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第十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6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福建省 泉州市 第十六 中学 2018 2019 学年 语文 学期 期中 试题 解析
- 资源描述:
-
1、福建省泉州市第十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2019.4.24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王羲之创作的兰亭集序被盛赞为“天下第一行书”,不仅因为整幅作品精美绝伦,更因这篇手书序文中,字字独具风采,同字异写更是变化无穷,其中二十个“之”字无一雷同,竞有谚语“之字最多无一似”流传。分布在原帖中的二十个“之”字,因语境、句式和书写布局呈现出的不同笔法、空间结构和内在韵味,究竟是书法家对艺术创作原则的主动遵循,还是临场发挥随机的、自然的结果,历来众说纷纭。我们姑且将此
2、争论放在一旁,单从结果上看,兰亭序中二十个形态各异的“之”字,客观上贡献了书法创作上从形式到内容层出不穷的新意,王羲之对书法变革的贡献,是书法家“内生”(创新是“生产过程中内生的、革命性的变化”)变革的典范。他十二岁经父亲传授笔法,“语有大纲,即有所悟”,先师从卫铄(卫夫人)学习书法,之后博采众家之长,正书师法钟繇,草书师法张芝,最终做到了“真书胜钟,草故减张增损古法,裁成今体”,开辟了书法艺术的新天地。这种艺术革新,首先是跳出了当时的窠臼,引领了书法体式上的“革命性”发展。王羲之将行楷二体向前推进,开辟了草楷相结合的书法发展道路,使其便捷易识,在继承钟繇楷书古朴精简、张芝草书数意兼包的基础上
3、大胆变化,完美兼顾书法的实用性和艺术,以一种全新的文字书写体式形成隋唐以来书法发展的主流,在书法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笔法观念上,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二人更是对传统程式进行大胆变革,以不断变化的手法和笔态,避免千篇一律,做到随类赋形,因势生形,字字相生,而面对同样的一个字,则照顾其所处环境、位置,保持该字独立个性的同时,做到与周围和谐统一。兰亭集序中二十个神态各异的“之”字,就是这种笔法的代表性应用。人们谈及创新,往往更多着眼于“发展”(即质变)的结果,而忽略“增长”(即量变)的前提,王羲之的书法创新则是量变基础上水到渠成的结果。古语“临池学书,池水尽墨”说的是汉代著名书法家张芝,在水塘边上练
4、习书法,天长日久,洗笔竞把整个水池洗黑,后人称之为“墨池”。晋书王羲之传载:“(王羲之)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这种态度,可以视作王氏对增长型“量变”的肯定。“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现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成语,具有相关语义的“笔秃千管”“秃笔成冢”等成语流传甚广,也说明书法家群体对量变积累的集体重视。在临池水墨的基础上,王羲之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做法,是对同时代书法技艺、要素进行的重新组合。伴随其阅历的增长,特别是看到李斯的峰山碑、蔡邕的三体石经、张旭的华岳碑以及钟繇的宣示帖真迹后,王羲之遂改变初学,博采众长的同时,尝试另辟蹊径,形成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摘编
5、自王枫之字最多无一似,光明日报2018年12月09日)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兰亭集序中的“之”字,其笔法、空间结构和内在韵味因语境、句式和书写布局不同而不同。B. 关于其中“之”字形态成因的探讨众说纷纭,但争论的结果则足以说明兰亭集序富有多层新意。C. 王羲之能做到随类赋形,因势生形,字字相生,其兰亭集序中“之”字堪称这一方面的典范。D. 王羲之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书写体式,这种书写形式对后世书法产生深远影响,作用不可小觑。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原帖中的二十个“之”字无一雷同,这最能够证明兰亭集序单个字体变化无穷。B.
