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兰亭集序》优秀教学设计.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兰亭集序 高中语文 优秀 教学 设计
- 资源描述:
-
1、高中语文兰亭集序优秀教学设计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和掌握书序的特点。 2.掌握文言词语:咸、毕、惠、信、兴等词的意思和用法。 3.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成份省略等语言现象。(二)能力训练点 1.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把握文章的意旨。 2.背诵课文,培养熟记能力。(三)德育渗透点1.学习本文,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字里行间表现出来的旷达胸怀。 2.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四)美育渗透点 1.鉴赏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2.体会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清新的风格及叙、议巧妙融合的艺术特色。
2、 二、学法指导课前预习指导 1.课文中无生僻字,无长句,不妨要求学生读两遍。第一遍边读边看注释,粗知大意即可,不求确解;第二遍一气读完全文。 2.分类抄写课文中生动的语句:一类是景语,如“崇山峻岭”“清流激湍”“天朗气清”等;一类是情语,如“情随事迁”“临文嗟悼”等;一类是叙事语,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等。目的是利用这些语句作为记诵的支撑点。 3.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叫学生试着划分层次并归纳各层大意,作为课上讨论文章思路的准备。 课堂诵读指导 1.从解题入手,略说书序体裁特点,让学生找出与兰亭集有关的语句,即“一觞一咏”说诗的产生;“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说编集;“
3、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说编集的意义。 2.归纳各层大意后,讨论全篇思路(内容详见“课文说明”)。要点是:以叙事为抒情议论张本,因此首叙兰亭之会;用“乐”字结束叙事,由是而兴人生之叹;由叹而归结为“死生之大”,点明作序正旨;然后扩展开来,说古人“兴感之由”,论“一死生”“齐彭殇”之妄,最后仍回到说诗集上来。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以及掌握归纳多义词的义项。 2.体味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有致的语言特色。 3.背诵课文。 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 2.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解决办法 1.加强朗读,在疏通文义的基础上反复诵读。
4、2.组织讨论,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进行讨论。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师生互动设计 1.字生课前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初步疏通文义,力求做到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相互提出难句质疑。 2.教师课前布置适当的预习问题,引导学生在初通文意的基础上,对文中所反映出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在合作小组间展开讨论,小组形成一定的共识,为课堂突破重难点时的交流讨论做好准备(可指导学生先写好200字左右的书面材料)。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了解作者及“序”的有关知识。 2.整体把握课文,理清思路。 3.讲读第一节。(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
5、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修禊”仪式(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这是古代的一种风俗,是到水边洗濯、嬉戏,并举行祈祷、消灾的仪式。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谢安、孙绰等41人就在此集会,他们曲水流觞,引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由王羲之作序总述其事。王羲之不但文章写得好,又善书法,有书圣之称。)于是兰亭(兰渚之亭)流芳千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就让我们共同欣赏吧。 这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欣赏课本前彩页兰亭集序摹本。前人对兰亭集序评价:“飘如浮云,矫若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 2.作者及相关背景介绍 (1)解题,介绍作者。 兰
6、亭集序又称兰亭序、兰亭宴集序。序,文体的一种,这里用以记事。 兰亭,地名,在今浙江省绍兴县西南兰渚,此地有亭,故称兰亭。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人在兰亭举行盛大的文人宴会,临流赋诗,抒发情怀后将这些诗汇集成册,由王羲之作序,写成本文。 (2)介绍作者及写作目的。 王羲之,东晋琅邪临沂人,出身于士族名门。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杰出的书法家。青年时有美誉,朝廷招他为侍中、吏部尚书,都辞谢不就,后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为王右军。 他写作本文的目的有二:一是记叙兰亭景致和宴会盛况;二是借这篇序言表达自己的观感。全文既写出了作者与名士的宴饮之乐,又写出了欢乐有尽,人生短暂
7、的感慨,是一莴流传千古的名篇。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1.教师范读课文(或放课文录音),学生注意字音和语调音节,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正音:会(kui)稽 修禊(x) 激湍(tun) 流觞(shng)曲水 齐彭殇(shng) 游目骋(chng)怀 语调:“永和九年修禊事也”以中速读。下文有关集会的文句应以清新明快的语调读出,特别重读“乐”,以体现作者快乐的心境。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再一次体会本
8、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3.了解“序”的体裁特点。 提问、讨论:本文和一般的书序有什么不同,指出本文中能体现“序”的特点的内容。 点拨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作为书序,本书介绍了作诗的缘由(由修禊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作诗的精彩(“一觞一咏,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意义。这便是本文不同于一般书序之处。 4.本文作者的情感以及变化。 (1)学生快速读课文。 (2)明确:由乐而生痛
9、,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5.给文章划分段落,概括要点。 学生讨论 明确第一部分:叙宴集盛况。 第二部分:发人生感慨。 第三部分:明作序要旨。 6.学习第1节,理解文意。 (1)教师强调: 毕、咸:全、都。 修:长、高。 引:招致、招引。 其次:其间,指兰亭之上。 惠风:和风。 品类:指万物。晶:众 极:尽。娱:乐。 信:确实。 (2)请学生朗读第1段。 (3)教师提问:本段最后一句写到宴饮“信可乐也”,文中都写出哪些“乐”? 学生回答,教师强调。 一是名士相聚之乐:“群贤毕至,少长咸宜。” 二是环境优美之乐:“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三是气候宜从
10、之乐:“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四是相聚狂欢之乐:“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是以畅叙幽情。” (赏心、乐事、良辰、美景四美并具。) (四)总结扩展 总结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锵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珠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各抒怀抱。我们仿佛看到这些雅士们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同时这为下文的议论和抒发感慨作了铺垫。 扩展 “修禊”补注 谢友明 “暮春三月,会于会
11、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王羲之兰亭集序)句中的“修禊”,课本虽有注解,但不够详细,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了解古代这一风俗,现作一补注。 修禊的“禊”,也叫春禊。“上已娱春禊,芳辰喜月高。”(江总三日侍宴宣猷堂曲水)古代民俗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己日,到水边嬉游采兰,以驱不祥,称为修禊。 周礼春官女巫载:“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即每年三月上已日,女巫以香薰和苹药浴给人们祓除不祥。衅浴礼俗到了秦汉时有所变化,秦汉时,上巳这一天,人们都到河边去洗濯,认为涤积垢就能除病祛灾。后汉书礼仪志:“是月上巳,官民皆挈(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痰为大洁。”曹魏时,不提倡上巳日去河边洗灌,这可能与曹操禁止“寒食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统考版)2024高考数学二轮专题复习 第三篇 关键能力为重 专题五 解析几何 第3讲 圆锥曲线的综合问题课件 文.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