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1月期中试卷(Word版含解析).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4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西省 赣州市 2022 2023 学年 语文 上学 11 期中 试卷 Word 解析
- 资源描述:
-
1、赣州市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 2022年11月本试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顶:1.答卷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一 、现代文阅读 ( 3 5 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南朝文人的“山居”生活,在文学中有生动的表现。谢灵运即是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山 居赋以始宁墅为蓝本,从上古穴居
2、一路说到当时的文人山居,旁征博引,纵横捭阖,不仅 细致地描绘了始宁墅的内外设置,写到了山中的亭台楼榭,山川形胜,飞禽走兽,花草树木, 重点表现了山居“有异乎市廛”的生活情趣,而且抒发了自己的思古幽情和“心放俗外”的 隐逸情怀。南朝时期另一位深入描绘“山居”生活的著名文人,是齐梁时代的刘峻。与谢灵 运对“始宁墅”穷形尽相的描摹相比,刘峻则重在表现“山居”生活的人文特性。他的东 阳金华山栖志以自己隐居金华山十余年的生活为基础,特别是以所居山舍为中心,采取移 步换景式的全景描述,把从山麓抵达自己山居之所的过程完全呈现出来,辅之以介绍金华山的诸多文化景观,可谓是一幅精彩细致的金华山名胜导游图。这种融自
3、然性、人文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山居”生活,在南朝文士中不仅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风气,而且深刻影响了当时文人的生活理念,即在日常生活中追求审美化、艺术化。 梁代吴均山中杂诗(其三): “具区穷地险,嵇山万里余。奈何梁隐士,一去无还书。”何逊答高博士诗: “北窗凉夏首,幽居多卉木。飞婕弄晚花,清池映疏竹。为宴得快性,安闲聊鼓腹。将子厌嚣尘,就予开耳目。”吴均诗中的“山居”生活透露出那些厌倦尘俗之士归隐山林的恬静之趣,何逊之诗则表现了“山居”生活所形成的思想理念对文人的日常生 活的深刻影响。即使没有自然山林的物质条件,自己的生活依然可以通过花草竹木、清流绕径的设计获得脱俗快性之感。这显示出南朝文人以山
4、水花竹娱情、怡然自得的生活情趣。在南迁之后,经历北方战乱的世家大族占据了山川林泽的广大土地,这是南朝文人体验 “山居”生活的现实基础。而玄学物我两忘、逍遥自由的文化追求,则推动了文人走向山林 草野,借此寻求人生和自然的真谛。因此,南朝文人的“山居”生活,与西方“人,诗意地栖居”的理想具有深层的相通之处,也是我国古代文人群体精神旨趣和审美理想的重要表征。(摘编自李伟南朝文人的“山居”生活)材料二:语言文字是形成民族文化特征的一个组成部分,汉语的象形文字因此也带来了中国文化 上、特别是诗歌上某些突出的特色。由于文字的象形性,很自然地容易唤起视觉上直接的参 与,这就有利于语言上形象思维的更为活跃。象
5、形同时又自然地带来了方块字,也就是单音 字。尽管语言中也还有些多音词,如牡丹、葡萄之类,但也还是用多个单音字来组成,或者说 都是由方块字来组成,而方块本来就是属于空间而不是属于时间的,属于视觉而不是属于听觉的。然而诗歌正如音乐,乃属于时间艺术,它的本质是抒情的。而汉语却为诗歌增添了非凡 的空间艺术性能,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正是优美的空间艺术。中国山水诗之所以远较西方突出,取得更多的成就,正与中国语言文字这一文化土壤分不开。如果说象形文字的形象性随着文字长期地不断演变,它的原始形象难免会近于模糊的话 那么由它形成的方块字,这时就又为它强化了空间艺术的色彩,这也就是骈偶。中国人一提 起骈
6、偶来往往眉飞色舞,这的确是举世无双的。中国文学史上不但有文艺性的散文,还有更文艺性的骈文。生活中的对联,成语中的偶句,俯拾即是。至于上对下,左对右,前对后,这么典型的三维空间且不必说,只说青山对绿水,晴空对明月,翔鸟对游鱼,飞花对落晖,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湖,也就够目不暇及的了。可是若非方块字提供了排比的方便,语言 上能够这么得心应手吗?在诗歌史上骈偶的历程也就是山水诗成熟的过程,这也是人们所共 知的。正是谢灵运在诗中力求骈俪,也就正是谢灵运开始了山水诗的飞跃发展,历经宋齐梁 陈直到唐代。而律诗形成,骈偶乃更集中于八句中的中间四句上。唐代山水诗的名句,十九涌现于此,蔚为壮观,其盛况是空前的。