6、 王羲之对书法变革的贡献是书法家“内生”变革的典范,对此作者从两个方面阐述。C. 文中引述晋书王羲之传中的一段话,意在证明王羲之有重视“增长”的自觉。D. 文本借“笔秃千管”“秃笔成冢”等成语流传甚广来证明王羲之有兼收并蓄的智慧。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整幅作品的精美绝伦,书写字体的变幻无穷,让王羲之创作的兰亭集序成为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行书”。B. 创新是“生产过程中内生的、革命性的变化”,因此王羲之对书法变革的贡献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对书法的创新。C. 王羲之正书师法钟繇,草书师法张芝,因而在书法体式上和笔法观念上,他都曾经引领了书法“革命性”发展。D. 看罢李斯峰
7、山碑、蔡邕三体石经、张旭华岳碑的经典作品,王羲之改变初学,另辟蹊径,形成独特的风格。【答案】1. B 2. D 3. 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文中的“(单从)结果(上看)”是兰亭集序中的“之”字,其笔法、空间结构和内在韵味因语境、句式和书写布局不同而不同。而选项“(争论的)结果”实质上因为“众说纷纭”而没有什么结果或结果就是“众说纷纭”,不符合文意。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8、。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证明王羲之有兼收并蓄的智慧”说法错误,文本借“笔秃千管”“秃笔成冢”等成语流传甚广,要证明或能证明的都是“书法家群体对量变积累的集体重视”。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
9、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A项,涉及内容在原文第一段,原文说兰亭集序“字字独具风采,同字异写更是变化无穷”,这与此项中的“书写字体的变幻无穷”意思不同。C项,“王羲之正书师法钟繇,草书师法张芝,因而在书法体式上和笔法观念上,他都曾经引领了书法革命性发展”说法强加了因果,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三段,原文为“他十二岁经父亲传授笔法,语有大纲,即有所悟,先师从卫铄(卫夫人)学
10、习书法,之后博采众家之长,正书师法钟繇,草书师法张芝,最终做到了真书胜钟,草故减张损古法,裁成今体,开辟了书法艺术的新天地。这种艺术革新,首先是跳出了当时的窠臼,引领了书法体式上的革命性发展”。D项,王羲之形成独特的风格原因概括不全面,根据原文,王羲之“形成独特的风格”的因素还有“博采众长”。故选B。【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
11、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
12、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
13、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现代乡村旅游是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农村区域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迅速,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明显区别于回老家的传统旅游者。现代乡村旅游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旅游的时间不仅仅局限于假期;现代乡村旅游者充分利用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和建筑、文化等资源。现代乡村
14、旅游对农村经济的贡献不仅仅表现在给当地增加了财政收入,还表现在给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同时还给当地衰弱的传统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摘编自百度百科乡村旅游,有删减)材料二:2017年中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28亿人次,占国内游客接待人次的56%;营业总收入超7400亿元,占国内旅游总收入的16. 2%。数据显示,我国乡村旅游旅游人数占国内游客比重在历经2012 - 2015年的快速增长后,2016 - 2017年保持平稳增长。而乡村旅游收入比重更是保持稳定增长趋势。(数据中商产业研究院2018 - 2023年中国乡村旅游市场发展前景研究报告。)材料三:景区门票政策性下调的背景下,景村融合构建新消费增长
15、极成为趋势。目前景区存在的几个普遍现象:产品结构现状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自由行,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旅游消费需求;景区淡旺季明显、夜间游览产品不足;景区的消费主要停留在白天,夜间产品仍然十分不足,许多景区留不住游客过夜;随着门票价格的政策性下调,景区必须彻底打破门票经济的依赖度,需构建新的消费增长极。目前国家5A级的大部分景区内及周边存在丰富且优质的乡村旅游资源,有景中村、景边村,景区及其周边的乡村资源就为其提供了很好的增量空间和消费场景,同时这样的乡村资源又具备了天然的人流基础,享受景区的基础配套设施。这样的二者结合发展,必然会形成共振效应。(左驭乡村旅游洞察:逆城市化、景区变革与精准扶贫)材料四
