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同步备课试题 5-2 《孟子.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3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同步备课试题 5-2 孟子 2022 2023 学年 语文 统编 选择性 必修 上册 同步 备课 试题 孟子
- 资源描述:
-
1、孟子公孙丑上(“敢问夫子恶乎长则不能也”)课后指定拓展阅读(讲练结合附翻译)篇目(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公孙丑曰:)“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
2、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孟子公孙丑上)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馁:饥饿,引申为丧气,萎靡不振B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揠:拔起C今日病矣病:生病D不耘苗者也耘:除草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直养而无害博我以文,约我以礼B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其子趋而往视之C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以为无益而舍之者D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3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浩然之气”是指人的仁义道德修养达到极高的水平时所具有的一种正气凛然的精神状态。B孟子认为,对于“养气”有两种做法是不足取的:一是拔苗助长,一是放任
3、不管。这两种做法都会对“养气”产生危害。C“浩然之气”需要用“义”来培养,一方面要注重外在力量,另一方面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D孟子的散文素以雄辩著称,论证纲目清晰,说理善用譬喻,形象生动,深刻透彻。选文体现了以上特点。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2)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答案】1C2A3C4(1)那是一种气,极其宏大,极其刚劲,用正义之道去培养它而不加损害,它就会充满天地之间。(2)认为培养庄稼没有用处而舍弃不管的,是不给庄稼除草的人;帮助庄稼生长的,是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
4、有益处,反而害了庄稼。【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意义的能力。C.“病”,疲倦,劳累。译文:今天我太疲惫了。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以”,介词,用。句意:用正义去培养它,一点不加伤害。“以”,介词,用。句意:用各种文献来丰富我们的知识,用礼来约束我们的行为。B.“之”,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翻译。句意:天下人不犯拔苗助长的错误的很少。“之”,代词,指代“苗”。句意:他的儿子跑到地里去看禾苗。C.“而”,连词,表转折关系,反而。句意: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庄稼。“而”,连词,表承接关系。句意:认为培养庄稼没有用处而舍弃不
5、管的D.“为”,是。句意:那是一种气,它极其宏大,极其刚劲。“为”,动词,担任。句意:楚国的令尹子文几次担任令尹的职务。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一方面要注重外在力量”理解有误。依据原文句“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此句的意思是“所以我说告子不曾懂得什么是义,是因为他把义看成外在的东西了”,可见,“浩然之气”是义在内心的聚集,不需要借助外在力量。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至”,极,最;“刚”,刚劲;“害”,损害;“塞”,充满。(2)“耘”,除草;“揠”,拔;“徒”,仅仅。参考译文:(公孙丑说:)“请问先生擅长什么?”(孟子)说:“我
6、善于辨析天下言论的是非得失及原因,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说:“难以说明白。那是一种气,极其宏大,极其刚劲,用正义之道去培养它而不加损害,它就会充满天地之间。那是一种气,与仁义和道德相配合,不这样做,浩然之气就会衰竭。浩然之气是积累义而形成的,不是通过装出合乎义理的样子取得的,所作所为于心有愧,浩然之气就会衰竭。所以我说告子不曾懂得什么是义,是因为他把义看成外在的东西了。去做一件事情必须不要中止,心中不要忘记这件事,不要(违背规律)帮助它成长,不要像宋人那样。宋国有个担心他的禾苗不长而拔高它们的人,疲倦地回到家,对家人说:今天我太疲惫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的儿子跑到
7、地里去看,禾苗都干枯了。天下人不犯拔苗助长的错误的很少,认为培养庄稼没有用处而舍弃不管的,是不给作物除草的人;帮助庄稼生长的,是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庄稼。篇目(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公孙丑)“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敢问何谓浩然之气?”(孟子)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
8、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公孙丑)“何谓知言?”(孟子)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公孙丑)“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既圣矣乎?”(孟子)“恶!是何言也?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9、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B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C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D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6下列句子加点的实词与虚词的注释有误的一项是()A行有不慊(通“惬”,愉快)于心,则(连词,表示承接关系。那么,就)馁矣。B宋人有闵(通“悯”,忧虑)其苗之(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长而揠之者。C今日病(担心,忧