7、然而诗歌毕竟并不是画,更不是雕刻;空间艺术也毕竟并非诗歌的当行本色,山水诗因 此也并非唐诗的中心所在。它获得的空间艺术性能是可珍贵的。但应是符合于诗歌的抒情本 质,有助于诗歌本质的更鲜明、更为多采,而不是偏离或冲淡这个本质。建安之所以高出于齐梁,李后主之所以高出于花间,唐代山水诗之所以秀出千古,关键都在于此。(摘编自林庚汉字与山水诗)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 南朝文人的“山居”生活,在文学上可表现为对环境的描写,或抒发某种情感或表现这种生活的人文特性。B. 南朝文人选择山川林泽,享受娱情怡然的生活情趣,而自然山林并非获得脱俗快性之感的必备物质条件。
8、C. 汉语为本是时间艺术的诗歌增添了空间艺术性能,这是中国诗远胜西方诗歌,取得更多成就的原因之一。D. 骈偶现象在中国人的生活中经常出现,并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它对中国山水诗的发展壮大有积极作用。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谢灵运,不过两则材料引用这一人物的目的并不一致。B. 谢灵运与刘峻对“山居”景物描摹角度不同,这与两人生活理念的差异不无关系。C.汉字的象形性活跃了语言的形象思维,并使中国方块字带给人空间和视觉的感受。D. 骈偶自东晋以来一直伴随着山水诗的发展,至唐代,多集中于律诗的中间两联。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
9、的一项是( ) ( 3 分 )A. 曹操观沧海: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B.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C.王维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D. 李清照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4.在南朝时期,“山居”成为当时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请结合材料一谈谈“山居”这一文化现象形成的原因。 (4分)5. 对高中生而言,古诗是语文学习的难点。请你结合材料二,谈谈我们应如何学好中国古代山水诗。 (4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10、成69题。返乡【注】路 遥在高三星把加林的铺盖行李捎回村的当天晚上,高家村的大部分人都知道了这件事。全村人都很感慨,谁也没有想到小伙子竟然落了这么个下场!玉德老两口倒平静地接受了三星捎回来的铺盖卷,也平静地接受了儿子的这个命运。对 这事感到满意的是刘立本,他当晚就很有兴致地跑到明楼家,向三星打问这件事的根根梢梢。听了这事,明楼反而显得心情很沉重,他更愿意高加林在外面飞黄腾达。天还没有明时,高加林就悄然地离开了县委大院。他匆匆走过没有人迹的街道,步履踉 跄,神态麻木,高挑的个子不像平时那般笔直,背微微地有些驼了;失神的眼睛深陷的眼眶 里,没有一点光气,头发也乱蓬蓬的像一团茅草。到现在,高加林才感
11、觉到自己像个一无所 有的叫花子一般,孤零零的,前不着村,后不靠店。他不知道自己从什么路上走来,又向什么路上走去当他走到大马河桥上的时候,他一下子有气无力地伏在了桥栏杆上。他想起不久前曾狠心地和巧珍断绝了关系,他幻想的工作和未来在大城市生活的梦想破灭了,黄亚萍又退回到 了他生活的远景上 严峻的现实生活最能教育人,它使高加林此刻减少了一些狂热,而增强了一些自我反省的力量。黎明不知什么时候已经静悄悄地来临了。 一天的生活像往常一样开始了它的节奏。高加林望了一眼罩在蓝色雾霭中的县城,就回过头,穿过桥面,拐进了大马河川道。他走在庄稼地中间的简易公路上,心里涌起了一种从未体验过的难受。他已经多少次从 这条
12、路上走来走去。从这条路上走到城市,又从这条路上走回农村。这短短的十华里土路, 对他来说,是多么的漫长!他心想,回到村里后,人们会怎样看自己呢?又将怎样再开始在那里生活呢?高加林在路上摇摇晃晃地走着,走几步就站下,站一会再走 他走不远,就看见了自己的村子。他忍不住停下了脚,忧伤地看了一眼他熟悉的家乡。一切都是原来的样子但对他来说,一切又都不一样了就在这时,许多刚下地的村里人,却都从这里那里的庄稼地里钻出来,纷纷向他跑来了,先后围在了他身边,开始向他问长问短。所有人的话语、表情、眼神,都不含任何恶意和嘲笑,反而都很真诚。大家七嘴八舌地安慰他哩。“回来就回来吧,你也不要灰心!”“天下农民一茬子人哩!