16、:发展乡村旅游应注重生态保护的“可持续性”。“可持续性”立足于绿色发展,指的是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在环境承载力范围内构建产业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体系。当前,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超环境承载量发展的现象,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这种破坏一方面源自本地村民在开发过程中的过度开发行为、环境污染行为,另一方面来自游客游览中带来的汽车尾气、生活垃圾等。这些破坏了乡村旅游赖以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虽然能够一时得益,但却是“吃子孙饭、断子孙路”。注重乡村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必然选择。所以,要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科学合
17、理地进行乡村旅游开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从产业发展角度看,乡村生态环境是产业发展的基础资源,破坏了生态环境就是自掘坟墓。从消费需求来看,乡村生态环境正是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所在,破坏了生态环境也就失去了消费动力,产业发展也是无源之水。要在乡村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规划先行,科学筹谋,控制开发强度,将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有机结合起来。(高源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应把握“四性”2018年5月5日中国旅游报)4. 下列对材料相关
18、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现代乡村旅游具有旅游时间自由和旅游资源丰富的特征,为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B. 从数据和图表可以看出,从2010 - 2016年,中国乡村旅游接待人次、旅游收入和过夜游客数量都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C. 在景区门票政策性下调的背景下,景区旅游发展必须和乡村旅游发展相结合,构建新的消费增长极,才能解决本身存在的普遍问题。D. 国家大部分的5A级景区内和周边都存在有丰富且优质的乡村旅游资源,二者结合发展,必然会形成共振效应。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景区和乡村旅游结合发展的共振效应具体表现为:乡村资
19、源在享受景区基础配套设施的同时,也为景区提供了增量空间、消费场景。B. 不管是乡村旅游开发者开发过程中的过度开发行为,还是游客游览中带来的汽车尾气和生活垃圾等,都在不同程度上破坏了资源环境的基础。C. 产业发展是乡村生态环境的基础,乡村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的需求,破坏了生态环境,产业发展就无从谈起,也会让群众失去消费动力。D. 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要注重乡村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将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有机结合,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和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是不矛盾的。6. 对于发展乡村旅游最应该注意的当地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你认为需要从哪些方面采取措施?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4. A 5. C 6.
20、 (1)从政府角度: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科学合理地进行乡村旅游开发。(2)从当地乡村角度:发挥基层行政单位的监督职能,加强对村民的引导,加大惩处力度,杜绝过度开发行为和环境污染行为;(3)从游客角度:增强环保意识,做到“文明旅游”“文明出行”。【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B项,“从2010-2016年过夜游客数量都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二的图表,过夜游
21、客数量在2013年呈现下降态势;C项,景区发展必须打破门票经济依赖度,而非必须和乡村旅游相结合。D项,“国家大部分的5A级景区内和周边都存在有丰富且优质的乡村旅游资源”说法错误,原文是国家5A级的大部分景区而非国家大部分的5A级景区。故选A。【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C项,“产业发展是乡村生态环境的基础”表述错误,应该是“乡村生态环境是产业发展的基础资源
22、”。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能力。探究类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针对文中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实际是对文章的内容的提炼的过程。本题要求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对于发展乡村旅游最应该注意的当地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你认为需要从哪些方面采取措施。属于向内挖掘类探究题,貌似提出自己的观点,实际上概括材料的观点,注意提取材料中相关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通读材料,可以从材料中筛选出“发展乡村旅游应注重生态保护的可持续性。可持续性立足于绿色发展,指的是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在环境承载力范围内构建产业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体系
