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相信未来》教学案例.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4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相信未来 语文 相信 未来 教学 案例
- 资源描述:
-
1、高一语文相信未来教学案例主题与背景笔者认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其实就是“是什么教什么,教什么是什么”。也就是说,语文教学要根据文本自身特点,抓住文体的各个要素,遵循各式文体的基本规律。是散文,要教成散文;教小说,则是小说。诗歌,自然也要当诗歌教,教成诗歌。然而,作为人类最纯粹、最精练、最美丽的语言文学样式,人类语言的最高境界,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它的纯粹、精练与美丽,如何带领学生领略这最高境界的魅力,无疑是我们课堂教学中的考验和挑战。课堂教学要求我们把目标锁定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我们认为,由于诗歌本身所有的特点(或魅力),具体到诗歌教学上,尤其要注意
2、学生诗歌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诗歌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而教学过程和方法则更须讲究策略。本案例想通过对苏教版必修一之相信未来课堂教学的探讨,来寻求诗歌教学的一般规律。实录与随感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相信未来这首诗。昨天布置了预习,要求大家练习诵读这首诗,现在我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其他同学仔细听,从语速、语调、重音、停顿以及感情的表达几个方面来作出评价,看看与自己的诵读理解有什么不同,哪一种读法好一些。等一会请同学来谈一谈,谈的时候要有根有据,不能笼统地说“好”或“不好”。点评:诵读,几乎是任何文本的教学过程的必不可少的一环。一般来说,诵读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解决一些文字障碍,整体把握文本内容,更重
3、要的是培养语感,逐渐养成交流表达能力。对诗歌教学来说,诵读更是举足轻重。节奏感、形象性、抒情性等,一切尽可由诵读获得初步的感性的认识,而这正是诗歌学习之始。然而,诵读要有效果,就必须要有老师的指导,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有时还须讲究诵读的方式,否则一片喧哗过后,学生可能还是一无所获。所以,正如本课所展示的那样,诵读之前,定下目标,全员参与是何等必要。这种参与,不仅仅是口头上的,而且是思维、情感、审美上的。一生读(师打断,纠正:诵读内容要包括标题、作者)师:有一个字音要纠正一下:给(j)予。下面就由大家来点评了,希望大家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点评:这就是诵读的一个作用吧。生1:我觉得读得比较好,停
4、顿比较准确。比如第一段里“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等,停顿就非常恰当,跟我想的一样。师:能看到别人的长处,说明你善良。点评:课堂的人文关怀!能随时发现学生的长处,老师又何尝不善良?!生2:总体来说读得不错,但读得太快了一点,还有个别地方读了破句,还有就是读这首诗应该加进自己的感情。师:“读了破句”,说得真好。所谓“破句”,就是不该停顿的地方停顿了。不过有一点要补充一下,不仅是“读这首诗”,读所有的诗都应该融入自己的感情。点评:没有这样的师生对话,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诵读方面的知识技巧怎能致用?生3:个别地方停顿不准确。如“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指”之间要停顿。师:你听得很仔细,不过这个