13、逛门外和当干部的总是少数!”“咱农村苦是苦,也有咱农村的好处哩!旁的不说,吃的都是新鲜东西!”高加林忍不住热泪盈眶。他一 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是掏出纸烟,给大家一人散了一根。庄稼人们问候和安慰了他一番,就都又下地去了。高加林再迈步向村子走去的时候,感到身上像吹过了一阵风似的松动了一些。他抬头望 着满川厚实的庄稼,望着浓绿笼罩的村庄,对这单纯而又丰富的故乡田地,心中涌起了一种 深厚的情感,就像他离开它已经很长时间了,现在才回来 他坐在一块石头上,用两只手蒙住眼睛,头无力地垂在胸前,泪水立刻像涌泉一般地从指缝里淌出来了。好久,高加林才抬起头。他猛然发现,德顺爷爷正蹲在他面前,抽着旱烟锅。见他抬起 头
14、来,德顺爷爷便笑眯眯地说: “你还有眼泪呢?”接着一脸皱纹一下子缩到眼角边,摇了摇那白雪一般的头颅,痛心地说: “娃娃呀,回来劳动这不怕,劳动不下贱!”“爷爷,我心里难过。我现在觉得活着实在没意思 ”“胡说!”德顺爷爷一下子站起来,“你才二十四岁,怎么能有这么些混账想法?如果按你这么说,我早该死了!我,快七十岁的孤老头子了,但我还天天心里热腾腾的,想多活它 几年!别说你还是个嫩娃娃哩!我爱过,也痛苦过;我用这两只手劳动过,种过五谷,栽过 树,修过路 这些难道也不是活得有意思吗?”德顺老汉大动感情地说着,像是在教导加林,又像是借此机会总结自己的人生;那只拿烟锅的、衰老的手在剧烈地抖动着。高加林这
15、个傲气的高中生虽然研究过国际问题,读过许多本书,但他没有想到这个满身 补丁的老农民,在他对生活失望的时候,给他讲了这么深奥的人生课题。他一双失去光彩的 眼睛里重新飘荡起了两点火星。德顺爷爷用枯瘦的手指头把四周围的大地山川指了一 圈,说:“就是这山,这水,这土地,一代一代养活了我们。一切都还会好起来的。而今党的政策 也对头了,现在生活一天天往好变。咱农村往后的前程大着哩,屈不了你的才!一个男子汉,不怕跌跤,就怕跌倒了不往起爬,那就变成个死狗了 ”“爷爷,你的话给我开了窍,我会记住的,也会重新好好开始生活的。刚才我在前川碰 见庄里的其他人,他们也给我说了不少宽心话。唉,我现在就担心高明楼和刘立本两
16、家人往后会找我的麻烦,另眼看我 ”“啊呀,这你别担心!好好重新开始活你的人吧。巧珍,多好的娃娃!那心就像金子一样 金子一样啊 ”德顺老汉泪水夺眶而出,顿时哽咽得说不下去了。高加林一下子扑倒在德顺爷爷的脚下,两只手紧紧抓着两把黄土,沉痛地呻吟着,喊叫了一声: “我的亲人哪 ”(有删改)【注】中篇小说人生写于1981 年。它以改革开放初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描写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的人生变化过程。小说共二十三章。返乡为第二十三章(并非结局)。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 小说开头写刘立本、高明楼等人对高加林被遣
17、返回乡消息的不同反应,既设置悬念,又为后文埋下伏笔。B. 第 3段的外貌描写,表现了失去城市工作对高加林的沉重打击,凸显此时高加林的孤独失意和狼狈不堪。C. 小说语言比较独特,用语考究,古朴典雅,娓娓道来如叙家常,有些语言饱含哲理,表达对人生价值的思考。D. 高加林从农村到城市、再从城市到农村的坎坷人生,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知识青年如何做出选择的问题。7.下列对文中村里人安慰高加林的4处画线句子的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 第处,勉励高加林,既然城市不接纳自己,那就回到农村好好生活。B. 第处,劝告高加林,回到农村,踏实干农活,毕竟跳出农门的人还是少数。C. 第处,安慰高加
