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2020届高三上期期末考试语文阅卷分析报告.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东省 潍坊市 2020 届高三 上期 期末考试 语文 阅卷 分析 报告
- 资源描述:
-
1、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20192020 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 潍坊市高三语文阅卷分析报告 第 4 题阅卷分析 一、原题再现:4.为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你认为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地域认同分别和国家认同应该具有什么关系?请结合三则材料加以说明。(4 分)二、答案呈现:民族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和前提;文化认同是纽带,能固化中华民族不同 地域的一体化观念,从而强化国家认同;地域认同从属于国家认同;国家认同是目 的,同时又是其他三种认同的有力保障。()共 4 分,每点 1 分)三、评分细则:民族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和前提;文化认同是纽带,能固化中华民族不
2、同地域的一体化观念,从而强化国家认同;地域认同从属于国家认同;国家认同是目的,同时又是其他三种认同的有力保障。(共 4 分,每点 1 分)答案变通:“文化认同是纽带”,也可以答“文化认同是中介”;“地域认同从属于国家认同”,其中的“从属于”可以换成“服务于”“归属于”,或“有归属感”。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以酌情赋分。四、存在问题:1.审题能力欠缺 题干要求“为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你认为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地域认同分别和国家认同应该具有什么关系?很多同学未关注“为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这一要求,只分析三种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分析出“民族认同先于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弱于国家认同”“文化认同与国
3、家认同有交叠部分”“地域认同与国家认同有交叠部分”等不符合“为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要求的答案。也有同学未关注“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地域认同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分别和国家认同”的关系,分析了前三种认同之间的关系。2.缺乏答题思路 “你认为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地域认同分别和国家认同应该具有什么关系?”从题干分析,可以有四个答题角度,分别以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地域认同、国家认同作为陈述对象,但很少有学生回答国家认同这个角度,“国家认同是目的,同时又是其他三种认同的有力保障”这一点几乎 0 分。这位同学答案不分条,只分析了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其他三
4、个角度没有分析。这两位同学的陈述角度全是国家认同。3缺乏根据分值答题的意识 本题 4 分,应该考虑四个角度,多数学生只回答三个角度。4.缺乏对材料的整体理解 多数学生能从原文中摘抄原句,但不能深入理解四种认同的关系。5.答非所问 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回答内容不是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地域认同分别和国家认同的关系。五、教学建议:1强化审题训练;2进行答题思路训练;3进行答题规范化训练,例如分条答题、根据赋分考虑分几条、每条简练概括等;4.提高阅读能力,深入理解把握文本内容,对文本既有宏观把握又有微观理解。第 5 题阅卷分析 一、原题再现:5.香港地区
5、严重暴乱已持续多日,很重要的原因是不少香港青年在“一中”的认同上并不强,请结合材料,试分析该怎样加强其国家认同。(6 分)二、答案呈现:(1)通过多种方式,强化其文化认同,民族认同,提升公民归属感;(2)通过开展各种交流活动,加深香港市民对大陆近距离深层次了解;(3)推进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建设步伐,提 升民族自豪感;(4)坚持“一国两制”,清除殖民思想,严厉打击“港独”势力(共 6 分,每点 2 分,答对 3 点即可得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赋分)三、评分细则:答案及评分要点:通过多种方式,强化其文化认同,民族认同,提升公民归属感(本点是综合三则材料理清几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强化文化认同和民