5、问题我们先打一个问号,等会儿我们再来讨论。生4:我觉得感情不够到位,一开始的两节感情投入不够。师:你觉得应该怎样投入,如何才算到位?请你来读一读。生4读师:你觉得你读的时候感情投入比他多?生4:好象也没有。(生笑)点评:有时候想的和表现出来的相差很远,诵读实践的重要可见一斑。师:那你再仔细琢磨,等一下我再请你来读。生5:段与段之间停顿不够,读得比较平淡,该低下去的没有低,该高起来的没有高。师:说得很好。这首诗总共7段,段与段之间是空白,应该停顿长一些。你觉得他读起来没有高低起伏,抑扬顿挫,你能不能找一个小节示范一下?生5读末节师:他有没有高低起伏?生:有。师:我怎么听起来都很高呀。(生笑)这位
6、同学的声音很洪亮,很好听,能不能再做处理?等会儿再叫你读。点评:既指出了不足,又给予恰如其分的表扬,还留给机会,一切都是为了诵读啊!师:请这位同学再读一读第1段。生6读第1节师:最后几个关键字读得很不错,但前面还是有点平。如果要我来处理,我将这样:前两句读得低沉一点,要有点压抑的味道。第1句“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会有什么感受?“叹息着贫困的悲哀”,“叹息”就要读出叹息的感觉(边读边叹息)。第3句有没有发现诗人的感情有了变化?“铺平失望的灰烬”,变得坚定一些了,所以读的时候语调要升上来,要昂扬一些。第4 句更是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后面四个字,每个字都可以停顿一下,以示范突出强调,
7、这就要做重读处理。我来读读第1节,我读的是我的理解,每个同学肯能会有自己的理解,但我想大致上应该差不多。师范读点评:一举多得。既是诵读方法指导,又做了示范,顺便解决落实了第1段诵读,还暗中指导了前面那位同学如何处理末节的声韵。师:大家在读诗歌的时候不要觉得不好意思,觉得好象有点矫揉造作,读诗歌有时候需要夸张一点,也允许夸张一点,要拿出自己全部的感情来读。师:我再请这位同学来读最后一节,酝酿好了没有?生5读师:大家觉得怎么样?生:好象高低起伏还是不明显。师:比上次好些了,但还不够。你的感情投入非常好,之所以缺少变化,我想有一个原因是这一段本来就高亢一些,所以对你这样的男高音来说,处理低音反而会有
8、一些困难。师:怎样读出那种抑扬顿挫的韵律来?我想不妨这样:起音低一点,中间越来越高,到最后四个字“相信未来”,作为结束句,读得要慢,一字一顿,声调降下来,读出超重低音的味道。师范读点评:有条件的老师应该多作范读,而不应过分依赖录音。老师范读的机动性强,根据需要,随时可以进行;能借此真正熟悉课文,找准朗读上的难点和重点,正如前面所说,理论上我们可能知道该怎么读,而实际上读出来的效果却不一定如此;范读还可增强课堂的亲和力,更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范读也是朗读理论、技巧与实践的最直观的结合,对指导学生诵读和感悟文本都有非一般的意义。师:刚才有同学讲到了第3节“手”与“指”之间的停顿,现在我们来看看,
9、到底应该怎样停顿。师:其实,如果大家预习时看了后面的练习,可能答案就有了。练习里倾向于“手”与“指”连读。生:但是“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也是可以的呀。点评:好险!如果没有学生质疑,这首诗中的这个大难点就这么带过了?老师直接告知学生一个答案,是对“过程与方法”的忽视,是对教学规律的颠覆。不过幸好,老师能适时调整。实际上,此处是大有内容可挖的,从下面学生的思考就可以看出。师:有道理。好象很多同学都是这么想的。谁来说说不同的意见?生1:如果按照第一句在“手”“指”之间断开,第二句的“掌”带的宾语就是“太阳”,是“托住”的意思了,这与后面“托住太阳的大海”的“托住”意思重复了。所以“掌”不是动词,
