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中优秀教案 5.17过秦论(第二课时)(人教版第二册).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高中优秀教案 5.17过秦论第二课时人教版第二册 语文 高中 优秀 教案 5.17 第二 课时 人教版
- 资源描述:
-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二课时教学要点采用诵读教学法,以指导学生诵读为主。包括两部分内容:对课文内容作简单的分析点拨,以期尽快形成背诵思路;语气提示。教学过程一、检查朗读情况,采用个别朗读与集体朗读的形式,抽查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的掌握情况二、分析理解,指导诵读1.课堂问答设计提问:“过秦论”,即论秦之过。作者以秦的兴亡史实为基本依据,采用对比方法,层层推进,水到渠成指出秦亡的过失,这充分体现在第5段议论中。朗读第5段:(1)将段中涉及到的秦国、秦朝、九国(山东之国)、陈涉四种力量用数学符号“”连结排列起来;(2)按例句“秦人开关延敌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这是秦国的实力与九国之师相比”,
2、从本段中找出包含(1)中其余三项对比的句子;(3)说明作者是如何在对比分析中归纳出结论的。学生明确:(1)四种力量的对比可表示为:陈涉九国秦国秦朝。(2)“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不可同年而语矣。”这是山东九国之师与陈涉相比;“秦以区区之地而朝同列。”这是秦国与统一天下的秦朝相比;“然后以六合为家何也?”这是最强大的秦与最弱小的陈涉相比。(3)从对比中可以看到,最弱小的陈涉起义时,面对的是最强大的秦朝。然而,秦灭亡的原因不是因为陈涉力量强大,也不是因为秦朝力量削弱和地理条件发生了变化,原因是什么?一个“何也”,终于水到渠成,把焦点逼示出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板书:朗读指导:“且夫”推进
3、一层领起议论的语气。以下连用六个“也”表示极其肯定的意思。四个排比句的重音是:“尊”“铦”“抗”“及”。特别应重读“成败易变,攻业相反”。“试使”换假设语气,读出惋惜之意。“然秦”以下句子语势由弱到强,逼出“何也”,结句显志,须用深责的语气读出,“仁义不施”是重点,宜一字一顿。学生试读,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尝试背诵。2.课堂问答设计提问:“攻守之势异也”,是对文章前四段秦兴亡史实的概括议论,先从第5段中分别找出“攻”与“守”的史实;然后自读14段,说说哪些段写“攻势”,哪些段写“守势”,并从各段中找一句表明“兴”或“亡”史实的句子。学生明确:(1)“秦以区区之地,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议论的是“
4、攻势”,它照应了第1、2段;“以六合为家,殽函为宫”议论的是守势,照应了第3段。(2)第1、2段及第3段第一层“及至始皇威振四海”写攻势,第3段第二层写“守势”。第1段叙秦王朝势力的崛起,突出秦国地利(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人和(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政通(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等的优势。第2段叙秦王朝的扩张发展。第3段主体部分突出秦始皇的守政之策,分别从军事(南取百越之地却匈奴七百余里)上的扩张之策、文化(废先王之道以愚黔首)上的愚民政策、经济(隳名城以弱天下之民)上的弱民政策及政治(践华为城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上的防民政策等四个方面来说明。(3)兴: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第1段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2014高考语文一轮细致筛查复习全册考点课件:中国文化经典研读5-1.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