10、虑)矣!予助苗长矣(用在句末,跟“了”相同)!D诐(通“颇”,偏颇,不正)辞知其(代词,它)所蔽,淫辞知其所陷。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本章所谈的“浩然之气”是一种生物之气,“气”这个客观存在物经由孟子的阐述,具有了伦理学意义。“浩然之气”的论点是孟子对儒学的一大贡献。B孟子认为,“气”必须接受“心”的统摄,所谓功夫修养,即受德性、理性“心”自主自律的过程。孟子通过“气心之辨”,发现了“我”(人)。C“知言”的“言”,并非一般的言论,而是反映人生态度的道德语言。“知言”就是以心为权衡,来判定各种主张、言论之是非正误,防止政治上的危害。D公孙丑请教孟子“请问先生擅长什
11、么?”孟子很自信,认为自己能辨识各种言辞和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但他又不以“圣人”自居。8请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2)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9孟子引用“拔苗助长”的故事,其用意是什么?【答案】5A6C7A8(1)认为(培养浩然之气)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就像是拔苗助长的人。(2)子贡说:“学习不觉满足,这样就有智慧;教人不知疲倦,这是实践仁德。既有仁德又有智慧,老师已经成为圣人了。”9孟子引用“拔苗助长”的故事,形象地说明违反培养浩然之气的客观规律,而主观
12、地急于扩充助长浩然之气,就会像拔苗助长一样把事情弄糟。【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它作为一种气,最为盛大,最为刚强,靠正直去培养它而不损害它,就会充塞于天地之间。它作为一种气,要和义与道融合在一起;没有义与道,它就会萎靡而无力。“至大至刚”作“其为气也”的谓语,“也”在句中表停顿,应在“至大至刚”后面断开,排除CD;“塞于天地之间”状语后置句,“于天地之间”为后置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A。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句意:今天累极了,我帮助禾苗长高啦!病:疲惫,疲累,倦困,劳累。矣:语气词,表示感叹。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13、的能力。A“浩然之气是一种生物之气”错误。孟子本章所谈的“浩然之气”是精神心志之气,而非生物之气。“浩然之气”具有道德属性,是发自心、志的德气,是道德情感、理智活动的基础和动力。故选A。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重点词语解释:(1)以为:认为。无益:无用。耘苗:除草。者也:判断句。(2)厌:满足。且:表并列,并且,又。既:已经。圣:成为圣人。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文中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意思是,它是通过义
14、的不断积累而形成的,不是一次偶然的义的举动就能获得的。如果行为有愧于心,气就会萎靡无力了。因此,我认为告子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作是外在的东西。(对浩然之气)一定要培养它,不能停止下来;心里不能忘记它,也不妄自助长它。不要像宋国人那样,帮助苗生,禾苗却枯死了。妄自人为地培养浩然之气的人,就像拔苗助长的人。据此可知,孟子引用“拔苗助长”的故事,形象地说明违反培养浩然之气的客观规律,而主观地急于扩充助长浩然之气,就会像拔苗助长一样把事情弄糟。参考译文:(公孙丑问:)“请问先生擅长什么?”(孟子)说:“我能辨识别人的言辞,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公孙丑说:)“请问什么是浩然之气?”(孟子)说:“
15、难说清楚啊。它作为一种气,最为盛大,最为刚强,靠正直去培养它而不损害它,就会充塞于天地之间。它作为一种气,要和义与道融合在一起;没有义与道,它就会萎靡而无力。它是通过义的不断积累而形成的,不是一次偶然的义的举动就能获得的。如果行为有愧于心,气就会萎靡无力了。因此,我认为告子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作是外在的东西。(对浩然之气)一定要培养它,不能停止下来;心里不能忘记它,也不妄自助长它。不要像宋国人那样:宋国有个人担心他的禾苗长不高就去拔高它,昏昏沉沉地回到家中,对家里人说:今天累极了,我帮助禾苗长高啦!他的儿子赶忙跑到田里去看,禾苗已经枯死了。天下不助苗生长的人实在很少啊。以为(培养浩然之气)没有
16、用处而放弃培养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人为地培养浩然之气的人,就像拔苗助长的人。非但没有好处,反而损害了它。”(公孙丑问:)“什么叫能辨识各种言辞?”(孟子说:)“偏颇的言论,知道它不全面的地方;过激的言论,知道它陷入错误的地方;邪曲的言论,知道它背离正道的地方;躲闪的言论,知道它理屈辞穷的地方。(这些言论)从心里产生出来,会危害政治;从政治上表现出来,会危害各种事业。如果有圣人再次出现,一定会赞成我所说的。”(公孙丑说:)“宰我、子贡擅长言谈辞令,冉牛、闵子、颜渊擅长阐述德行。孔子兼有这两方面的特长,(却还)说:我对于辞令,是不擅长的。(先生既然说擅长识别言论,)那么老师已经是圣
17、人了吧?” 孟子说:“唉呀!这是什么话!从前子贡问孔子道:老师是圣人了吧?孔子说:圣人,我不能做到,我只是学习不知满足,教人不知疲倦。子贡说:学习不知满足,这样就有智慧;教人不知疲倦,这是实践仁德。既有仁德又有智慧,老师已经是圣人了。圣人,孔子尚且不敢自居(你说我是圣人了)这是什么话呀?”篇目(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
18、,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第六章)材料二:“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谦于心,则馁矣。
19、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摇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何谓知言?”曰:“被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既圣矣乎?”(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第二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56970.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