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语文教案:为了忘却的记念.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6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一年级 语文教案 为了 忘却
- 资源描述:
-
1、高一年级语文教案: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以记叙为主,结合议论和抒情的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2.理解本文在线索的确定、段落的衔接和首尾的呼应上都作周密安排的结构特点。3.了解五烈士献身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崇高形象,学习.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以记叙为主,结合议论和抒情的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2.理解本文在线索的确定、段落的衔接和首尾的呼应上都作周密安排的结构特点。3.了解五烈士献身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崇高形象,学习鲁迅爱憎分明的感情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教学设想1.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教学中不仅要突出单元教学重点,而且还要起示范教读的作用。整个教学过程可分步进行:先让学生初读,从总体上
2、把握全文五部分的主要内容;再引导学生研读,抓住课文的某些重要的局部,就夹叙夹议和周密安排结构这两个要点进行重点讲析;最后组织复读,总结规律,从更高层次上把握课文的总体。2.本文内容博大精深,且同本单元其他两篇课文比较,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相异之处,根据单元教学整体性的要求,教学本文时既应从整体出发,大胆取舍,突出重点,不追求面面俱到,又要抓住文章的个性,避免在教学中以共性掩盖个性。这篇文章的教学重点是夹叙夹议的写法和周密安排的结构特点,而其个性是写人记事,写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五个人;写的不是一件事、一个场面,而是许多琐细的事情。3.由于当时文网森严,鲁迅先生在文章中不得不采用隐晦曲折的笔法。第
3、一课时教学内容解题;初读全文;研读第一部分。(早读时间:听录音;概括五部分段意。)讲读过程一、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的又一篇纪念柔石、白莽等五位青年革命作家的悼文。在这篇悼文中,鲁迅深情缅怀了烈士们的光辉业绩,愤怒控诉了国民dang反动派的法西斯暴行,表明了鲁迅先生无比愤慨、英勇抗争的精神。鲁迅怎样叙写五烈士的光辉业绩?怎样揭露国民dang反动派的法西斯暴行?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研读课文、深入领悟。二、背景介绍。让学生阅读课文注解,然后教师补充介绍五烈士被秘密枪杀后,国内外民众、特别是鲁迅先生无比气愤、英勇斗争的有关史实:* 鲁迅得知五烈士牺牲的确切消息后,当即吟成七律惯于长夜过春时,沉痛哀
4、悼了牺牲在敌人屠刀下的革命战友,并满腔愤怒地揭露和控诉了国民dang反动派的黑暗统治。* 国民dang反动派杀害烈士的暴行,激起了国内外广大人民的愤怒。当时苏、法、德、美、英、日等国家的进步作家以国际革命作家联盟的名义,发表了为国民dang屠杀中国革命作家宣言,揭露国民dang反动派的罪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冲破封锁,于4月25日秘密出版了前哨第一卷第一期纪念战死者专号,在上面发表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为国民dang屠杀大批革命作家宣言和为国民dang屠杀同志致各国革命文学和文化团体及一切为人类进步而工作的著作家、思想家书。鲁迅也在这个专号上发表了柔石小传和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躯的血,在后文中他
5、号召人们要牢记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历史的第一页,是同志的鲜血所记录,永远在显示敌人的卑劣的凶暴和启示我们的不断的斗争。* 当年5月,鲁迅又写出了黑暗中国的文艺现状一文,十分激烈地抨击了国民dang反动派的滔天罪行,当时国内的许多报纸都不敢刊登,鲁迅便委托当时在华的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女士译成英文,寄到美国进步杂志新群众上发表,史沫特莱曾考虑此文发表后会对鲁迅不利,可是鲁迅说:这几句话,是必须说的。中国总得有人出来说话!就这样,鲁迅向全世界公开宣布了五烈士被枪杀的事实真相。* 9月,左联机关刊物之一北斗杂志创刊,鲁迅选了一幅德国女版画家珂勒惠支的木刻牺牲作封面,深情而含蓄地表达了对烈士们的悼念之情
6、。* 1932年7月11日,烈士牺牲一周年又五个月时,鲁迅将一年前吟成的七律惯于长夜过春时书赠日本歌人山本初枝。1933年1月26日,又将这诗题赠给许寿裳,以抒发自己的激愤之情。* 1933年2月7日至8日,在五烈士牺牲两周年时,鲁迅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这篇悼文,这时左联主办的以及它的外围刊物已荡然无存,鲁迅想方设法,终于1933年4月公开发表在标榜第三种人的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月刊第二卷第六期上。三、解题。1 提问。作者把本文题为为了忘却的记念,即然是记念,为什么说是为了忘却?请从课文首尾两段中找出有关的语句进而悟出正确的答案。2 学生阅读课文首尾两段,划出解答问题的有关句子。3 引导学生回答,
7、教师归纳:鲁迅在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一标题中寄寓着极其深刻的含义,理解好文章首尾两段中的解题性文字,便能把握文题的含义。因为鲁迅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所以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因为在这三十年中,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所以埋得不能呼吸。正是这种郁结心中的不可压抑的悲愤和长期积聚的精神重负,使他感到十分窒息。为了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所以他倒要将他们忘却了。这是从主观方面强调忘却。同时,鲁迅又从客观方面强调忘却之必要: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当时的中国,正是大夜弥天,鲁迅作为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通过三十年血的经验教训的总结,意识到需要节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