10、“手”“掌”之间不能断开。生2:我发现前三句诗在结构上有一个共同点:三个词语“手指”“手掌”“笔杆”后面分别带了一个名词性词组“涌向天边的排浪“、“托住太阳的大海”、“温暖漂亮的笔杆”,这说明他们的组合方式应该是一致的。师:那么到底该怎么断?生2:我还拿不准。(生笑)师:虽然你还没有得到最终答案,但离真理只差一步了。同学们,我们沿着他的思路走下去,既然三个句子的关键部分结构一致,而我们对前两句又有分歧,那么我们从哪里找突破口?生:第3句。师:好!我们从第三句来突破。(师读“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问)“摇曳”的主语是什么?生:是“手”。点评:此处生硬。笔者认为,找句子的主语并不是最佳切
11、入点。师:“摇曳”的对象是什么?生:笔杆。师:摇曳“曙光”不可以吗?“笔杆”与“曙光”是什么关系?生摇头师:诗歌语言跟我们学习过的其他文体的语言不一样,诗歌语言有时讲究一种“陌生化”的效果。实际上“笔杆”与“曙光”之间形成了比喻的关系,那么本体与喻体分别是什么?生摇头师:比喻的前提是两者具有相似性,我们看这两者有没有相似性。生:温暖。师:好,曙光给人光明、温暖的感觉,给人以希望。那么笔呢?对诗人来说,笔对诗人来说意义可能不同一般,让他看到希望,觉得自己还有可为。如果我们从形似的角度来考虑呢,我们可以看到笔杆是直直的,而曙光也是一束束的。点评:既然学生看到了“温暖”的相似性,为什么老师要越俎代庖
12、,“剽窃”学生的智慧火花,而不让学生继续说下去?我们都知道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却又总是剥夺他们锻炼的机会;都知道把课堂还给学生,却又总是霸道地抢过话语权。只注意自己出彩,让学生无法精彩,最后的结果就是学生无精打采。有智者形象地称之为与学生“争风吃醋”,让人深思。师:那么以此上推第1句和第2句,“手指”和“排浪”、“手掌”和“大海”也应该是本体喻体关系,同不同意?生:(点头)同意师:正如前面那位所说,这几句的结构是一致的,那么练习里的断句是合理的。点评:此处不透。学生可能还有疑问没有表现:如由第3句上推前两句的结构,这只是可能性,所以还有必要进行分析。还比如,为什么结构一样,断句就一
13、样?这实际上关涉到诗歌语言的重要特点节奏性、流畅性,老师只是“推断”作结,而没有作进一步的鉴赏指导,甚为遗憾。师:现在我们就按照刚才分析的,一起来朗读第3节。大家觉得这一段要读出什么感觉来?生:就像第1句,要读出气势,像排浪一样。师:第3句呢?生:读出“温暖”的感觉。师:很好,现在开始。生齐读,师再作范读。点评:在读中悟,悟后再读,螺旋上升。师:大家可能已经注意到了,在前三个小节里,都是以“相信未来”结尾,一个词语反复出现,从修辞角度来讲,是什么修辞?生:反复师:有什么作用?生:就像歌曲的主要旋律,强化情感。师:为什么能强化情感呢?反复出现,产生一种一咏三唱的效果,增强抒情性,而诗歌的一个重要
14、特点就是抒情性强。那么我们在诵读的时候,对这三个“相信未来”应该怎么处理呢?生:要读出变化,要一个比一个高。师:下面请大家自己处理,哪位同学来给大家读读,就读这三个“相信未来”的句子。生女读师:是有变化,但也许因为是女同学,后面还是不够高亢。请这位男高音来读。生男读师:好的,变化有了,音调也上去了,感情也高昂一些了。点评:朗诵确实有性别因素,指出这一点,是有必要的。但如果仅仅只读三句,值得商榷。感情需要有积累铺垫,需要有所凭借,如果只读这三句,要读出理想的效果,似乎有点像由无源处求水的感觉。师:关于诗歌的读法,我们暂时谈到这里。现在我们来看看作者食指,熟悉吗?不熟悉?(介绍)注解里有一点介绍,
15、我想补充的是:他是上世纪6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的,他的诗歌主要是在知青、城市青年里传诵,直到90年代才得到认同,他是一位成绩巨大却差点被埋没的天才诗人。同时他也是一位永不绝望的诗人,我们只要看看食指20岁的时候创作的这首相信未来就能感觉到。他的命运比一般人要坎坷,他有精神分裂症,长期病痛缠身,但他凭借自己坚忍不拔的毅力生存着,写作着,可以说,诗人用他的一生为我们有力地诠释了这四个字相信未来。点评:言为心声,作品是人格的反映。此处知人论诗,与作者对话,将读者与作者,与作品自然地实现了沟通。师:那么诗人为什么对未来有那么坚定的信念呢?看诗句,哪里有所体现?我们一起回答。师生:“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