23、”“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超环境承载量发展的现象,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这种破坏一方面源自本地村民在开发过程中的过度开发行为、环境污染行为,另一方面来自游客游览中带来的汽车尾气、生活垃圾等”“这些破坏了乡村旅游赖以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虽然能够一时得益,但却是吃子孙饭、断子孙路。注重乡村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必然选择”“要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科学合理地进行乡村旅游开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
24、生态环境的需要”“从产业发展角度看,乡村生态环境是产业发展的基础资源,破坏了生态环境就是自掘坟墓”“从消费需求来看,乡村生态环境正是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所在,破坏了生态环境也就失去了消费动力,产业发展也是无源之水”“要在乡村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规划先行,科学筹谋,控制开发强度,将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有机结合起来”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从政府、当地乡村、游客三个角度整合分析对于发展乡村旅游最应该注意的当地生态环境保护问题需要从哪些方面采取措施。【点睛】探究的题目,答题时注意首先明确探究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具体明确答题的方向。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
25、针对文章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实际是对文章的内容的提炼的过程,答题方式是观点+原文例证。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章和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镶嵌在墙上的黑板孙道荣这是一片神秘的土地,在大山掩映之中,一个小村庄,兀然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带的地图上根本没有标注,就连为我们带路的向导,都不知道有这么一个小村庄。小小的村落,散布着几十户人家,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与近乎原始的自然环境相比,更让我们惊讶的,是当地的村民。据说
26、,除了偶尔有县乡的工作人员和村民的亲戚外,这些年,几乎没有什么外人走进过这个村庄。村民们看见我们这些误闯进来的外人,就像看见外星人一样,好奇而激动。我们在村民们好奇的目光中,好奇地绕着村庄边走边看。家家户户的门,都是敞开着的。在其他地方,你已经无法看到这样日不闭户的场景。最后,我们来到了小村唯一的一家代销店,我们想在这里补充点物资。小店里只有最基本的日常生活用品:盐、酱油、一两种廉价烟、坛装的老白干都是村民们需要的东西,而我们需要补充的矿泉水和方便面,竟然都没有。店主解释说,矿泉水,村民根本不需要,方便面?那么贵的东西,小村可没几个人吃得起。我们买了几块当地产的大饼,店主热情地为我们灌满了凉开
27、水,这样,我们后面的行程就不怕了。因为要出山进货,店主算得上这个小村里见过世面的人。我们和店主聊起来。小店门边镶嵌在墙上的一块黑板,引起了我的兴趣。上面用粉笔歪歪扭扭写着一些文字和数字,如大黄,酒,4.6;二贵妈,酱油,2;黑头,盐、烟,13.45问店主,黑板上写的是什么?店主笑着说,是大家伙赊的账,等有钱的时候,就来结一下。原来是账单。正说着话,一个中年人来买烟,店主递给他一包烟,中年人接过烟,顺手在墙上抠下一小块石灰,将黑板上的一个数字擦了,重新写了个数字,然后,拍拍手,和店主打声招呼,走了。我们惊讶得目瞪口呆,就这么随便擦擦写写啊?店主看出我们的困惑,笑着说,都是乡里乡亲的,谁还会赖我几
28、个钱啊?有人上前用手轻轻擦黑板上的字,一擦就没了,而且,这块黑板是镶嵌在墙上的,即使晚上,也只能“挂”在外面,如果谁晚上偷偷来将名字擦掉了,或者将数字改了,那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啊。店主说,这事,还真发生过。有一次,一个村民来买东西,忽然发现自己名字下面的数字没了,可能是被哪个调皮的孩子擦掉了,村民赶紧找了块石灰,将数字重新写在了黑板上。大家在我这里赊了东西,他们记得可清楚了,我这个黑板,也就是个形式,其实,账本都在大家的心里呢。回城之后,我们将这个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闻者无不激动不已,太难得了!一批批人沿着我们的足迹,走进了深山,去寻访那个神秘淳朴的村庄,而大家最感兴趣的,就是那块镶嵌在墙上的黑
29、板一年之后,我们一帮人,再次踏上了那片神秘的土地。进山的道路,已经拓宽了很多。我们轻松地找到了那个小村。未进小村,就被它热闹的气息感染,一打听才知道,这一年来,小村已经被开发成旅游景点了。我们顺利地找到了那家小店,小店的周围,又开了好几家纪念品和土特产店。让我们聊感欣慰的是,镶嵌在墙上的那块黑板还在,上面的账单也还在。很多游客,在黑板前拍照留念。我悄悄摸了摸黑板上的字,擦不动,原来是白色的油漆写的。店主认出了我们,一边忙着招呼生意,一边告诉我们,小店生意大了,经常有人赖账,所以已经不赊账了,再说,现在村民也都有钱了。我问,那还留着这块黑板干什么?店主呵呵一乐,招牌啊,很多人就是冲着它来的呢,这