6、族认同加强国家认同)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通过开展各种交流活动,加深香港市民对大陆近距离深层次了解;(本点通过材料一推断得出,指向强化文化认同方面,但注意此处要谈具体做法且是谈香港而非台湾)推进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建设步伐,提 升民族自豪感;(本点通过材料二得出,指向经济建设方面,注意此处要谈具体做法)坚持“一国两制”,清除殖民思想,严厉打击“港独”势力。(本点通过材料二、三得出,指向政治建设方面,注意此处要谈具体做法)以上四条,每条 2 分,任答 3 条即可。四、学生得分情况:大部分学生得分在 34 分 满分答案:五、问题分析:1.审题不清,未关注
7、到“怎样”二字,泛泛而谈,表达不精准。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2.机械性从原文摘抄句子,缺乏思考,导致多条指向同一角度。3.审题不清,混淆香港、台湾,滥用“两岸”一词,概念不清。4.部分学生仍然不分条作答,或者分条意识不强;书写潦草,乱勾乱画。六、教学建议:1.在复习过程中,在强化建模、规范作答的基础上,要坚持问题导向,细化深入指导,加强审题训练。2.引导学生注重对文本内容的分析,现代文阅读 I 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理清材料之间、段落之间、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建议采用思维导图形式分析文本。3.指导学生答题时要于文有据,不可天马行空。4.关注答题语言表达的
8、精准性,这一点与审题密切相关,研究历年高考真题的答题语言会大有收获。5.答题时要理清思路,分条列述,注意卷面书写。第 8 题阅卷分析 一、原题再现:8.纵观全文,如何理解“高贵的清贫”?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二、答案呈现:“清贫”指生活清寒贫苦,“高贵”指精神富有(1 分);而“高贵的清贫”则指以方志敏为代表的革命家为天下苍生的幸福、为建设未来美好中国(1 分)而舍弃富裕生活、拒绝名利的诱惑(1 分),坚守贫困,清白节俭。三、评分细则:1、“清贫”指生活清寒贫苦,“高贵”指精神富有(1 分)没有作为采分点:一是学生解释出现了偏差甚至错误,大多数学生
9、认为“精神高贵的清贫才是高贵的清贫”;二是后面的解释呈现了前面的具体意义。2、具体采分点:只要学生答出“放弃优越、殷实、富有或阔绰的生活”意思,得 1 分,“为人民谋幸福”为了他人(更多人)不再贫穷”为了美好的中国”意思,得 1 分,“拒绝高官厚禄”“拒绝金钱诱惑”意思,得 1 分,“坚守贫困”“清白节俭”“厉行节俭”“清白生活”“节俭朴素”意思,得 1 分。四、答题情况:(4 分)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3 分)(2 分)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1 分)(0 分)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欢迎
10、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五、教学建议:1、加强阅读训练,文本内容、文章主题是答题依据的两大原则。2、学生的筛选信息、概括语言的表达能力仍然是难点和重点。3、常见字词却出现错别字,如“厉行节俭”的“厉”写成“历”,“俭”写成“检”等。4、书写潦草,不工整、不清晰情况依然严重。第 9 题阅卷分析 一、原题再现:9.为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方志敏,作者运用了哪些资源和手段?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二、答案呈现:实地探访。探访故居,听取介绍,对方志敏有了初步感受。解读资料。通过照片和苏区资料,认识到了方志敏是一个贵族式的革命英雄。重温作品。重读清贫,对方志敏清正廉洁的精神品质有了深刻的认识
11、。联想英雄。以亚瑟类比,体悟到了方志敏一心为民的赤子情怀。三、试题分析:新课程标准中对文学作品的质量描述 2“喜欢欣赏文学作品,能整体感受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能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作出自己的评价。”本题应该是要求考生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作出自己的评价”。从题干可以看出,本题是要求从“作者”的角度,分析“作者”如何一步步认识和理解方志敏的;同时“认识和理解”两个词告诉学生,作者对方志敏是由浅入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深逐步认识和理解的。学生的答案对此应有体现。大部分学生没有理解这一点,只是泛泛概括了人物特点。四、评分细则:参考答
