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的解题方法分析.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7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 文言文 虚词 解题 方法 分析
- 资源描述:
-
1、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的解题方法分析 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的解题方法一、词性界定法有些代言词兼有实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根据上下代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如2019年高考全国卷第12题的A项: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第一句是李广根据敌我双方形势,认为此时如果带领一百骑仓惶而逃的话,必致匈奴大军追杀而全体覆没,故第一句中的以为实词,作率领、带领讲,而第二句为介词把。显然,两者词性有别,那么该项即为正确答案。二、数学代入法2019年高考北京卷第9题的A项为:过于荆,至江上/苛政猛于虎也。该项中第二句考生熟知,苛政与虎之间存在比较关
2、系,于相当于 比,以此代入第一句中显然讲不通,事实上第一句中的于作从讲,由此排除该项。同样该题D项也可用此法进行判断,可知该项也非正确答案。再看正确项所涉及的两句:曰:吾知所之矣。因如吴/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第二句出自课代屈原列传,因作乘机解,以其代入第一句中刚好符合上下代语境,由此答案不言自明。三、语法切入法2019年高考第13 题D项:五千人因衔枚击之/相如因持璧却立。考察这两句语法结构,第一句主语是五千人,第二句主语是相如,进一步考察衔枚击之和持璧却立 两者都是连动结构,且都作谓语,由此可见,两者基本语法结构相同,故句中因的用法也应相同,此处都可作于是、就解。B项中两个于显然
3、不同,符合题目要求。四 、语境推断法2019年春季高考全国卷第12题D项:漕水溢则泛滥为田患/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第一句上代的语境是漕河与盐河近而不相接,下代写徐九思筑减水桥,俾二水相通,由此可推断该句中的则应为连词,表顺承关系,相当于就、便;再考察第二句,出自课代崤之战,晋襄公在遭到原轸怒斥后,幡然悔悟,派人追赶,追到黄河边的时候,百里孟明视等三人却已经上船出发了。可见,此处则也为连词,但构成转折关系,可译为 却已经、倒已经,两个则用法各异,符合题干要求。高中语文常见的通假字的介绍火:同伙;古代军队的组织,十个为一火出门看火伴。简:同拣;挑选。动词。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见:同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