律和深层原因,探求人物对于历史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典型意义。因此,这类文本是人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深入观察、理性思考的直接反映,是探求真理过程的动态的记录,是一个时代人类认识水平提升的成果结晶。阅读并练习写作新闻与传记等纪实类作品,对于高中
3、生丰富人生体验,开拓思想视野,培养认识历史、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能力,提高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激励追求真理的信念,陶冶品性情操,提高审美修养,提升人格境界,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对于高中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人生规划能力,具有潜移默化的功能。正因为“新闻与传记”这类文本具有自身独特的教育价值,对于达到母语教育的总目标、全面提高人才素养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很多国家的母语教育中都很重视这类文本阅读和写作的教学。先以新闻、通讯(特写、报告文学)来说。这一类作品通常借助各种媒体,在较短的时间内及时地与读者(听众、观众)见面。在当今信息时代,新闻、通讯更是凭借现代传播技术的有
4、力翼翅,在“第一时间”内直接传递有关信息,既是对现实生活的即时记录,又以其强大的舆论导向作用对社会生活形成重要的干预效应,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产生着广泛深刻的影响。阅读新闻、通讯等能够引导高中生关注社会发展,对国内外重大事件及身边发生的事情有敏锐的感觉,能及时发现相关事件、人物的社会意义和影响;能帮助高中生训练迅速、准确地捕捉基本信息的能力,能引导他们就所涉及的事件和人物,独立地、负责任地作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一个人应该具有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通过练习写作新闻、通讯,可以有效地提高搜集、处理信息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再以人物传记来说。传记的阅读
5、更能够体现以对话为特征的现代阅读理念。学生阅读传记的过程,就是与古今中外的各色人物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也是与传记作者就传主的评价(或传主的自我评价)展开思想碰撞的过程。学生通过这样的交流、对话,可以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尝试在了解时代和社会背景和传主成长环境的基础上,分析个人禀赋等先天因素和外部环境等后天因素对传主人生历程的影响;能够以正确的价值观,认识传主对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或负面影响,从而客观、正确地评价其功过得失;能够体验传主的内心感情世界,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提高励志、冶情、勤学、修身的自觉性;并能够通过理性的反思,从有关人物和事件中吸取教训,
6、引为人生鉴戒。开设“新闻与传记”系列选修课,要从上述角度理解本系列的课程性质和功能定位。把握“新闻与传记”的课程目标,要注意凸显该课程的自身特点。“新闻与传记”是五个选修课系列中唯一一个以具体文体命名的课程系列,不仅表明课程标准对本课程的重视程度,也足见其独特的教育价值和个性特点。本选修系列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与现实社会生活具有紧密的联系,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培养处理信息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具有即时显现的效果。本课程的教学应该注意突出课程自身的特点,安排丰富精彩、富有时代气息的教学内容,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生动有效的学习活动,吸引学生选修本课程,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性地学习,落实本
7、课程的各项具体目标。(一)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第1条目标:“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心国内外大事及社会生活,能准确、迅速地捕捉基本信息,就所涉及的事件和观点作出自己的评判。”这里不是重复提出阅读的一般要求,而是突出了新闻阅读的特殊要求。首先,强调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强调对国家和社会的态度和责任感。这关系到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认识自然,关注社会,培养敏锐的观察、感受和判断能力,培养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具有深度和广度的思维品质。其次,强调把握信息的重要性。现代社会中各种媒体纷至沓来,各种信息纷繁交错、鱼龙混杂,“准确、迅速地捕捉基本信息”是信息时代对于人才信息素养的基本要求。阅读新闻的过程,就是不
8、断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过程。同时,目标还强调在新闻阅读中的独立思考、独立评判。这里从两个方面提出了要求,一是就新闻报道所涉及的事实本身加以评判,二是对新闻记者的主观见解表达看法。这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具有重要意义。(二)阅读新闻、通讯的具体要求第2条:“阅读新闻、通讯(包括特写、报告文学)作品,了解其社会功用、体裁特点和构成要素,把握语言特色。”这里提出的阅读要求主要应该包括以下内容:了解新闻、通讯的性质、功用和特点,分析新闻、通讯作品的内容要素和结构,知道新闻、通讯搜集与处理素材的一般要求,分析新闻报道中观点与所报道的事实之间的关系,辨析通讯(特写、报
9、告文学)中基本事实与细节设计的真实性和可靠程度,知道新闻和通讯在语言表达方面的基本要求和不同特点,品味新闻、通讯作品的语言风格特点等。应当注意的是,“了解社会功用、体裁特点和构成要素”,不能离开所阅读的文本,不是由教师单向地讲解“几个W”“几个要素”之类的文体知识,也不是让学生机械地记诵几个概念、几条理论,而是要在学生独立阅读的过程中,在学生对作品独立地形成自己的感悟、理解、思考和评判的基础上,结合所阅读的文本,有机地、立体地把握这些作品的社会意义和文本特点。对文本的语言特色,当然更不能脱离了文本作架空的分析,而应该紧扣文本的具体语言环境来辨析、品味、揣摩。“教学建议”指出:“重在指导学生阅读
10、典范性新闻作品,要理解其基本内容和社会影响,有的还可以了解其采写过程,深入把握作者立场、观点,学习其敬业精神和捕捉重大新闻的能力。”具体可以这样实施:剖析一则典型的新闻,认识新闻所报道事件的社会意义及其产生的舆论影响,进而了解新闻的性质、功用和特点;分析该新闻的标题、导语、内容要素以及基本结构,并在写作练习中摹仿、掌握新闻的格式要求。阅读新闻,通过与其他相关报道(如电视台、电台及其他报纸的报道等)的比照,分析所报道的事实是否有出入,验证其真实性与可靠程度;把记者的观点、见解从所陈述的事实中剥离出来,辨析记者主观看法与客观事实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阅读若干篇新闻作品,归纳新闻语言表达的特殊要求;通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