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同步备课试题 第二单元专项练习 课内文言文联读 WORD版含解析.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6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同步备课试题 第二单元专项练习 课内文言文联读 WORD版含解析 2
- 资源描述:
-
1、第二单元专项练习(课内文言文联读)联本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四章乙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2、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丙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
3、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y)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庄子五石之瓠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其脆易泮泮:同“判”,分离不贵难得之货贵:珍贵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恻隐:哀痛、怜悯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内:通“纳”,交纳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贼:伤害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保:安定ABCD2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客得之
4、/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B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C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D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四章中的 “有”和“无”,“知人”和“自知”,“胜人”
5、和“自胜”,就是“对待”关系。B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认为,人与禽兽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如果没有这些“心”,就不能算作人。C五石之瓠中,惠子仅从日常使用的层面上考虑大葫芦的功用,庄子则超越了世俗经验的束缚,指出大葫芦的独特价值。D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直接论说道理;孟子善用夸张、对比,文章思路简洁明晰;庄子则长于借助寓言,婉曲达意,以增强说理的趣味和效果。4翻译文中划线句子。(1)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2)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答案】1C2A3D4(1)世人行事,往往是几近成功的时候又
6、失败了。到最后一刻还像刚开始时一样谨慎,就不会有失败的事了。(2)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错误解释有:贵:动词,看重。不贵难得之货:不看重难得的财物。内:通“纳”,结交。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结交关系。排除。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那人得了药方,便用它去说服吴王。越国来侵犯吴国,吴王便命他率领军队。冬天和越军进行水战,把越军打得大败。吴王便将一块土地封赏给他。能不使手裂开的药是一样的,有的人靠它得到封赏,而有的人却免不了漂
7、洗棉絮的辛劳,就是因为用途不同。“客得之”句意完整,“客”作主语,“得”作谓语,“之”作宾语,其后断开,排除BD;“大败越人”,“越人”作“大败”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孟子善用夸张、对比”错误,孟子善用譬喻、对比,而非夸张。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得分点:“从事”,行事;“几成”,几近成功;“慎”,谨慎;“败事”,失败的事。(2)得分点:“端”,发端;“充”,充实;“若”,像;“然”,通“燃”,燃烧。参考译文:甲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
8、;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极高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世人行事,往往是几近成功的时候又失败了。到最后一刻还像刚开始时一样谨慎,就不会有失败的事了。人们在做事时,总是在成功的时候失败。因此若能自始至终谨慎小心,则不会有失败的事情。所以圣人,以没有欲望作为自己的欲望,不看重难得的财物;以“不教”的方式来教,(通过)恢复、弥补众人的过错(来让人们知道如何正确行事);辅
9、助万物按其本然的方式发展,而不敢强为。四章乙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
10、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丙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给我葫芦的种子,我把它种到成熟,结成的葫芦很大,有五石的容积。用来盛水和饮料,它的坚硬程度却禁不起举。剖开来作瓢,却因太大而没有适于它容纳的东西。不是它不够大,而是因为它没有用处,所以我把它打破了。”庄子说:“你实在是不善于
11、利用大的东西。宋国有一个善于制作防止皮肤冻裂的药的人,祖祖辈辈以在水中漂洗棉絮为业。有人听说了,就请求用百金买他的药方。全家族的人集中在一起商议道:“我们世世代代漂洗棉絮,收入不过几金。现在卖药方一下子可以得到百金,就卖给他吧。”那人得了药方,便用它去说服吴王。越国来侵犯吴国,吴王便命他率领军队。冬天和越军进行水战,把越军打得大败。吴王便将一块土地封赏给他。能不使手裂开的药是一样的,有的人靠它得到封赏,而有的人却免不了漂洗棉絮的辛劳,就是因为用途不同。现在你有五石容量的葫芦,为什么不考虑把它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反而担忧它大得无处可容,可见你的心如蓬草一样屈曲不通啊!庄子五石之瓠联本二阅读
12、文言文片段,完成各题。(甲)五石之瓠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乙)大学之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
13、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5下列依次填入原文括号内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A也而则以B者何则于C也其而为D者为其于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A我树之成而实五石树:树木B以说吴王说:同“悦”,取悦C在明明德
14、明:彰显D先齐其家齐:整齐7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吾为其无用而掊之译文:我认为它没有用处就把它击破了B越有难,吴王使之将译文:越国有难处,吴王派他带领军队C在止于至善译文: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D致知在格物译文: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8下列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惠子使用比喻的手法,用瓠大无用形容庄子的理论虽然宏大,但实际上却毫无用处,对庄子的学说加以否定。B甲文中庄子讲述不龟手之药之事,是为了说明同一个事物,有小用,也可以有大用,从而婉转地说明惠子不善于用大。C乙文第一段开宗明义,提出“三纲领”,作为引领学习的终极目标。D乙文在提出“八条目”时,运用了归纳逻辑,强调
15、从天子应该以修身为本。9庄子在逍遥游中以“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对儒家提出了批评。请结合卷中甲乙两文的内容,分析庄子批评儒家的原因。【答案】5B6B7B8D9在庄子看来,儒家推崇的道德楷模、行为模范,弊端在于执著现世,太讲究“有用之用”,缺少对终极价值的追问。庄子则超功利,超道德,直追天地境界。如惠子的言语也充满了功利色彩,在他眼里“五石之瓠”本身没有价值,它的价值需要借助对外物发挥的作用来体现,这与儒家齐家治国、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价值观相似。道家认为人生命存在的本身是有价值的,而且这是最大的价值,不能为外物做牺牲。【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
16、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第一空,“者”,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也”,助词,用在句末表判断、陈述、疑问等语气;用在句中表停顿。此处“有善为不龟手之药”是“人”的后置定语,其后填“者”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第二空,“何”用在疑问句中,表疑问或反诘。“而”多作连词,表达多种关系。“其”作副词表推测、反问、婉商和祈使语气。此处是反问语气,后面与“不”搭配,应填“何”。第三空,“则”与“而”作连词,表承接、转折、因果、假设、并列等关系。“其”多作副词或代词。此处根据前后语意应用连词,表承接关系,又用于句首,不强调先后,排除“而”“其”,应选“则”。第四空,此处需要一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56974.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