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6 将相和精品教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6 将相和精品教案 部编版五 年级 语文 上册 精品 教案
- 资源描述:
-
1、课题将相和课型讲读课文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会认“璧、臣”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强、划、削”,会写“召、臣”等13个生字,掌握“进攻、召集”等词语。2.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三个小故事的前因后果。3.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个性特点。复述故事,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教学重点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三个小故事的前因后果。教学难点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个性特点。复述故事,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认“璧、臣”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强、划、削”,会写“召、臣”等13个生字,掌握“进攻、召集”等词语。2.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三个小
2、故事的前因后果。3.学习第一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 )分钟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1.同学们,我们是一个班集体,我们应该团结一致。可如果同学们之间不团结会出现什么状况呢?生自由讨论师:看来,我们都知道团结的重要性了。古人更知道这个,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文章。(板书:将相和) 2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战国时期的赵国,有两个非常有名的人物:廉颇和蔺相如。“将相和”这个故事就发生在这两个人之间。 (出示课件3)(2)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设计意图:用问题导入,能激发学
3、生的兴趣。简介背景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设计意图:把握题目,通过题目初步理解课文。把握整体,弄清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的方式有助于让学生快速把握课文。】新课教学( )分钟 二、快速默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出示幻灯,组词:) 2.借助工具书理解下列词语。(无价之宝 失信 抵御 理直气壮 完璧归赵 同心协力 负荆请罪) 三、浏览课文,整体把握。 (出示课件5)1.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说说“和”是什么意思。(“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2.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出示课件5)(本文主要讲了
4、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四、理清脉络,概括段意。(出示课件6) 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9)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013)渑池会面。 第三个故事(1417)负荆请罪。3.学习第一个小故事。 (1)指名朗读第一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归纳整理。(出示课件7)(起因: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 经过:蔺相如机智勇敢斗秦王。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
5、的性格特点。 讨论、交流、整理:(出示课件8)语言:“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完好无缺地送回来。”(机智)行动: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 语言:“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机智) 行动: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指出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机智)语言:“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就和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不畏强暴、机智勇敢。)行动: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不
6、畏强暴、机智勇敢。) 小结: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机智勇敢地和秦王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个故事。 【设计意图: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展现人物性格。把这个作为教学重点,有助于帮助学生把握人物,理解主题,还有助于学生的写作。】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分钟 五、总结、预习。 (出示课件10)1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 (1)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2)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板书:完璧归赵)2.课堂练习: 简要复
7、述“完璧归赵”的故事。 3扩展: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做到了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下大功,被赵王封为上大夫,他在渑池会上又是怎样为赵国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课下请同学们预习“渑池会面”。 【设计意图:总结、预习有利于帮助学生夯实基础,并为下节课的讲解做准备。】课堂作业新设计一、读拼音,写词语。 皇帝zho j( )d chn( )们shng y( )出兵的时间。二、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无价之宝:_理直气壮:_完璧归赵:_三、按先后顺序给下列故事排序。( )蔺相如把和氏璧带到秦国。( )蔺相如把和氏璧送回赵国。( )秦王想要把和氏璧骗到手。( )秦王只好放了蔺相如。( )赵国得到一块和氏璧。
8、【答案】一、召集 大臣 商议 二、无价之宝:无法估价的宝物。指极珍贵的东西。理直气壮:理直:理由正确、充分;气壮:气势旺盛。理由充分,说话气势就壮。完璧归赵:本指蔺相如将完美无瑕的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带回赵国首都,比喻把物品完好地归还主人。三、3 4 2 5 1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学习第二、第三个故事,了解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复述故事,弄清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进一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 )分钟一、复习检查。(出示课件13) 1.“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本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由哪几个小故事组成的? 2.根据第一
9、个故事,说说蔺相如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板书:机智勇敢)【设计意图:设置复习检查这个环节,可以巩固上节课所学内容,同时引出这节课要讲的内容。】新课教学( )分钟二、教师引导,进入新课。小组学习,讨论、汇报。1.学习第二个小故事。 按照学习第一个小故事的方法学习第二个小故事。(出示课件14)(板书:渑池会面)起因:秦王想侮辱赵王,要赵王鼓瑟,并且叫人记录下来。经过:蔺相如针锋相对地逼秦王击缶,维护了赵国尊严。结果:秦王没占到便宜,只好放赵王回国,相如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思考:秦王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生答,师总结:秦王不敢拿赵王怎么样,是因为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出示课件15
10、)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讨论、交流、点拨:秦王让赵王击缶实际上是侮辱赵王,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荣誉,让秦王为赵王击缶,表现了蔺相如为了国家的荣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高尚品质。)(板书:不畏强暴,机智勇敢)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人物性格特点。第三个小故事。 4.学习第三个小故事。(出示课件16)(1)默读第三个小故事,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板书:负荆请罪)起因: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蔺相如,将相之间产生矛盾。经过:蔺相如处处回避、忍辱退让。 结果: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思考:廉颇说自己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是真的吗?生答,师总结:从渑池会中,秦王因为
11、廉颇在边境做好了准备而不敢动赵王这件事中可以看出廉颇说的是真的。(2)画出廉颇和蔺相如的言行。(出示课件17) 分析:蔺相如的语言、行动,表现了蔺相如怎样的品质?(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板书: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分析:廉颇的语言、行动,表现了廉颇怎样的品质?(语言:反映了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的特点。行动:反映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性格特点。)(板书:居功自傲,性格直率)(3)思考: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详细说出因果联系;爱国是和好的根本原因。)(出示课件18) (4)思考:负荆请罪中,蔺相如解释自己不和廉颇针锋相对的一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