12、案每条 2 分,有两个要点“资源和手段”“人物的认识和理解”,一个要点 1分。只答出其中一个要点得 1 分。“人物的认识和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五、存在问题:(一)题目理解错误,有两种情况:(1)学生理解成“作者如何塑造方志敏这一人物形象”。此种情况不得分。典型的“手法+分析”模式。(答出类比,并分析,得分。)如:景物描写,描写了方志敏的故乡,反映出方志敏的清贫。侧面描写,通过当地居民及各种渠道了解方志敏的故事,刻画出清贫、高贵的方志敏。语言描写,写出了方志敏的镇定自若的高贵品质。运用比喻类比等修辞手法,写出方志敏临刑前的临危不惧。典型的“事例+分析”模式。如:通过描绘湖塘村方志敏故
13、居的阔大、古雅,表现方志敏放弃优越生活投身革命建设祖国的家国情怀。通过年轻女子的描述和葛源的照片,表现方志敏自信、决绝,有骑士精神的革命者。通过讲述方志敏的故事,表现方志敏高贵的品质。通过描写方志敏被敌人逮捕后的一系列行为,体现了方志敏坚定的理想信念,面对敌人的镇定自若,体现了他高贵的精神。(2)学生对题目中“资源和手段”的理解错误。“资源”理解成文章写了什么。(根据学生表述,酌情给分)“手段”理解成有什么好处或作用,答案中出现“引出下文”“引人沉思”“增强真实性”“给读者留下深刻的感受和启发”等句子。此种情况不得分。如:资源方志敏的故事,利用方志敏被捕、施政等故事,从而更直观更真实地表现出方
14、志敏为国献身的伟大牺牲精神。手段:通过拜访方志敏故居和倾听其故事,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通过与外国人物类比,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丰富了文章内涵,突显了文章的深度。(二)学生答案只有“资源和手段”,缺乏对人物品质的分析。如:亲自到方志敏的故乡,听当地朋友介绍。听方志敏的故事。重读清贫,了解方志敏。(三)对人物的品质分析错误。如:与“牛虻”类比,突出其对“清贫”的坚守。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四)大多数学生只会从原文中摘录,不会概括。(只要摘录正确,也得分。)如:“探访故居,听取介绍”,学生只会写“来到方志敏的故居”“听当地朋友介绍方
15、志敏家族的历史”“几个女子眉飞色舞地说方志敏是她们的白马王子”。“通过照片和苏区资料”,学生只会写“创立闽浙皖赣苏维埃根据地”“看到方志敏挥手告别的照片”。(五)个别同学滥用术语,文体不分。答案中出现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这些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同时有人物分析。如:把亚瑟和方志敏进行类比论证,从而突出方志敏为国献身,为人民献身的无怨无悔。大量的举例论证,文章层层深入,采用递进式结构,从而使方志敏的形象更完整。(六)个别学生不分条作答。六、教学建议:1强化审题指导,提高学生准确解读题目的能力。2加强文本解读训练,在读懂文本上下功夫。3教给学生术语,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如何准确使用术语。4在训练中
16、,要重视学生分析概括能力的培养。5进一步强调规范作答,题目问什么答什么,把答案重点放在前。第 13 题阅卷分析 一、原题再现: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虽以此屡被谗谤,至于贬逐。及居大位,毅然不少顾惜,尤务直道而行。(4 分)方仁宗皇帝临朝之末年,顾念后事,谓如公者,可寄以社稷之安危。(4 分)二、答案呈现:(欧阳修)虽然因为这多次被谗毁诽谤,到了被贬谪放逐的地步。等到他官居高位,仍然坚定而毫不顾全爱惜自己,更加追求正直之道。(共 4 分,“至于”“务”各 1 分,句意通顺 2 分)在仁宗皇帝在朝的最后几年,考虑到他去世后的事情,曾经认为,像先生这样的人才,可以把国家的
17、前途委托给他。(共 4 分,“顾”1 分,状语后置 1 分,句意通顺 2 分)三、试题分析: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所选两个句子文言知识点多,能够考查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由评分标准看,突出了对文言实词、文言句式、句意理解的考查,所考查的文言知识典型,与学生的学习生活联系紧密。除去明确的得分点,在讲评试卷时还应该特别注意以下要点:中的“虽”“以”“被”“谗谤”“及”“少”“尤”等,中的“临朝”“谓”“寄”等。对于“被”参考答案中释为介词“被”,此用法恐不妥,从语法角度分析,“被”在此应为动词,作“遭受”讲;“顾惜”译文译为
18、“顾全爱惜”,但“顾”解释为“考虑”“顾虑”要更准确。在评阅过程中没有将这些争议处作为必要评分点,只从“句意通顺”角度作模糊处理。四、评分细则:在充分尊重评分标准的基础上,将“句意通顺”的 2 分具体细化。第一句评分细则“虽以此屡被谗谤”1 分,重点关注“虽”,译为“即使”的不得分。“至于”1 分,标准翻译为“到了”,如译为“以至于”“以致”从宽处理,亦可得1 分。“毅然不少顾惜”1 分,重点关注“少”,应译为“稍微、略微”,“不少”译为“毫不”“一点也不”亦可。“务”1 分,除标准翻译“追求”外,译为“坚持”“致力于”等亦可得分。第二句评分细则“方仁宗皇帝临朝之末年”1 分,重点关注“方”,
19、译为“当”“在”“正值”“到了”都可得分。“顾”1 分,译为“考虑”“顾及”“念及”“想到”等都可得分。“谓如公者”1 分,“谓”译为“认为”“说到”可得分。“可寄以社稷之安危”1 分,只要体现出状语后置即可得分。五、典型错误:学生的错误集中体现在以下四方面:缺乏语境意识,不能根据语境加以推断,重点实词翻译不准,导致翻译与语境严重不符。如“虽”译为“即使”、“至于”译为“导致”“甚至”、“务”译为“事务”“政务”、“顾”译为“回头”“回想”等。不能做到字字落实,重点实词不翻译,直接照抄原句或漏得分点,导致失分严重。如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理解为“方