30、还得谢谢你们的宣传啊!我无言以对。墙上的黑板,白漆的名字和数字,冷眼看着眼前热闹的景象。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1年9期)7.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写掩映在大山之中的小村庄在地图上没有标注,也不为向导所知,是为了突出后来的经济开发给这个封闭的小村庄带来的巨大影响。B. 第段写村民们对我们这些外来人十分好奇,而我们也对山村和村民感到好奇,这恰恰表现了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和山里人与城里人之间的隔膜。C. 小说第段先借店主之口,概括介绍黑板的用途,然后运用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详细描摹了中年人买烟的情形,点面结合,真实可感。D. 一批批人走进深山寻访近乎原始的
31、神秘的小村庄,表现了人们对繁华虚伪的城市生活的厌倦,寄托了“我”对当下城市生活精神匮乏的深切忧虑。8. 小说中的店主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概述。9. “镶嵌在墙上的黑板”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7. C 8. 纯朴热情。为我们这帮路人灌满凉开水,主动解答我们对“黑板”的疑惑,讲述与“黑板”有关的故事。勤劳能干。在偏僻的村庄经营唯一的一家代销店,并将生意做得越来越大。精明务实。善于发现并抓住商机,用“黑板”招揽顾客;先前任由赊账的乡亲在黑板上擦擦写写,后来不再赊账。 9. “镶嵌在墙上的黑板”本身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曾经,黑板只是个形式,因为账本自在村人心中,诚信也嵌在村民心中
32、。后来黑板仍然只是个形式,因为它的存在只是为了招揽游客。黑板见证了山村与村民的变化,见证了淳朴民风的消失;黑板的变化,实则意味着村庄民风的变化。它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小说情节围绕“黑板”展开:路过小村,“我”被黑板上的数字吸引,询问店主;“我”目睹村民用石灰块在黑板上擦擦写写地记账;山外之人听闻,激动不已,慕名到村中寻访那块黑板;成为旅游景点后,店主用漆有白漆名字及数字的黑板做招牌,招揽顾客。前后对比,突出主旨。原来,黑板上赊账的数字及名字是用容易擦掉的石灰块写下的,后来则是用白漆漆上的;原来,村人自己诚实地在黑板上记下自己的赊账数目,无人赖账,后来却有很多人赖账,这些鲜明的对比,写出诚信与信任
33、民风的缺失,突出了小说的主旨。【解析】【7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A项,“是为了突出后来的经济开发给这个封闭的小村庄带来的巨大影响”错误。写作目的是引出下文淳朴的民风,同时与成为景点后的小村构成鲜明对比,以突出经济发展对淳朴民风的冲击。B项,“表现了山里人与城里人之间的隔膜”错误,结合第二段内容分析,主要是写出山里人的淳朴,与开发后的人们生活状态形成对比。D项,“表现了厌倦”“寄托
34、了忧虑”错误。“一批批人走进深山”是为了衬托淳朴民风之难得,并为下文写这种难得的民风因经济冲击而消失做铺垫。故选C。【8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小说中店主的形象在文中是比较鲜明的。他给我们补给物资,说明他的热心善良;结合“大家在我这里赊了东西,他们记得可清楚了,我这个黑板,也就是个形式,其实,账本都在大家的心里呢”分析,把黑板镶嵌在墙上,平素乡亲们赊账自己写在上面就是了,说明了他的淳朴;结合“店主呵呵一乐,招牌啊,很多人就是冲着
35、它来的呢,这还得谢谢你们的宣传啊”分析,后来,村庄成了旅游景点,已经不能像之前那样赊账了,他却没有取下黑板,而是把他作为揽客的招牌,说明他的精明能干;结合“我们来到了小村唯一的一家代销店”“一边忙着招呼生意,一边告诉我们,小店生意大了”分析,店主勤劳能干等。点睛:本题做法即通读全文,把握与人物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人物的生活经历或人生轨迹;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把握人物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把握作者对人物的态度与评价;把握人物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筛选归纳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特质、与众不同之处等)。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
36、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的要先概括然后结合文章的列举出能表现该种性格的事例。【9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作品标题的作用分析。解答此类试题,解答此类试题,需要注意文章标题的一般作用。文章标题作用一般有以下几个: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概括故事情节、暗示比喻象征、揭示小说主旨;结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主题;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引起读者兴趣。答题时根据课文内容注意对照选取,并结合文章内容进行阐释即可。“镶嵌在墙上的黑板”,结合文本内容“大家在我这里赊了东西,他们记得可清楚了,我这个黑板,也就是个形式,其实,账本都在大家的心里呢”“我悄悄摸了摸黑板上的字,擦不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