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中优秀教案 5.23谏太宗十思疏(第一课时)(人教版第二册).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高中优秀教案 5.23谏太宗十思疏第一课时人教版第二册 语文 高中 优秀 教案 5.23 谏太宗十思疏 第一 课时 人教版 第二
- 资源描述:
-
1、23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辨析“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词义;积累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区别文中“根本、以为、虚心、纵情”等古今异义词的含义。2.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3.学习本文多用比喻说理的手法,体会对偶句、排比句的风格特征。能力目标1.掌握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不断提高学生的说话技艺。2.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背诵全文。德育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纳他人建议;勤俭简朴,继承优良传统。教学重点1.掌握“浚、殷、冲、牧、壅、谬、董、振”等文言词的义项。2.理清思路,理解“十思”内容及其
2、意义。3.学习文章用比喻说理,生动形象的特点,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整齐而富于变化的风格特征。教学难点1.文章第三段的内容理解。2.引导学生背诵全文。教学方法1.朗读法(在反复朗读中,理解句意,体味语气,加强记诵)2.问答法(如对文章第12段浅显内容的分析理解)3.讨论法(如对文章第3段较深难内容的分析理解)4.探究拓展法(课内适当穿插一些文句训练,拓展学生思维)教具准备录音机及课文朗诵带;多媒体投影。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介绍作者、背景。2.疏通文句句意。3.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因为忠臣批“龙鳞”,逆“圣听”讽谏帝王确为不
3、易之事。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就是千古明证与教训。然而,唐代谏臣魏征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非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相反却得到了唐太宗的称赞“诚极忠款,言穷切至”,并说“公之所谏,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在千古传诵的谏太宗十思疏中找找答案吧!二、解题1.文体简介疏,是古代臣子向帝王陈述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如西汉晁错写给汉文帝的论贵粟疏。2.背景介绍唐朝初年,唐太宗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广开言路,积极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以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巩固,国威远扬,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唐太
4、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开始对百姓作威作福起来。尽管“百姓颇有怨嗟之言”,可是这声音早被朝野上下歌功颂德的欢呼声淹没了。正直的魏征对此深感担忧,贞观十一年(637)从三月到七月,五个月内他一连给唐太宗上了四疏,劝太宗“鉴彼之所亡,念我之所以保”,励精政道,巩固统治。十思疏便是四疏中的一篇,阐明了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据说太宗看到奏疏后非常感动,于是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诚极忠款,言穷切至”,表示从谏改过。3.魏征简介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阳(现在河北省晋县)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少年孤贫,有大志。隋末参加李密义军,后随李密投唐。太宗即位,授以谏议大夫。由于他生
5、性刚直,善于直言诤谏,竭诚以事太宗,因此深得信任。唐太宗“数引征入卧内,访以得失”。魏征一生先后上书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大都被采纳。他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已,亲自为他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这足见魏征在当时的影响。三、疏通文意1.朗读课文,正音释义。(1)学生集体朗读课文一遍。要求:语速稍慢,读准字音。(2)放录音,学生低声跟读,纠正字音。出示投影:为下列加点字注音。求木之长()者必浚()其泉源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文武并用,垂拱()而治(3)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