20、仁宗皇帝”、直接照搬“不少”、“谓”等或翻译不出来。特殊句式判断不准,状语后置句翻译不对,导致丢分。不理解原句的意思,用词不当,导致句意不通。例如“不少”的翻译。具体错误表现:第一个句子中的“虽”翻译错了,翻译成了“即使”还有的“即使”的“既”。“至于”翻译成“甚至”,“务”译成“务必”“事务”、“政务”。“不少”都翻译不出来,基本不翻译。第二个句子中的“方”当成姓方,所以不翻译。还有的翻译成“等到”。“顾念”不翻译,或者把“顾”当成“回头”、“追忆”“顾得”。“谓”翻译成“对说”。状语后置看不出来。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书写不认真,潦草。六、教学
21、建议:1.强化对文言知识,特别是文言实词的记忆,提倡学生像记英语单词一样记文言实词。2.强化学生答题规范意识,一定要做到“字字落实,句句照应”。3.注重文言群文阅读的策略指导,让学生能够尽快把握文言内容。4.重视文言句式、文言虚词的复习。第 14 题阅卷分析 一、原题再现:14.从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的角度比较甲文和乙、丙两文的不同。二、答案呈现:甲文多记叙,语言平实自然,情感真挚;乙、丙两文多议论、抒情,语言典雅庄重,情感浓烈。三、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整体鉴赏能力。一是考查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 情等,一是考查语言风格,诸如平实质朴、含蓄委婉、典雅庄重、绮丽华美、通俗易懂等。
22、学生必须明确概念及相关的专业术语,区分相关的技巧方法,比如“记叙”不能写成“叙述”“顺序”,更不得写成人称视角“第一人称”等。四、评分细则:本题共 3 分,表达方式 2 分,其中“记叙”1 分,“议论”或“抒情”1 分;语言风格 1 分,其中“平实自然,情感真挚”或“典雅庄重,情感浓烈”都可得 1 分。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质朴”“感情色彩浓厚”“抒情性强”亦可得分。满分卷示例(3 分)五、典型错误:(2 分)表达方式正确,语言风格错误;表达方式答对 1 处,语言风格正确;(1 分)只答对一处表达方式,或只答对语言风格。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
23、专家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0 分)答非所问,乱答一通。或答文本内容,或答叙述方式、角度,或答修辞、句式。书写潦草,字迹不清,卷面乱涂乱画。五、教学建议: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1、明确概念,强化术语。强化表达方式、叙述方式、叙述视角、修辞句式的区别。注重语言风格术语的识记背诵。2、提升文言群文比较阅读能力,注重文本内容的理解把握。3、强化答题规范意识。第 16 题阅卷分析 一、原题再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 欧阳修 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
24、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注庆历八年,欧阳修任扬州太守,作平山堂,壮丽为淮南第一,上据蜀冈,下临江南数百里。宋史-刘敞(字原甫)传:为文尤赡敏,掌外制时,将下真,会追封王、主九人,立马却坐,顷之,九制成。16.本词一改作者深情婉曲的词风,开豪放之词的先路,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二、答案呈现:16.描景境界开阔。平山堂凌空矗立,壮丽雄伟,凭阑远眺之景,气势磅礴。写人豪情万丈。“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运用夸张手法,刻画出一个才华横溢、气度豪迈的太守形象。抒情积极达观。“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写人生感慨,体现了词人积极生活,豪放达观的心态。(共 6 分,每
25、点 2 分)三、试题分析:诗歌选取欧阳修的作品,选材典型,本首诗歌是欧阳修作品中较为独特的体现豪放风格的作品,主观题设题很好,立足于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的考查。学生必须掌握豪放词的特点:创作视野较为开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词语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等,这属于必备知识。题目要求,结合诗句分析,学生需要从作品内容入手,具体分析本首词所体现的豪放词的特点,这属于理解鉴赏及表达。从阅卷来看,学生在这两方面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都存在着问题,本题在诗歌二轮复习方面具有很好的导向性。四、评分细则:(每个要点含两个方面,豪放特点+内容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