18、林,农村生活虽然贫苦,但它也有城市所不具有的优势。D. 第处,责备高加林,不应该忘本,土地才是我们的根,有了它就有了一切。8.从走在简易公路上到见到德顺爷爷前,高加林的思绪是随着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9.路遥特意在“第二十三章”标题后注明了“并非结局”,传达出作家怎样的意图?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 ( 3 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秦昭王既息民缮兵,复欲伐赵。武安君曰:“不可。”王曰:“前年国虚民饥,君不量百姓之力,求益军粮以灭赵。今寡人息民以养士,蓄积粮食,三军之俸有倍于前
19、,而曰不可,其说何也?”武安君曰:“今王发军虽倍其前,臣料赵国守备亦以十倍矣。赵自长平以来,君臣忧惧,早期晏退,卑辞重币,四面出嫁。结亲燕、魏,连好齐、楚,积虑并心,备秦为务。其国内实,其交外成。当今之时,赵未可伐也。”王曰:“寡人既以兴师矣。” 乃使五大夫王陵将而伐赵。陵战失利,亡五校。王欲使武安君,武安君称疾不行。王乃使应 侯往见武安君,责之曰:“今赵卒之死于长平者已十七、八,其国虚弱,是以寡人大发军。人数倍于赵国之众,愿使君将,必欲灭之矣。君尝以寡击众,取胜如神, 况以强击弱、以众击寡乎?”武安君曰:“今秦破赵军于长平,不遂以时乘其振惧而灭之,畏而释之,使得耕稼以益蓄积,养孤长幼以益其众
20、,缮治兵甲以益其强,增城浚池以益其固,主折节以下其臣,臣推体以下死士。至于平原君之属,皆令妻妾补缝于行伍之间。臣人一心,上下同力,犹勾践困于会稽之时也。以今伐之,赵必固守,挑其军战,必不肯出。围其国都,必不可克;攻其列城,必未可拔;掠其郊野,必无所得。兵出无功,诸侯生心,外救必至。臣见其害,未 睹其利,又病,未能行。”应侯惭而退,以言于王。王曰:“微白起,吾不能灭赵乎?”复益发军更使王龁代王陵伐赵围邯郸八九月死伤者众而弗下赵王出轻锐以寇其后秦数不利。(节选自战国策中山策) 【注】武安君为秦将白起。他担任秦国将领30多年,攻城70余座,歼灭近百万敌军,被封为武安君。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
21、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 复益发军/更使王龁代王陵伐赵/围邯郸八九月/死伤者众而弗下赵王/出轻锐以寇其后/秦数不利B. 复益发军/更使王龁代王陵/伐赵围邯郸/八九月/死伤者众而弗下/赵王出轻锐以寇其后/秦数不利C. 复益发军/更使王龁代王陵/伐赵围邯郸/八九月/死伤者众而弗下赵王/出轻锐以寇其后/秦数不利D. 复益发军/更使王龁代王陵伐赵/围邯郸八九月/死伤者众而弗下/赵王出轻锐以寇其后/秦数不利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秦昭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B. 称疾中“疾”指疾病,与三峡中“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45306.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